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屯传奇(四)大同风云经典美文诗词歌赋萃篇二十首联欢会论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4:12 2

摘要:第四十七回一洞欢歌堪入画大同风雲正当时滚滚盘江番禺去,山流翠色多诗意。勤勤恳恳耕田地,一川烟雨皆如画。霜枫燃火秋光灿,大同风云正当时。余老先生,名上泗,字枭山,乃镇宁举人,官黔西学政。苗王北征永宁州,过上幕役,时为幕役司守备的军师,他说服幕役守备,主动率军投降

第四十七回

一洞欢歌堪入画

大同风雲正当时

滚滚盘江番禺去,

山流翠色多诗意。

勤勤恳恳耕田地,

一川烟雨皆如画。

霜枫燃火秋光灿,

大同风云正当时。

余老先生,

名上泗,

字枭山,

乃镇宁举人,

官黔西学政。

苗王北征永宁州,

过上幕役,

时为幕役司守备的军师,

他说服幕役守备,

主动率军投降苗王

王垚坤。

后又独自到永宁州

说服永宁知州

黄汝生投降,

被苗王称为

当今丽食其。

之后一直跟随苗王,

成为苗王的军师。

书接上回

余老先生道:

“以此推论,

我王是管天下的,

天下事情无所不通,

还是应由我王讲。”

余老先生这一军將得好。

苗王道:“似这等说,

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也好,

我先开个头,

讲得不全的地方,

由你们几位老先生斫正。”

苗王道:“

我大中华国

自孔夫子

创造古文字以来,

历经各朝各代,

都在发展。

后又分门别类,

如诗、词、歌、赋、

联、铭等。

而后又经各行各业,

有仿有效,

加以制造。

到了明朝,

对联更加发扬光大起来。

朱元璋、刘佰温

就是对联的高手。

而且每年到春节

君臣都要下乡

巡游观看春联,

偶尔还题写春联,

观赏其中妙趣。

和体察民情,

颇是一位好皇帝。

由于皇上倡导

上行下效,

推广发扬。

因此:后代就出了

萧良友,杨静臣等人,

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人物功过事非、

编成四字格律的启蒙律、

骈句、名曰:“龙文鞭影”

全是对偶句,

而每个对偶句

都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

名曰:“

诲尔童蒙,

经史须通。

重华大孝,

武穆精忠。

尧眉八彩、

舜目重瞳……。”

汉称七制,

唐羡三宗。

呆卿断舌,

高祖伤胸。……。

琼崖小儿,

东阳巧对。

汝锡奇涛。……

等数千言,

如要作诗,

该为史料。

如要读史,

前后皆通,

便于记诵。

后又有司守廉

将那花、草、虫、鱼、

豺、狼、虎、豹、蛇、

龙、鸟、兽等对偶成律。

编成训蒙骈句,

使这对联又

向前大为发展,

如:

天转北,日东升。

东风淡淡,晓日蒙蒙。

君子竹,大夫松。

偷香蝴蝶,采蜜花 蜂。

如要作花草

虫鱼方面的对联,

顺手拈来就是。

给广大对联爱好者

提供了佐料。

而后东方郁所作的

声律启蒙就是一部

对联启蒙教材。

如:

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春对夏、

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

绿竹对青松。……等

真是扬扬数千言,

所有的对句要求都有,

这些都是作对联的要领,

我们只要得其要领,

作对就有了普气了。”

苗王一口气讲到这里:

讲到对联,

好好先生更是专家。

好好先生接口道:

“然也!

天地之间皆有对

有阴必有阳,

有下必有上。

其实在所有的文体中,

对联、特别是工对

是比较难做的文章。

因他讲究的是对仗工整,

格律不差,平仄押韵。

平仄就是声韵。

但必竟诗与联

都是有规律的。

而且互通,

这就叫格律。

诗词有:

四言律、

五言律、

七言律。

只要摸准了这些规律,

也就少费脑筋。

这和上面那些个

陋室铭的仿作

都是改一下个别

文字即可。

如对联,

十二生肖对联,

一元复始鸡飞去,

下联曰,

四季发财狗跃来。

一元复始狗跃去,

四季发财猪归来等。”

又如那启蒙骈句曰:

南对北、西对东、

大陆对长空。

这些对句都是根据

声律启蒙

三格律仿出来的。

只要掌握了声律、

韵脚。

从官场到赌场,

从刑场到法场,

到处都可以灵活运用。”

卢老先生接着道:“

今晚大家涉及的文体

无非是沧海之一粟。

无非是诗、词、铭、联。

要论文体;……”

龙明江道:“愿闻其佯。”

先生道:“要论文体:

除、诗、词、歌、

赋、联铭、外。

还多着呢?

如;

关、沫、碑、刺、释、

注,牒、状、列、辞、

谚、史、传、志、唁、

滑稽、咏、散文、杂文,

小说、戏、曲、箴、

祝盟、诠赋、诏策、

谱、籍、簿、录、

对联、歇后、迷语、

故事、杂谈、碑文、

檄文、表章、祭文、

封禅、方、誓词、

术、墨书、令、移、

占、乐、史记、兵法、

隐语、谐隐、谣谚、

志、诏策、檄移、奏启、

疏、叙、扎、记、信、

艺文、剧、典、骚、书、”

老先生刚讲完,

王阳德赶紧接口问道:

“先生,《骚》

是什么意思?”

先生道:“骚”

故名思意、

就是发牢骚。

也就是世人

对社会不满,

或心存愤滿

写诗发牢骚,

如:

屈原的‘离骚’是也。”

“骚”又是一个多义汉字。

其核心含义,

因语境不同,

而差异较大,

以下是其主要释意

及演变脉络:

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本源义:

源于《离骚》,

“骚”最早与战国时期,

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直接相关。

《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奠基之作,

故后世以“骚”

代指屈原的创作风格。

进而成为中国古典

诗歌的一种体裁称谓

(如“骚体”)。

此时“骚”的核心指向,

高洁的理想追求、

浓烈的情感抒发,

与瑰丽的艺术想象,

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例:“风骚”,

(“风”指《诗经》,

《骚》指《楚辞》)并称,

代指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引申义:文学与才情,

由《离骚》的影响力延伸,

“骚”逐渐被用来泛指,

文学才华或诗文创作,

尤其强调情感丰沛、

语言灵动的特点。

例:“赋比兴之外,

更见才人之骚”

(指诗文的精彩);

“骚客”即指诗人或文人。

三、通俗义:

躁动、不安定。

随着语言演变,

“骚”从雅转俗,

产生“骚动”

“扰动”之意,

侧重表达扰乱,无序、

喧闹或内心的不安。

外显状态:指环境的混乱

或人群的喧哗。

例:“市场上乱糟糟的,

别在这儿瞎~”

(口语中常叠用为“骚乱”

“骚扰”)。

内在情绪:

形容人内心的波动

或焦虑。

例:“他心里直发~,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四、贬义:轻佻、不庄重。

在现代口语中,“骚”

进一步衍生出

举止轻浮、

刻意吸引注意

的负面色彩,

多用于批评不合

礼教的行为。

例:“穿得太暴露,

有点~”

“这人说话没个正形,

真~”。

注:此义含主观评价,

需结合具体语境

判断是否含恶意。

五、特殊用法:

方言与语境差异。

部分地区方言中,

“骚”可表“厉害”

“出色”(褒义),

如:“

你这事儿办得真骚!”;

总的来说:

“骚”的语义跨度极大,

从经典的文学符号

到日常的口语评价,

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雅层面:

关联《离骚》,

代表文学高度;

中性层:

描述动荡或情绪波动;

俗层面:

多指出格或轻佻的行为。

解毕:

众人无不惊叹!

妈妈耶!

一个《骚》字,

弄出这么一大篇文章,

真不愧为先生!

后人有诗“《题赠好好先生》

高标逸韵自清嘉,

一脉骚魂动海涯。

墨染千笺惊宿鹤,

诗裁五色映朝霞。

仁心未改温如玉,

浩气长存灿若珈。

莫道微言成巨制,

千秋谁复续芳华。

注:此诗以“骚”

之雅意为脉络,

首联点出先生高洁

风骨与文学造诣;

颔联状其诗文瑰丽,

惊动宿鹤、辉映朝霞;

颈联转写仁厚胸襟与

浩然正气;

尾联收束于对其文章

传世价值的期许。

全篇避俗趋雅,

将“骚”字升华为

文学精神与人格

魅力的象征,

暗合“因一字成鸿篇”

的创作缘起。

先生继续道:“

文章有体,

有例,有律,

写法大都相同。

如泰山封禅,

历代帝王登极

都要到泰山封禅。

因而那赞美泰山之词

早已无法形容,

因此各朝各代大都仿作。

只不过风格各异,

但妙辞重复亦有之。

世间好语书说尽,

一诗囊括世所稀。”

老先生继续道:“

要想一诗囊括

诸多事物不易。

因此要想一书

囊括诸多事情,

这个任务就只有靠

小说家来完成了。”

老先生刚刚讲完,

龙明江赶紧接口道:“

果老先生,

你骑着毛驴

往哪里去了!

我们读书从未听说

有个小说家。

向闻:

只有九流三教,

然何出了个

十流三教来了?”

自古学有派衍各不同,

十流三教各有所分。

据汉书艺文志上说:

原来确是三教十流:

即:

儒家者流,

道家者流,

阴阳家者流,

法家者流,

名家者流,

墨家者流,

纵横家者流,

杂家者流,

农家者流,

小说家者流。

后世不知因何原因

略去了小说家者流。

因而才成为人们普遍

认为的俗语

‘三教九流’。

或许是因为过去

小说不发达,

只限于口头说唱,

因此才不入流。

后来到了明代,

自罗贯中著

《三国演义》之后,

开了小说的历史先河。

小说才逐渐发展

和流行起来。

我相信今后这小说家

是会要入流的。

其实以老朽的看法,

这小说家,

是颇为难做的。

因为一部小说的内容

要函盖整个社会的

方方面面。

要函盖整个社会,

就要有函盖整个社会的

文学知识,科学,医学,

哲学,人物,性格,

社会各阶层知识等。

一个纷繁的社会

岂能用单纯的诗词

歌赋所函盖。

小说家不但要懂得

九流三教,

小说家在写到

各民族的时候,

还要懂得各民族的

风俗,语言,文字。

所以小说家之难,

是难于产生小说家

之流派的原因。

不过依我看:

自:

罗贯忠

施耐俺

吴承恩

曹雪琴

之后,

小说家会要

形成流派的。

因为:

一叶难知秋,

一诗难释惑。

只有小说能包罗万象,

容诸万般,

囊括完成

整个社会万象的责任。

今后引领社会文化主流的

也许正是小说家呢。

有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为证。

全诗如下: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诗通过对比李白、

杜甫的经典地位

与时代变迁,

提出“创新”

的文学观,

强调每个时代都有

引领风尚的新人才,

体现了历史唯物

主义的视角。

今后数百年,

或许数千年,

也许都是小说家

独领风骚的时代。

龙明江听他旁证愽引,

有根有据,

虽然无不牵强附会,

然而:

对这老先生的才学

和辩才也真是口服心服。

特别是他那

独到的见解,

不落俗套的风格,

不畏权势的作风,

真是令人佩服。

王阳德对先生的才学

也暗自心服。

赞叹不已,

真是个饱学之士。

苗王道:“

同君一夜话,

胜读十年书。

据先生看来,

这天下文章,

无非是将孔夫子那几个

文字颠来倒去,

变着花样串辍而已。”

先生道:“然也!

天下有这几种人皆称为家,

能组织文字秀出者

称为文学家。

能组织指挥千军万马

去打仗秀出者,

称为军事家。

能组织数万万人民

去造反者,

称为政治家。

能组合百草给人治病者,

称为医药学家。

能组织万物在一起,

转动自如配合默契,

能跑能飞者,

称为科学家。

要当这些家可不容易啊!

不管怎么样,

读书的功底到是少不了的,

那就是要强记博识。

能够强记、

脑子里有东西、

要用时才能顺手拈来。

愽织才能广用。”

一席话说得众人

佩服得五体投地。

苗王道:“然也,

好好先生

那一大萝筐对联

还只算少数。

先生那脑子里还装着

好几大箩筐呢?”

好好先生谦逊道:“

不多、不多、多孚哉!

不多也!”

君臣同乐,

把酒言欢,

谈诗论对,

真是各有千秋,

各显才华。

王阳德道:“

今晚文章,

乃经国大业,

治国安帮的佐料。

是我国行政的一面镜子,

也是时下大清之腐败事实。

社风之真实写照,

是不朽传世之作。

先生要注重保存啊!”

好好先生道:

“在下之责。”

诗歌草草皆千古,

士宦匆匆只十年。

达官显贵

如风过园林,

唯有这不朽文章

可以千载传唱。”

苗王道:“

各位同仁,

今后我大同

就要以今晚各文章为镜、

创建我大同新政,

去腐败,树新风,

开劈大同新记元。

我提议,

好好先生如愿意?

就请留在我们山上,

管理文史事,

保管打理这千古文章。”

众人道:“

正合我等意,

只是先生答不答应。”

先生原没想到,

这大同国会

人才济济,

素质会这么高。

原以为无非是一群

突发而起的山野村夫。

而今一看:

这大同国不同凡谋,

乃是一帮智士仁人。

这当中还有不少

文武兼备的好儿郎。

于是那颗灰暗的心复舒了,

实质上也觉得自己已被

苗王俘掳了。

于是只好顺水推舟道:“

若蒙大伙不弃,

老朽恭敬

不如从命,

与众位仁人志士

共渡时艰,

为穷苦百姓

做点好事,

为我大同尽力。”

诗曰:

仕路崎岖实可哀,

劝人笑口等闲开。

看破红尘隐世外,

又被狂风吹出来。

苗王一看:

老先生表示愿意留下,

高兴地道:“好!举杯!

大家欢迎山上又增添

一位文毫泰斗,

一位大同的好同志!”

致此:

好好先生隐居多年后,

复出,

又在大同管理文史资料,

做起了文史官。

暂且不表:

接下来:

苗王带领一行众文武

到西厢房看歌舞热闹。

髻插山花,

盘龙双绾,

长裙大袖,

脚穿马靴。

时儿抖空竹,

时儿舞板凳。

时儿跳火堆,

时儿绕竹杆。

时儿踩竹甲,

时儿抄机杼。

时儿挂犁锄,

时儿使娥媚。

时儿抛彩球,

时儿跳跳脚。

时儿踢踢腿,

时儿哈哈腰。

锣声舞姿,

配合旋律。

抖动百褶长裙:

飘然如燕子穿林,

翻然如天鹅逐波;

轻盈敏捷,

娇健如燕,

舒徐流畅,

舞姿幽妙,

叫人看得眼花缭乱,

堪叫阿娜多姿。

观者无不击撑赞叹!

睹者莫不心旷神怡,

皆大欢喜。

大司马龙明江

拍着手唱和道:

满园的果子,

不知哪个最大?

满圃的桃花哟!

不知哪朵最红?

满屋的姑娘哟!

不知哪个最美?

你呀!

两眼看花,

看得眼花,

越看越花。

花花太岁!”

年青的小伙子们:

吹着芦笙、口琴、

箫、笛、唢呐。

年老的拉着二胡:

弹着月琴、鼓锣喧天。

竹板振地,诸般乐声。

起伏有序,快慢随意。

抑扬顿措:

时而如高山流水,

时而如黄莺嘤嘤,

那歌声更是娓娓动听。

正是:

清歌妙舞人人爱,

锦簇花群色色怡。

雲鬂高盘飞彩凤,

娥眉微显乳峰低。

婷娉袅娜冰雪肌,

双双娇苗湘女欺。

八音坐唱笙簧奏,

宫商角徵抑扬齐。

山道弯弯哟、河水流,

苗家儿女哟!几多愁!

不用忧哟、不用愁!

河水进了洞、

自有出头处哟!

山楂花开哟!不要愁!

好日子要来哟!

在秋分哟!

苗家儿女哟不要愁,

苗家有了主哟!

幸福不远哟!

这曲刚停,那曲又起:

这时已是男女合舞,

晚风凉透哟!银缨络。

老蟾下地哟!观夜约。

江南江北哟!同一声,

人满山头哟!春满壑。

明月当头哟!二人更。

蚕茧蠙珠哟!花并蒂。

马髲螺髻哟!妹相思。

醅缸几度哟!合欢酒。

天若有情哟!天放朗,

鸟杯潋滟哟!醉连肩。

/欲知大同国这场春节年欢晚会是何结局?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亦溪不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