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域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众多民族的兴衰荣辱。乃蛮人在金代的活动区域,与明末清初准噶尔汗国的地盘,这两个跨越数百年时空的地域概念,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乃蛮人生活的地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剖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域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众多民族的兴衰荣辱。乃蛮人在金代的活动区域,与明末清初准噶尔汗国的地盘,这两个跨越数百年时空的地域概念,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乃蛮人生活的地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乃蛮人在金代的生活地域
乃蛮部是古代北方游牧族群,于11世纪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是当时蒙古高原西部势力最强大的游牧民族 。其牧地在阿尔泰山之阳,北接斡亦剌惕,西界回鹘。《辽史》称其为“粘八葛”,《金史》称“粘拔恩”。
乃蛮人最早的居地相传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代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后来,他们游牧于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广阔的地域内,东面与克烈部为邻,南隔沙漠与畏兀儿相望,西到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与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毕河上游支流)地区,毗连吉利吉思之境 。在乃蛮部发展过程中,亦难赤汗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不和,长子不欲鲁汗自成一支,居住于黑辛八石(今新疆吉里库勒和布伦托海)一带的山地中,称为“古出古惕乃蛮”;次子拜补花继承了汗位 。这一分裂也使得乃蛮部的势力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化。
乃蛮部在当时的蒙古高原西部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地域涵盖了今天中国新疆北部、蒙古国西部以及俄罗斯部分地区。这片区域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游牧经济的发展。而且,乃蛮部与周边的克烈部、畏兀儿、康里人等族群有着频繁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吸收突厥、回鹘文化,采用其汗号和官号,通用畏兀尔文字,任用畏兀尔人参与管理本部事务,较早建立了国家机构 。在政治上,先臣属于辽,后又附金 。这些都表明乃蛮部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准噶尔汗国的疆域范围
准噶尔汗国是卫拉特分支准噶尔部在新疆地区建立的草原游牧政权,于1679年成立,定都伊犁,1757年灭亡,历时78年 。明末清初准噶尔部最初活动在额尔齐斯河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领土。
巴图尔珲台吉时期于1634年、1635年、1643年多次出兵巴尔喀什湖以南以西地区(远属于明代亦力把里地区的哈萨克、乞儿吉思地区),辖地到达楚河、塔拉斯河一带 。噶尔丹称汗后对叶尔羌汗国出兵,统治了天山南路地区,势力曾远达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区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除了1718年曾经短暂控制过西藏地区(但很快被清政府逐出)外,其余时期与噶尔丹时期大致类似 。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汗国迎来鼎盛 。十八世纪初沙俄侵占了本属于准噶尔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地区,先后建立了托木斯克、库兹涅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要塞城市,准噶尔边境向东南方向移动 。
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在极盛时期,包括了今天中国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中亚的部分地区。其统治区域涵盖了草原、绿洲等多种地理环境,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条件。在政治上,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治体系,主要行政权力掌握在各级封建主的手上,社会基本组织如兀鲁斯、鄂托克、爱马克等,既是各级行政组织,又是军事、生产单位 。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和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北疆地区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田,手工业产品销往周边青海等地区 。
三、从乃蛮之地到准噶尔汗国:地域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蒙古帝国崛起对乃蛮部地域的影响
1204年,成吉思汗起兵与乃蛮部大战于纳忽山崖,乃蛮军大败,太阳汗负重伤而死 。成吉思汗追击至按台山(今阿尔泰山)前,征服了太阳汗的乃蛮部众 。1206年,蒙古军又击败不欲鲁汗 。乃蛮部灭亡以后,人民被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 。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乃蛮部的原有地域被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蒙古帝国对这片区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和管理,乃蛮人逐渐融入蒙古民族之中。例如,成吉思汗的妃子之一古儿别速妃,以及窝阔台的第二任大妃乃马真后就是乃蛮人 ,这也反映了乃蛮部与蒙古的融合。
在蒙古帝国的分封制度下,乃蛮部所在的地域被分给了不同的蒙古宗王。这使得乃蛮部原有的地域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乃蛮部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其地域成为了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一部分。而且,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和对外征服,乃蛮部所在地区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蒙古的文化、制度等对乃蛮部故地产生了深远影响,乃蛮人逐渐接受了蒙古的语言、宗教(如喇嘛教的传播)等。
(二)卫拉特蒙古的发展与准噶尔汗国的兴起
卫拉特蒙古又称厄鲁特,明朝称之为瓦剌,是漠西蒙古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分为四大部:和硕特部,居住在乌鲁木齐;准噶尔部,居住在伊犁;土尔扈特部,居住在塔尔巴哈台;杜尔伯特部,居住在额尔齐斯河上游 。准噶尔部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兼并了其他部落的部众和原有牧地。
1635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后,噶尔丹的哥哥僧格继位,引发了内部权力斗争 。1670年卓特巴巴图尔和车臣台吉杀死了僧格,准噶尔部陷入混乱 。此时在西藏的噶尔丹回准噶尔并夺得统治权 。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击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 。1679年,噶尔丹统一了卫拉特地区以及甘州等地带,在天山北路地区建立了草原游牧君主制政权,定都伊犁 。准噶尔部的兴起,使得其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在原有的牧地基础上,通过战争、兼并等手段,逐渐控制了乃蛮部故地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噶尔丹称汗后,对准噶尔汗国的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他不仅统一了卫拉特各部,还南下打败了叶儿羌汗国,统治天山南路地区 ,势力远达中亚。这使得准噶尔汗国的疆域与乃蛮部在金代的生活地域有了一定程度的重叠。
(三)乃蛮部故地与准噶尔汗国地域的关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乃蛮部在金代生活的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地区,与准噶尔汗国兴起和发展的区域有部分重合。例如,阿尔泰山地区在乃蛮部时期是其重要的游牧地,而在准噶尔汗国时期,阿尔泰山周边地区依然是其统治范围的一部分。额尔齐斯河作为乃蛮部西界的重要河流,在准噶尔部早期活动中,额尔齐斯河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是其活动区域 ,这也表明两者在地域上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从民族构成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虽然乃蛮部和准噶尔部属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族群,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乃蛮部融入蒙古后,其文化和习俗对蒙古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准噶尔部作为蒙古的一支,在文化传承上与蒙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言方面,都属于蒙古语族;在宗教信仰上,都受到喇嘛教的影响。而且,在准噶尔汗国统治区域内,可能存在着部分乃蛮部的后裔。乃蛮部灭亡后,其部众被分散,一些人留在了原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后来在这片土地上兴起的准噶尔部。
乃蛮人在金代生活的地方与后来准噶尔汗国的地盘存在着地域上的部分重叠和历史演变上的联系。从乃蛮部的兴盛到蒙古帝国对其地域的整合,再到卫拉特蒙古中准噶尔部的崛起并建立汗国,这片土地见证了不同民族的兴衰和地域政治格局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乃蛮(nai,man),又名乃蛮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于11世纪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牧地在阿尔泰山之阳,北接斡亦剌惕,西界回鹘,又译乃马、乃满、乃蛮、奈曼、奈蛮、耐满、粘拔恩、粘八噶等。乃蛮后裔如今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的一些人口是乃蛮后人,他们与蒙古族混居。此外,中国的哈萨克族中也有大量乃蛮后裔,人数达到70万以上,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等。
- 哈萨克斯坦:乃蛮部是现代哈萨克族的大部族之一,属于哈萨克中玉兹,有超过200万的哈萨克人口是乃蛮后裔,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 其他地区: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突厥语民族中,也有乃蛮人的后裔。此外,中亚阿富汗的帕尔旺省谢赫阿里地区的谢赫阿里哈扎拉部落,也拥有乃蛮血统。)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