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一个刚学 AI 绘画三个月的新手能靠教程年入六位数,而工作十年的职场老鸟却还在为房贷焦虑?为什么李笑来强调 “写作是把时间重复销售的最佳方式” 时,特意提到普通人最该写的不是散文诗歌,而是教程?
为什么一个刚学 AI 绘画三个月的新手能靠教程年入六位数,而工作十年的职场老鸟却还在为房贷焦虑?为什么李笑来强调 “写作是把时间重复销售的最佳方式” 时,特意提到普通人最该写的不是散文诗歌,而是教程?
这背后藏着一个颠覆常识的成长密码:输出型进化。
大多数人以为赚钱需要先成为专家,变好需要默默努力,但李笑来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普通人的逆袭捷径,恰恰是边学边写教程,用 “教别人” 的方式倒逼自己成为高手。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诡异现象?网上最火的 Python 教程不是出自大厂工程师之手,而是某个自称 “编程菜鸡” 的博主写的《从零开始学 Python:我踩过的 100 个坑》;卖得最好的烘焙教程作者,不是蓝带毕业的甜点师,而是个在家带娃的宝妈,她的教程标题直白到土气:《新手烤戚风不会塌?记住这 3 个傻瓜步骤》。
这完全违背我们的常识,难道不是越专业的人写的教程越有价值吗?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早就戳破了这个认知陷阱:“知识传递的最大障碍不是难度,而是‘知识诅咒’,专家早已忘记自己当初是如何学会的。”
这就是普通人写教程的黄金优势:你刚踩过的坑、刚弄懂的难点,正是成千上万后来者迫切需要的 “灰度知识”。
那些专家眼里 “理所当然” 的细节,比如 “Excel 函数怎么快速填充”“AI 绘画参数怎么调才不会崩”,恰恰是新手最头疼的卡点。
那位靠 AI 绘画教程年入六位数的博主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教程里老老实实记录自己的失败经历:“第 17 次尝试才搞懂光影参数,原来阴天场景要把‘环境光强度’调到 0.3 而不是 0.5”,这种带着体温的经验分享,比专业设计师的理论讲解更受欢迎。
李笑来管这种写作叫 “写自己做到的事”,你不需要成为大师,只要比别人早走三步,你的 “笨拙笔记” 就有价值 。
这就像爬山时,你在岔路口插个牌子 “这里有坑,我掉进去过”,后面的人会感激涕零。
神经科学研究早就证明了李笑来的判断:教是最好的学。
当你试图把一个知识点写成教程时,大脑会进入 “费曼模式”,强迫你把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
就像那位 AI 绘画博主说的:“为了写清楚‘如何生成古风人物’,我不得不把 200 组关键词拆解成表格,这个过程让我自己的技术突飞猛进”。
这就是为什么李笑来坚持 “输出倒逼输入”,写作教程不是消耗你的知识,而是帮你生产知识的魔法机器。
别再被 “我不够专业” 的念头困住了。
李笑来每天写 3000 字,刚开始也写得惨不忍睹,但他明白 “写作是手艺活,无它,唯手熟尔”。
普通人写教程的黄金时期,恰恰是你还 “不够厉害” 的时候,你的笨拙就是你的资本,你的困惑就是你的素材,这种带着真实体温的内容,远比完美无缺的专家教程更有穿透力。
“写教程能赚钱?别逗了,我连圈都写不明白。”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但李笑来用数据打了所有人的脸:“写作是把个人时间重复销售多次的最佳方式”。
会计阿明的故事就很典型,他花 200 小时打磨的《Excel 高阶技巧》课程,前三个月卖了 4.95 万,虽然之后每月收入降到 990 元,但这些都是 “睡后收入”,他早就把时间 “批发” 出去了。
李笑来的 “时间销售理论” 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打工是把时间零售,一小时换一小时的钱;写教程是把时间批发,一次劳动换 N 次回报。
更妙的是,教程还能帮你筛选贵人。
那位 AI 绘画博主就是因为教程写得实在,被央视的人看到,才有了合作机会,这就是李笑来所说的 “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你的教程就像一块磁铁,会吸引来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源。
但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真相:教程赚钱的关键不在 “教”,而在 “练”。
李笑来强调 “写作最重要的是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而 “有用” 的前提是你真的懂行。
阿明能写出 Excel 教程,是因为他整理了五年的工作笔记;AI 博主能出教程,是因为她熬过无数个凌晨四点的练习。
你以为他们靠教程赚钱,其实他们赚的是 “把自己变成更有价值的人” 的钱。
李笑来的格式化写作公式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他建议写教程要先明确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通常被如何误解”“如何正确使用”,这种结构不仅能帮读者解决问题,更能帮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像盖房子,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钢筋骨架,填上案例和细节,就成了别人愿意付费的 “知识楼盘”。
那位 AI 博主就偷偷用了这个套路:先讲 “为什么 AI 绘画参数比审美更重要”,再吐槽 “新手最容易犯的参数错误”,最后给 “三步调参法”,读者看完马上能上手。
别担心没人看你的教程。
李笑来分享过一个秘诀:“去自媒体平台看读者留言,他们的烦恼就是你的选题”。
有人问 “怎么用 ChatGPT 写周报”,就有人写《3 个 prompt 搞定周报,亲测有效》;有人愁 “孩子挑食怎么办”,就有人出《挑食娃逆袭记:我家餐桌的 10 个实战技巧》。
这个时代最值钱的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是 “问题解决手册” 式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普通人最擅长的。
记住,写教程赚的第一桶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 “有料又会讲” 的人。
李笑来每年出版畅销书,不是因为他天生会写,而是他明白 “上次的输出是下一次的输入”,每篇教程都是在给你的大脑 “升级配置”,这种成长带来的收益,可比稿费多得多。
李笑来有个狠观点:“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假装努力’,因为他们从不用输出检验输入。” 这话扎心但真实,你是不是也刷了一堆干货视频,记了几大本笔记,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就出在你只做了 “输入”,没做 “认知转化”,而写教程就是最好的转化工具。
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你试图把知识写成教程时,大脑会激活 “前额叶皮层”, 这个负责逻辑和深度思考的区域。
李笑来管这叫 “元认知”,就是 “对思考的思考”。
那位从自卑变得自信的 AI 博主深有体会:“刚开始写教程时,我连‘图层蒙版’都说不清,为了讲明白,不得不翻 10 本教材,画 30 张示意图,这个过程逼得我把模糊的概念全理清了”。这就是为什么李笑来说 “写作是提高思考能力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
写教程还能帮你戒掉 “知识焦虑”。
现在人总觉得自己 “学得不够”,其实是 “消化不了”。
李笑来用个绝妙的类比:“输入不输出,就像吃饭不消化,迟早得胃病”。
你刷 100 篇理财文章,不如写一篇《我用基金定投赚了 5 万的 3 个教训》;看 20 节时间管理课,不如总结《职场妈妈的 25 小时作息表》。
教程写作就像给大脑装 “杀毒软件”,能帮你过滤无效信息,留下真有用的干货。
李笑来的 “素材库理论” 在这里特别实用。
他建议平时收集 “例子、类比、理论”,这些就是你写教程的弹药,比如你想写关于 “复利” 的教程,就可以收集 “滚雪球” 的类比,“巴菲特投资案例” 的例子,“72 法则” 的理论,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一篇有料的教程就成了。
更神奇的是,写教程能帮你发现自己的 “隐藏天赋”。
李笑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发现。你可能觉得自己平平无奇,但写着写着就会发现:“原来我解释复杂问题特别清楚”“原来我总结的育儿技巧这么受欢迎”。
就像那位宝妈烘焙博主,一开始只是想记录孩子爱吃的蛋糕做法,没想到写成了全网爆款教程 ,你的热爱加上输出,就会变成你的竞争力。
别被 “我没什么可教的” 骗了。李笑来每天坚持写 3000 字,哪怕不发表,因为他知道 “写作是手艺活”,越练越精。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写长篇大论,从 300 字的 “今日经验” 开始:今天学会了什么?踩了什么坑?怎么解决的?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就是你未来教程的素材。
就像滚雪球,刚开始很小,但只要不停手,迟早会变成大雪球。
李笑来在《互联网平民创业》里说:“赚钱是普通人的刚需,比铁还刚”。
但普通人最缺的不是赚钱的机会,而是让自己 “变得值钱” 的方法。
写教程就是这样一条捷径,它逼你学习,帮你梳理经验,给你带来被动收入,还能帮你找到同频的人。
那位 AI 绘画博主说得好:“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播种,再扎根,最后才能结果”。写教程就像种一棵树,你现在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浇水施肥。
也许第一篇教程没人看,也许第一个月没收入,但请相信李笑来的判断:“时间长了这个复利效果很惊人”。
别再等 “准备好了” 才开始写。李笑来写《财富自由之路》前,也不是天生的理财大师,他是 “写自己做到的事”,边做边写,边写边成长。
你今天学会的 Excel 技巧,陪娃写作业的心得,甚至是减肥路上的失败经验,都可能是别人急需的教程。记住,普通人的逆袭,往往就藏在那些 “我来教你” 的分享里。
现在就打开文档,写下你的第一个教程标题吧。
不用完美,不用长篇大论,就从 “我今天发现的一个小技巧” 开始。
因为李笑来早就告诉我们:写作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成长工具,而教程,就是普通人最该写的 “财富说明书”。你的下一篇教程,可能就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 这不是鸡汤,这是被无数人验证过的实战智慧。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