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8月8日的那个凌晨,乌鲁木齐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年仅41岁的男人静静合上了双眼。
在生死之间,人总是最能看清什么是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
2016年8月8日的那个凌晨,乌鲁木齐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年仅41岁的男人静静合上了双眼。
他的床头摆着一本日记,第一页写着六个字:智力、毅力、朋友、助力、眼界、定力。
这些词,是他留给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的“人生寄语”。
他的名字叫魏延政,一位出身寒门、才华横溢的北大才子,一位年纪轻轻便登上职业高峰的技术精英,也是一位为爱、为家、为生命苦苦挣扎五年的癌症患者。
但支撑他熬到最后的,除了信念,就是那些来自亲情、友情的温暖与善意。
01 命运无情
魏延政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退休车间工人,母亲是菜市场的小贩。
家庭不富裕,但在这个朴素的家庭里,魏延政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199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在那个大学尚未全民普及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种耀眼的荣耀。
他从不满足于安逸,北大期间同修读双学位,分别为计算机和发展经济学。
除此之外,魏延政还自学多门外语,抓住一切机会拓宽视野。
一次校庆接待中,他凭借流利的英语打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的邀请函。
后来,他不仅在新加坡完成硕士,又远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
在此期间,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成为当年唯一入选国际期刊的博士生。
2006年,魏延政拒绝了海外高薪,回国加入华为。
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起,到后来升任无线营销部总裁助理。
短短几年,他实现了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跃升。
那一年他31岁,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妻子孙艺玮也怀上俩人第一个孩子。
然而,就在看似一切顺利的时候,命运却突然将他推向深渊。
2011年2月,魏延政从巴塞罗那出差归来,发现右脚无名指有一个小小的肿块,起初并未在意。
但几天后肿块迅速扩大,痛到无法行走,入院检查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透明细胞肉瘤。
要知道,这是一种极其罕见且恶性极高的软组织癌症,死亡率超过80%,尤其容易转移扩散。
“你这种情况,大多数患者活不过四年。”
当医生说出这句话时,魏延政怔住了。
他不敢告诉父母,只能靠自己和怀孕4个月的妻子一起扛。
02 遗憾离世
随后,魏延政开始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手术、化疗、中西结合……
但疾病却一刻不停地吞噬着他的身体,右腿最终还是保不住,没有办法只得被被截肢。
奈何并未换来疾病环节,随后癌细胞扩散到肺部,日常生活也渐渐无法自理。
他的职位不再保留,公司补偿了他一笔20万元资金。
高昂的治疗费用很快花完,小家庭经济崩溃,他甚至一度依靠父母退休金勉强维生。
最艰难的时候,他靠断食+化疗控制癌细胞扩散,试图以极限方式与死神博弈。
2016年夏天,魏延政的病情急转直下,体重骤降、全身插管、精神萎靡。
就在他几乎准备放弃治疗之时,一条校友发起的募捐信息在北大校友圈子里悄然传开。
谁也没想到,仅仅30多个小时,90多万善款就汇聚到账。
7451人参与捐助,其中包括他北大的同学、老师、朋友,甚至一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那一刻,魏延政流下了眼泪。
“如果我没生病,这些钱我也能靠本事挣来。可现在我连站起来都难。”
他自嘲,却又被深深感动。
曾经的大学舍友们从全国各地飞来探望,陪他聊北大的旧事,谈理想、谈青春。
有人为他献血,有人轮流守夜,有人默默替他妻子跑医院办手续。
他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轻轻地说:“我还想陪你长大。”
哪怕已知生命不多,他依然咬牙挺着,努力留住每一个属于“家”的片刻。
2016年8月8日,魏延政带着遗憾和爱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去世前,他写下了一封短短的信,留给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他没有写遗嘱,也没有留下任何财富,只有六个词——智力、毅力、朋友、助力、眼界、定力。
这六个词,几乎可以概括魏延政一生的精华。
03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人生不只是拼搏的赛道,不只是成就的数字游戏。
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是在每一次崩塌中,依然能握住爱人的手。
在最难的时候,也没忘记心中那一束光。
魏延政没能赢得这场病魔之战,但他赢得尊重赢得友情,更给儿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很短,来不及踌躇太久,也无法预演结局。
如果命运给了我们有限时间,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珍惜亲情、拥抱友情、认真活在每一个当下。
哪怕是一缕微光,也足以照亮深夜的路!
来源: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