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诟病诸葛亮不出子午谷的人,请你们看看这些数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5:16 6

摘要:诸葛亮北伐六年,杂音不断,你若仔细看看数据,脑子里不禁会冒出“真没用吗?”这种想法。蜀国在刘禅投降那年,对着邓艾摊开家底:人口94万,军队10万,满打满算,家底薄得惊人!注意,这时离诸葛亮北伐已经20多年了,这20年里,别说折腾大仗,就是姜维后来忙活,也没见再

诸葛亮北伐六年,杂音不断,你若仔细看看数据,脑子里不禁会冒出“真没用吗?”这种想法。蜀国在刘禅投降那年,对着邓艾摊开家底:人口94万,军队10万,满打满算,家底薄得惊人!注意,这时离诸葛亮北伐已经20多年了,这20年里,别说折腾大仗,就是姜维后来忙活,也没见再折腾出什么大动作。如果说蜀国最强盛的那几年,也不过就是10来万兵,心里有底了没?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打北伐,三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结果魏延自告奋勇要拿五千去干子午谷奇袭,有人天天讨论奇袭能不能成。这账摊到桌子上,仔细一算,咋就不对劲?让魏延拿五千精兵出去玩命?问题是,一共就不到十万人,成都还得守吧,东吴也得防着吧,关隘那边有调虎离山的可能,关键城池总不能没人。

你要说那时候天下就剩两家死守信义,东吴绝无背叛之心——也不是没人这样讲,可历史从来不信誓言,谁天真地把家门钥匙交给别人,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成都背影忧虑地盯着东边,军队怎能轻调?后方人心思变,山地兵卒家眷未必都肯跟你拼命,对不?

所以北伐能带出去的能剩几万?不敢说“凤毛麟角”,至少僧多粥少,出的全是心尖肉。真要把五千精锐给魏延,万一一脚踩空,整个布局全毁。那么点兵力哪禁得起这么贪玩?一身冷汗都怕不够用。

诸葛亮小心翼翼过日子,这事不难理解,他是觉得输一场就完蛋,跟魏国消耗不起。很多人骂,胆小,下不了狠手,大局不顾,啰哩巴嗦,太严谨!网上批诸葛亮军事无能怯战,自信心呢?但这样想未免太轻率,前后掂量了没?

蜀国本就山河险阻,环伺敌国环绕,表面上算三国并立,骨子里其实随时可能土崩瓦解。谁守成都,谁屯重兵?都说长安要是夺下来了,就金戈铁马开疆拓土。可真就这么简单?魏延假如攻下长安,五千人守得住吗,这鬼话能信几个?

夏侯楙什么水平?魏史正传写得清楚,性格极其谨慎,长安一有风吹草动绝不坐以待毙,肯定先抢夺制高点,打开军库救援,未见得真就是诸葛亮想的“吓一跳就弃城而去”。事实真要如剧本写的这样,三国早就一统了。

退一步想,假设长安真失守,魏主曹睿会放任不管吗?长安危险,洛阳岌岌可危,全国调兵十万八千去夺,一场恶战难免。以蜀军的补给分析,根本撑不住大兵压境。魏国家底厚,真打消耗,哪有胜算?用局外人视角去评估几万蜀军守一个北地重镇,现实吗?

局里人清楚,基业在成都,若主力都离开成都,蜀中士族、豪强、羌氐哪能不动心思?风向乱了,谷口不守,身后就失去根据地。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诸葛亮的选择其实偏保守也好,说成是迫不得已倒也没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兵力不够,心里不踏实。他曾言“鞠躬尽瘁”,目的也是维持格局。别人说他不懂兵法,北伐六年毫无进展,但这种“毫无进展”是不是恰恰反映了他的现实主义和底线?这与其说是弱,不如说是稳。

再说魏延的奇谋,分明“兵法奇谋”,落到实际只是一种设想,但在当年根本不适用,假象而已。三国“同步直播”下的信息透明,大家都有渠道获取。魏国早有防备线,情报流通速度远超想象,曹魏军事情报体系异常高效,蜀军真想悄悄潜入不易。

史实对比,《三国志》写得很节制,真正的大决战更少。诸葛亮屡次北征未果,大多都是因条件不足而止步。甚至有人认为魏延之举有邀功意味,等着万一成了独立立事,不成就甩锅。这种事古今中外常有,换个时代背景也难说。

再有些事没法说全对,诸葛亮的谨慎是优点,也算短板。没人能保证必赢,前怕狼后怕虎,既然没力量快速解决,守住自己的江山其实已经不算失职,虽说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有说“冒进铤而走险才能建大功”,但反过来一想,也对。可没办法,客观环境摆在那里,人心散,法不立,蜀国家底随时可能烂掉。

网络流传一数据,诸葛亮用兵极精细,军纪严明,哪怕粮草紧张,也力图尊重后方农民。动辄拿十万兵夜袭,不符合蜀军作战容量。对比曹魏动辄几十万的正规军集团,诸葛亮每次只能局部用兵,从来没创出过大斩获,局限明显。或许阵法精妙,谋略高地,也改变不了噩耗频传的局势。

还有,说诸葛亮不懂“用人之道”,未必靠谱。蜀中头脑精明的将领本来就不多,能撑场面的更少,未必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也有例外,魏延、姜维单兵能力很强,却没能真正创造局部优势,单打独斗改天换地不现实。

实际上,历史和演义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雾。有人看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羽扇纶巾、吊丧击鼓的奇观,就容易高估或低估他真正面对的困局,从“神坛”到“凡人”,人变成了两种样子。两种说法都没人能百分百说对。

曾有民间研究者做过测算,结合中国近代战争动员能力,认为蜀国巅峰最多也就能集合12万军队,而魏国、吴国动辄40万,一场大战就能践踏蜀地的全部底线。诸葛亮与曹魏明显不是一个重量级。

再进一步讲,蜀国书写的后期命运,也许早已注定。顶层抱团取暖,底层力量薄弱。就像姜维继任后北伐,几乎也是打消耗战,大局早已明朗。人们苛责诸葛亮,其实更像是用理想挑剔现实,总觉得下一步也许能更好,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所以诸葛亮六年北伐,表面风光,实则步步惊心,根本不是后世想象中可以随便赌博搏一把的轻松场面,真成了孤注一掷就万劫不复。

讲完这些,问题就简单了点。什么“输不起”?其实没有选择余地。后来的江山没守住,北伐也没成,骂归骂,该称道处也不少。

历史本没那么多标准答案,偏爱谁,全在自己心里。

来源:分享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