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喀什地区从巴楚绿洲到岳普湖平原,从莎车阡陌到英吉沙田野,一片片复播玉米田如绿色锦缎铺展。田间管理关键期,记者走访田间,见证科技让“一亩地挣两份钱”成为现实,也看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当地的实践。
沃野孕丰收
——喀什地区复播玉米田间管理见闻
初秋,喀什地区从巴楚绿洲到岳普湖平原,从莎车阡陌到英吉沙田野,一片片复播玉米田如绿色锦缎铺展。田间管理关键期,记者走访田间,见证科技让“一亩地挣两份钱”成为现实,也看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当地的实践。
进入了蜡熟期的玉米。巴楚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8月23日,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叶坎买里斯村千亩玉米田,“干播湿出”技术让土地焕发生机。村民艾海提・吾布力站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说:“秆子硬实得很,预计青贮饲料亩产能达3吨多。”小麦收割后,村“两委”联合农技专家全流程指导,从品种筛选到播后管理精准施策,让玉米提前7天播种,为高产打下基础。
无人机飞防。(资料图)伽师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喀什地区今年复播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近百万亩,占已播面积的30%。在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种植户麦尔亚木古丽・图尔荪的900亩玉米田,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无人机飞防实现“手机点一点,病虫全不见”的智能化管理。“以前打药靠人工,现在无人机一天能覆盖500亩,效率翻了十倍。”她的话语里满是科技种田的底气。
技术落地离不开服务护航。莎车县塔尕尔其镇推行“干部包村+农技包田”模式,让田管服务更精准。农技员艾合买提・热合曼每天奔波田间:“从选种到收获,我们提供‘保姆式’服务。”他指着示范田里的“新玉108号”玉米说,300余亩高产示范田预计亩产突破700公斤,比普通品种增产15%。
技术人员讲解农药配比。英吉沙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喀伍力江 摄
8月24日,英吉沙县乌恰镇阿亚克包孜洪村的玉米田里,村民托合提・穆萨正喷施叶面肥:“农技员教我们用抗倒伏叶面肥,现在玉米秆子像小树苗一样结实。”他家4亩玉米田采用“干播湿出”技术,配合无人机打药,每亩节省人工成本近百元。该县农业农村局组建“田管突击队”,指导玉米病虫害联防联控;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则以“科技特派员+合作社”模式推进“一喷多防”,打破过去“单打独斗”的种植局面。
岳普湖县铁热木镇喀拉托格拉克村的玉米田地。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田管成效体现在收益上。岳普湖县铁热木镇喀拉托格拉克村,种植户亚库普江・阿布杜克热木算着账:“青贮饲料每吨能卖300元,200亩地光饲料就能收入21万元,加上小麦茬口的收益,亩均综合效益超2000元。”全镇24万亩复播玉米通过“粮改饲”,既保障当地畜牧业发展,还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近就业,实现“粮畜双丰”。
这些变化背后,是政策和科技的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喀什落实“藏粮于地”的关键,全链条技术创新让复播玉米综合机械化率突破90%。从巴楚免耕播种到伽师无人机飞防,从莎车品种创新到岳普湖高标准农田,科技与政策双重赋能下,喀什复播玉米田正成为“吨粮田”“效益田”“生态田”,这也是当地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缩影。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