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消费市场呈现出出人意料的冷清景象。鲜花订单暴跌九成,美妆直播间无人问津,曾经的“送礼指南”如今成了“智商税清单”。这背后,不仅仅是消费降级或“舔狗经济”的崩盘,而是消费者需求的根本性转变。
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消费市场呈现出出人意料的冷清景象。鲜花订单暴跌九成,美妆直播间无人问津,曾经的“送礼指南”如今成了“智商税清单”。这背后,不仅仅是消费降级或“舔狗经济”的崩盘,而是消费者需求的根本性转变。
刚刚过去的七夕,空气中弥漫的不是浪漫,而是一片萧瑟的寒意。
鲜花电商的后台,订单量相比去年断崖式下跌了九成;美妆品牌的直播间里,主播小心翼翼地只展示商品,生怕一句“送女友”就会引来“消费主义陷阱”的口诛笔伐;过去被奉为圭臬的“七夕送礼指南”,如今成了人人喊打的“智商税清单”。
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所有商家面前:那个靠“她经济”和“浪漫绑架”就能轻松收割的七夕,已经死了。
这背后,被广泛讨论的原因除了“消费降级”,还有“舔狗经济的崩盘”——他们开始反抗消费主义的标签化,拒绝被动地为“形式感”买单。
但这只是表象。如果我们用Jobs-to-be-Done(JTBD)的视角去深挖,会发现问题的本质远非“男人不愿花钱了”这么简单。
真正的问题是:商家们一直以来拼命满足的那个“七夕任务”,其底层的“用户挣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而99%的商家,对此一无所知。
01 旧七夕已死:那个被“恐惧”驱动的送礼任务在过去,男性在七夕节执行的,是一个被“恐惧”所驱动的“风险规避任务”。
让我们用JTBD的“四力模型”来还原这个旧任务:
推力(Push):最大的推力,不是“爱”,而是“恐惧”。是对“不送礼可能会引发争吵”、“别人都送了我不送会显得不在乎”、“万一分手怎么办”的深刻恐惧。送礼的首要目的,是规避情感风险。
拉力(Pull):鲜花、口红、包包这些“标准答案”的拉力,在于它们的“确定性”。它们被社交媒体和商家反复教育,成为了“不会出错的选择”,能帮助男性最低成本地完成任务,交上一份“及格的答卷”。
焦虑(Anxiety):他们当然也有焦虑:“她会不会觉得我敷衍?”“这个色号她到底喜不喜欢?”但这种焦虑,远小于“不送礼”所带来的恐惧。
习惯(Habit):“过节就要送礼”的社会习惯,让这个任务变得理所当然。
在这个旧模型里,商家的策略极其简单:不断放大“恐惧”,并提供“标准答案”。 “别的女孩都有,你的女孩也必须有”、“七夕不送礼,等着过光棍节吗?”——这些营销话术,精准地打击在男性的“恐惧”之上。
然而,这个模型,在2025年的今天,已经彻底崩塌了。
02 男性觉醒:从“规避风险”到“追求价值”所谓的“男性觉醒”,本质上是这个任务底层驱动力的范式转移。
“恐惧推力”的减弱: 随着两性关系的讨论日趋理性和平等,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反感“用礼物衡量感情”的消费主义绑架。男性所面临的“不送礼就会有严重后果”的外部压力正在急剧减小。恐惧,不再是第一驱动力。
“标准答案”的失效: 鲜花、口红这些被过度营销的“符号”,正在迅速贬值。它们不再代表“浪漫”,反而被打上了“敷衍”、“智商税”的标签。当“标准答案”不再能交出“及格的答卷”,甚至可能得到“差评”时,它的拉力就消失了。
当旧的“风险规避任务”不再成立,一个新的、更高级的任务正在浮现。今天的男性,如果还愿意在七夕投入,他们想要完成的是一个“价值共创任务”。
在这个新任务里,他们追求的不再是“不出错”,而是“真正有意义”。礼物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创造一段高质量共同体验、增进彼此深度情感连接的“介质”。
03 商家的破局之路当用户的“任务”已经从“交作业”升级为“搞创作”时,商家如果还在递标准答案,自然会被无情地抛弃。
破局之路只有一条:放弃售卖孤立的商品,转而设计和提供能帮助情侣完成“价值共创任务”的解决方案。
机会一:从“送一束花”到“共创一个花园”
旧方案:售卖一束保质期只有几天的昂贵玫瑰。
新方案:
“七夕花园盒子”: 一个设计精美的DIY花艺礼盒,里面包含花材、花瓶、教程卡片。核心卖点不是“花”,而是“一个下午,我们一起插花、聊天,共同创造美的过程”。它将一个单向的“赠与”行为,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共创”体验。
“城市农场”联名体验券:与城市近郊的农场或花圃合作,推出“七夕双人采摘/花艺体验课”。它将消费场景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将商品升级为服务和体验。
机会二:从“送一支口红”到“共创一个专属形象”
旧方案:催促男性盲选一支他根本不懂的口红色号。
新方案:
“双人美妆私享课”: 推出情侣可以一同参加的美妆教学或色彩诊断课程。男性不再是被动买单者,而是可以参与其中,了解伴侣的喜好,甚至学习基础的化妆技巧。最终“购买”这个动作,是在双方共同探索、达成共识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情侣香水实验室”:售卖双人香水DIY调香体验。最终产出的不是一瓶“品牌香水”,而是两瓶独一无二的、记录了彼此当天心情和故事的“我们的香水”。
机会三:从“送一个礼物”到“共创一份惊喜”
旧方案:售卖商品本身。
新方案:推出“惊喜策划服务”。
“剧本杀”式送礼体验:将一份礼物(例如一条项链),设计成一场小型解谜游戏的高潮。商家提供的不仅是项链,更是一整套包含线索卡、故事背景和仪式感流程的“惊喜剧本”。
“回忆盲盒”定制服务:用户提供情侣的照片和故事素材,商家将其制作成一系列包含定制拼图、纪念视频二维码、专属情书的“回忆盲盒”,让拆礼物的过程,变成一次重温共同记忆的情感之旅。
结语七夕的寒冬,对所有路径依赖的商家而言是“危”,但对那些能真正理解用户任务变迁的商家而言,却是“机”。
“男性觉醒”不是消费的终结,而是低质量消费的终结。他们不再愿意为“被定义的浪漫”支付溢价,但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为“高质量的情感连接”投入时间和金钱。
商家需要完成的,是一次彻底的视角切换:从一个售卖“符号”的商品贩子,转变为一个设计“体验”的场景导演。
因为在新七夕的叙事里,最好的礼物,从来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段“我们共同度过的,闪闪发光的时光”。
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