摘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30多岁遭遇失业往往伴随着巨大压力,尤其是在曾经看似稳定的大厂工作多年后。网易前员工闻烜的经历,就生动展现了这种残酷现实,也折射出传统门户网站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衰落。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30多岁遭遇失业往往伴随着巨大压力,尤其是在曾经看似稳定的大厂工作多年后。网易前员工闻烜的经历,就生动展现了这种残酷现实,也折射出传统门户网站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衰落。
闻烜于2012年入职网易新闻编辑部,在那里度过了整整11年,直至今年年初失业。在网易期间,他见证了媒体行业的巨大变迁。早期的网易新闻,以“有态度”著称,推出了如“看客”“另一面”等极具影响力的产品。这些产品注重深度报道,选题视角独特,常常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广泛传播。比如在报道国际事件时,会从一个很小的切口深入挖掘,编辑们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新闻报道等,精心雕琢出逻辑严谨、内容精美的文章,尽管呈现出来可能只有1000字左右,但背后是呕心沥血的付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从门户网站转向手机端,网易新闻的影响力也逐渐式微。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网易开始转型,更多地涉足新媒体领域,在微信、微博、B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布局。闻烜所在的团队也经历了转型,从做传统新闻内容转向制作形式感更强的策划,如H5报道、漫画等。其中,“戏精宿舍”这个栏目取得了一定成功,从最初的吐槽女生宿舍,逐渐发展成成长型漫画,还推出了男生宿舍系列,甚至与B站合作推出番剧。
但这种转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网易新闻的困境。随着广告市场的变化,网易开始削减预算,裁撤不挣钱的项目。闻烜所在的团队最终也未能幸免,全体被裁。这一事件并非个例,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砍去原创新闻栏目,整个行业都在经历寒冬。
02失业后的闻烜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37岁的他,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一方面,他发现市场上适合自己的岗位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与他多年媒体经验相关的岗位。另一方面,招聘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增长”能力,如涨粉、渠道裂变等。闻烜在面试中常常被问到这些问题,而他的经验与这些要求并不完全匹配。
闻烜尝试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下载了脉脉、BOSS直聘、猎聘、拉钩等招聘软件,但发现BOSS直聘的沟通效率相对较高。然而,通过这些平台投递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他也尝试通过人脉找工作,发现朋友推荐的效率更高,一些通过平台投递被刷掉的简历,通过朋友推荐却能获得面试机会。但即便如此,他从4月份开始找工作,直到6月份仍未收到满意的offer。
在面试过程中,闻烜还遭遇了一些奇葩问题。例如,有央企面试官问他高考分数,还有面试官纠结他十几年前刚毕业时的gapyear。有些面试官对他几年前参与的项目细节刨根问底,而这些项目已经过去七八年,他很难清晰回忆起所有细节。此外,不同面试官的偏好差异极大,有的关注数据增长,有的则大谈情怀,这让闻烜难以准备统一的应对策略。
03曾经辉煌的门户网站,如今也已风光不再。以网易为例,其首页布局多年未变,满眼全是字的形式显得陈旧。现在,门户网站的原创功能基本丧失,头条编辑和网易号编辑的主要工作变成了从稿库中选取新闻,重新起标题后发布到客户端或PC页面上。他们的晋升标准也变成了数据打开率提升了多少等量化指标。为了提高打开率,一些标题甚至采用夸张、老套的“标题党”手法,而文章质量却无人关注,整个过程更像是一个小圈子在玩的游戏,几乎没有社会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内容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向“钱”靠拢。以图书推荐为例,录博客对图书销量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而俞敏洪直播带书能卖出3万册,显示出巨大价值。为了卖书,读书博主不得不采用夸张、吸引眼球的方式来介绍书籍,将经典名著描述成“19世纪杀人案”“兄弟相残砍死老父亲”等,这与过去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创作理念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反映出内容行业的极化趋势,要么是能带来巨额利润的爆款,要么就是无人问津的产品,曾经的长尾理论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似乎已失效。
闻烜的经历只是众多职场人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即使在大厂工作多年,也无法保证永远的稳定。曾经怀揣新闻理想的媒体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面临失业和转型的压力。而传统门户网站的衰落,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对于那些和闻烜一样面临职业困境的人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或许是在寒冬中找到新出路的关键。同时,整个社会也应该关注这些在行业变革中受到冲击的群体,共同探索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