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全面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开展“千村千企千红”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我校暑期实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全面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开展“千村千企千红”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我校暑期实践立足“千村千企千红”主题方向,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三大主题开展。6个学校重点实践项目,13个学校支持项目,19个学院精品项目,3个学生社团专项,2个教师课题专项,24个研究生专项,4个校友专项,2个中外专项,共计352支团队、2032名师生将秉持着真学、真看、真听的态度,深入乡村田野、企业一线和红色教育基地。贸大青年将用精神伟力激发青春活力,用青春行动建设美好中国!
8月9日—8月13日,学院精品项目“阡陌智耘”实践团聚焦“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在国际商学院分团委书记李静薇老师、营销学系彭晨明副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走进国科大博士农场、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展览馆,以“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赋能生态农业”为主线,围绕农业科技前沿、产业融合发展及青年使命担,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聚焦智慧农业与生物育种,通过博士座谈、试验田对比、展馆研学等多种方式,把脉首都农业痛点,输出商科视角解决方案,以青春视角讲好科技兴农故事。
一
科技沃土:
博士农场的绿色革命
8月9日至10日,实践团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农场开展调研。实践团成员与科研人员和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实效,并实地察看不同处理方式的试验田对比情况。实践团重点参与田间数据采集,体验数字农业设备操作,学习如何通过微生物技术抑制病原菌、分解土壤固化养分、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从而减少农药与化肥使用。
在村书记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实验室以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为核心,通过引入特定功能菌群重构土壤微生态,实现三大突破,该技术使土地从“消耗性生产”转向可持续再生产,为绿色农业提供核心支撑。
此外,与村支书的交谈中实践团得知博士农场不仅是技术试验田,更是人才孵化器与产业辐射源。实验室计划延伸农业科普、研学培训等业态,构建“科创-生产-服务”三链融合体系。目前,平谷区44个博士农场已引进种质资源,技术覆盖多亩农田,形成“实验室进田野”的推广范式。
实践团深入参与博士农场"全产业链增值"实践,在农场技术人员指导下体验面包制作全流程。团队成员使用经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培育的小麦磨制的高筋面粉,从揉面、发酵到烘焙全程参与。农场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益生菌发酵技术与低温慢熟工艺,再经过窑烤面包,面粉的蛋白质含量与延展性显著提升,所制面包的口感与营养价值已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这种"科研种植+精深加工"模式,使小麦附加值提升,产品成功进入盒马等电商平台,成为农场探索"第六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在农户访谈环节,实践团系统了解其生产生活图景。受访农户表示,除传统玉米、蔬菜种植外,部分家庭通过参与博士农场"科学家+农户"技术传播计划,传授农户先进种植知识,种植高附加值功能型作物。
通过对博士农场的全链条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业价值重构与农民角色转型的过程。博士农场以科技为支点,撬动"种-产-销-游"一体化发展,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怀柔样本"。
二
四季阳坤农业基地:
生物技术在育苗中的运用
8月11日至12日,实践团前往四季阳坤农业基地。作为北京市优质标准化示范基地,四季阳坤集约化育苗基地聚焦育苗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成功突破品种培育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依次参观了西瓜集约化育苗示范棚、黄瓜吊秧育苗棚及博士农场等重要示范区域。通过负责人的系统介绍,实践团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到集约化育苗、半网架栽培、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土壤轮作保持肥力等核心农业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实际效果,并近距离体验了智慧化农业在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成本降低等方面带来的显著便利。
实践团还深度参与农产品选品与包装全流程,系统探究科技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革新作用。在选品环节,团队成员跟随质检团队进入分拣中心,观察标准化选品流程。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了解到了基地采用的生物防治技术种类以及技术如何帮助土壤提高肥力和产量等应用路径,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的竞争力已从单一产量提升转向全产业链效率优化,为实践团调研主题的深化与完善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三
中国农业博物馆:
探寻农业技术的发展
8月13日,在本次实践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团到达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与系统式学习,完成调研行程的收尾与总结。
实践团首先前往参观了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与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两大核心展区。展馆依托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元展陈形式,清晰呈现了贯穿古今万余年的中国农业历史。从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切入,到近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再到当代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就。通过本次参观,实践团系统梳理了中国农具形制及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先后走进室外农业展示区和青少年科普馆,通过科普讲解夯实了农业基础知识储备;最后,实践团聚焦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开展了深度参观。展区内通过实物标本、地理分布图解、作物适配模型等展陈方式,清晰呈现了我国主要十余种土壤类型的理化特性、地理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与农作物的生态适配关系。实践团通过观察标本细节、研读标注说明,系统掌握了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联逻辑,深化了对 “土壤是农业生产基础” 这一核心认知的理解。此次博物馆参观不仅为实践团调研行程画上圆满句号,更通过理论、历史与实践要素维度的补充,为调研主题的分析总结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四
实践感悟
五天时间内,“阡陌智耘”实践团深入农业科技一线,开展了一场将商科知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之旅。
在博士农场,实践团亲身参与土壤数据监测与田间管理,体会到科技如何实质性地帮助农民提升生产效益;在四季阳坤农业基地,实践团认识到现代农业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资金、信息、人才等多重要素的系统融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实践团则从历史维度理解了农业现代化的阶段特征与发展必然。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团进一步意识到,商科专业青年同样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品牌构建与传播等方式,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继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积极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阡陌纵横,智耘不辍,这支年轻的实践团队愿在广阔田野中持续书写“大地论文”。
千村千企千红 | 走进河南洛阳,探寻红绿产业融合发展新路
千村千企千红 | 走进云南,探索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志愿十佳 | 于慧侨:爱有千万种模样,我有千万种身份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