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馆长,你直说,在台湾安全,还是在大陆安全?”最近一档政论节目里,郑丽文握着话筒,目光直视对面的馆长陈之汉,一句话引燃了现场。馆长沉默许久,没有直接回答,但人们从他的表情中,已经看出了答案。
“馆长,你直说,在台湾安全,还是在大陆安全?”最近一档政论节目里,郑丽文握着话筒,目光直视对面的馆长陈之汉,一句话引燃了现场。馆长沉默许久,没有直接回答,但人们从他的表情中,已经看出了答案。
提及安全,馆长在台湾的遭遇让节目氛围沉重。2020年8月,他在新北市健身房门口遭男子近距离连开三枪,右臂与右大腿中弹,经数小时手术才脱险。23岁刘姓嫌疑人当天投案,称因馆长指责其性骚扰并要求赔偿、遭“人肉搜索”后报复。
案件虽经公诉,2021年一审、2022年二审均判嫌疑人12年有期徒刑,但馆长坦言至今心有余悸,身边不少台湾朋友也对当地治安存疑——公众场所发生恶性枪击,可见治安防控有明显漏洞,民众安全感大打折扣。而馆长在台时,生意还常受搅扰,处处受限。
馆长赴大陆前,有人造谣说他的纹身会受限,甚至禁止直播。但实际到大陆后,无论酒店入住还是街头、景区直播,都未遇阻碍,还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包容与安全:白天能看到民警巡逻,深夜返回酒店的路上,街道灯火通明、行人有序,这种踏实的安全感在台湾很少有。
聊天中,馆长说了一个在大陆看到的很震惊的景象。在大陆无论热门景区还是小众古镇,都有穿统一工作服的保洁人员定时巡检,垃圾及时清理,这种“随时保洁”状态与台湾形成鲜明对比。大陆的这种方式虽然“笨”,但很有效果。
历史哥听到这个话题后,插话表示,自己常年关注两岸民生,此前通过间接渠道了解大陆时总觉有“距离感”,去年亲赴厦门后,当地城市治理彻底改变了他的印象。他说,厦门环岛路海岸线整洁无垃圾、海水清澈,能看到穿橙色救生衣的工作人员驾清洁船打捞垃圾,连细小烟头、礁石上的塑料袋都不放过;街道每隔几百米有分类垃圾桶,保洁人员实时清理并擦拭桶身,周边地面无污渍。
历史哥坦言,自己在台北、高雄生活十几年,垃圾桶“难找”是常态,街边垃圾需攥很久才找到投放处;节假日垦丁、阿里山等景区垃圾堆积,保洁人员忙不过来,有时甚至堆积到次日清理。他感慨,两岸环境治理差异不仅在硬件,更在理念——大陆“主动服务、提前预防”,台湾多“被动应对”,效果差距明显。
听到馆长和历史哥的分享,郑丽文点头认同并补充:“我去大陆参加活动时,无论一二线城市还是县城,都能感受到精细化管理——马路上的交通指引牌不仅有中文,还有英文标注,方便游客;连老旧小区都加装了电梯,方便老人出行。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切实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值得台湾学习。”
说起来,郑丽文对大陆的改观,也是从亲身经历后才转变的。她于1999年加入民进党,2002年因理念分歧与民进党决裂并退党,2005年经连战邀请加入国民党,2020年后虽淡出党职仍属该党,坚定支持两岸统一。她直言从不避讳是中国人,始终坚定承认“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同属中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每次看到大陆在科技、民生领域的进步都会由衷自豪。
谈及两岸关系,三人观点高度一致:两岸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完全可以和谐共处、互利共赢。让他们惋惜的是,当前台湾当局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美国“无用装备”。据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台湾地区防务预算6068亿元新台币,占GDP的2.38%。历史哥算过一笔账:“这些钱如果投入民生,至少能新建50所中小学,解决偏远地区孩子‘上学远’的问题;还能在每个社区建一所小型医院,让老人看病不用跑大医院;甚至能完善全台的垃圾分类设施,改善垃圾处理难题。”
馆长也结合自身经历补充:“我在台湾经营健身房时,身边不少朋友都抱怨医疗资源紧张,去大医院看病往往要提前几周预约,就算是普通感冒,排队挂号、看诊、取药也要花大半天;孩子上学更不容易,好学校名额少,家长要托关系、花重金才能让孩子‘挤’进去。这些问题本可通过增加民生投入改善,当局却把钱花在购武上,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郑丽文进一步指出,赖清德当局“重军事、轻民生”的做法,既浪费资源又将台湾推向危险,破坏两岸和平稳定的大局。她在多个场合公开抨击赖清德的“谋独”行径,痛斥“台独”不过是民进党为了骗取选票编造的谎言,一旦“台独”引发冲突,最先受害的就是普通台湾民众。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