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界,杨振宁与何祚庥院士的友谊犹如一段佳话,为众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的交往跨越了漫长的岁月,在学术交流与私人情谊上都有着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深刻展现了两位科学家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来源:怀疑探索者(今日头条)
杨振宁教授
在科学界,杨振宁与何祚庥院士的友谊犹如一段佳话,为众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的交往跨越了漫长的岁月,在学术交流与私人情谊上都有着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深刻展现了两位科学家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逐渐解冻,学术交流的大门也缓缓开启。杨振宁身处美国石溪分校,他深知国内科研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挂念着国内的科研同仁。于是,他向何祚庥等国内科学家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到美国石溪分校进行访问交流。何祚庥欣然应允,这次访问对于何祚庥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在石溪分校,他们一同探讨物理学前沿问题,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与见解。校园的办公室里、实验室中,都留下了他们热烈讨论的身影和充满智慧的声音。这次访问不仅拓宽了何祚庥的学术视野,更为他们之间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学术上的面对面交流,他们在私人交往中也十分密切。书信成为了他们沟通的重要桥梁,在那些无法见面的日子里,一封封书信承载着他们对彼此的关心与问候,以及对学术问题的持续探讨。在一封杨振宁写给何祚庥的书信里,开篇杨振宁就提到近期对弱相互作用中一些新实验数据的思考。他写道:
“祚庥兄,近来新出炉的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与我们之前探讨的理论模型在部分细节上出现了偏差。像是β衰变中微子的能谱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出比理论预测更为复杂的波动,这很可能暗示着我们现有的理论存在尚未被揭示的漏洞,或者是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未知干扰因素。”
何祚庥很快回了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振宁兄所言极是,我也关注到了这些数据。我在想,是否是我们在理论推导时,对某些微扰项的忽略导致了这样的偏差。比如在计算中,我们按照常规方法舍去了高阶微扰项,但从目前实验数据来看,这些被舍去的部分也许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后续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部分推导过程 。”
在后续的通信中,杨振宁针对何祚庥的观点进行了回应:
“关于高阶微扰项的考量十分关键。我重新检查了之前的计算,发现若将二阶微扰项纳入计算,在某些特定参数范围内,理论能谱与实验数据的契合度有了一定提升,但在其他参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除了微扰项,或许还有其他未被考虑的物理机制在起作用。我推测是否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的耦合效应,它影响了中微子的产生与传播。”
何祚庥在再次回信中积极回应杨振宁的推测:
“振宁兄关于耦合效应的推测很有创新性。我认为可以从对称性破缺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这个耦合效应。如果存在新的耦合机制,那么它很可能伴随着某种新的对称性破缺模式,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构建新的理论模型,然后再与实验数据进行比对验证。”
这些往来书信中,他们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到理论模型的反思,再到新理论方向的大胆推测,思维不断碰撞,充分展现出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也正是在这样深入的学术探讨中,二人的友谊愈发深厚。
他们在信中还分享了生活中的点滴,或是遇到的有趣之事,或是生活中面临的困扰。这些书信见证了他们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是他们友谊的珍贵记录。虽相隔甚远,但通过书信,他们的心始终紧密相连。
时间来到2017年,何祚庥迎来了自己的90岁寿辰。这样重要的时刻,杨振宁自然不会缺席。他亲自前往何祚庥寿辰庆祝现场,为老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还幽默地欢迎何祚庥加入“90岁俱乐部” 。
在庆祝活动现场,杨振宁的出现让整个氛围更加热烈。他们回忆着往昔的岁月,那些一起为学术奋斗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两人相谈甚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围的人也被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所感染。同样,远在国外的李政道先生也给何祚庥发来了贺信,这份来自两位科学巨擘的祝福,让何祚庥的生日变得格外难忘。
在何祚庥致力于反伪科学、反伪气功的艰难历程中,杨振宁始终给予坚定支持。他深知伪科学、伪气功不仅误导公众,更对科学精神造成严重伤害。杨振宁曾公开表示,何祚庥为捍卫科学真理挺身而出,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科学家的担当与勇气。何祚庥凭借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无畏的精神,揭露伪科学的荒诞本质,让更多人认清真相,杨振宁对此深感钦佩与赞赏。
在学术圈的各类场合,杨振宁也不遗余力地声援何祚庥,与他共同守护科学的纯净与尊严,二人携手筑起了抵御伪科学的坚实防线。
而在何祚庥院士从事物理学研究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在何祚庥院士从事物理学研究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诸多精彩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会议由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邹冰松主持。开场杨振宁先生热情洋溢的致辞后,叶铭汉院士代表李政道先生,陈和生院士代表丁肇中先生宣读贺信,字里行间满是对何祚庥院士的赞誉与祝福 ,彰显学界对他的敬重。
随后,与何先生共事过的戴元本、方守贤、郝柏林、张宗烨、张信威等院士,以及厉光烈研究员、陈应天教授、龙桂鲁教授和刘恭梁研究员等纷纷上台,分享与何祚庥一起工作的难忘经历。戴元本院士着重介绍了何先生为理论物理所成立及建所初期的辛勤付出;方守贤院士回顾了两人早期为我国加速器发展和高能物理历经艰辛、八上七下却始终坚持的奋斗历程;郝柏林院士高度赞扬何先生几十年来对科学信仰的坚守和始终如一的治学精神;张宗烨院士讲述何先生作为研究组支部书记,在艰苦环境下保护大家开展科研工作的感人情景;张信威院士介绍了何先生在九院的工作情况 。这些分享让现场听众对何祚庥院士的科研贡献与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何祚庥院士亲自作了题为“向前辈学者和各位学者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主题报告。从向于敏“师兄”请教科研本领说起,他深入阐述“德、识、才、学”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强调要通过“勤”与“思”发挥作用。他还指出,学者间应相互借鉴、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并引用韩愈《进学解》表达自己从事科研70多年仍感不足的谦逊态度 。
会议还特别邀请陈和生院士作“何先生与中国粒子物理”专题报告,梳理何祚庥在粒子物理领域关键作用与贡献;欧阳钟灿院士作“何祚庥与理论物理研究所”专题报告,阐述何祚庥对理论物理所创立、发展的卓越功绩;张肇西院士带来“强子物理从层子模型谈起”专题报告;孙昌璞院士作“何祚庥的‘价值’”专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剖析何祚庥院士科研成果、学术思想价值。
在自由发言阶段,曾与何先生一起工作学习的科学家们踊跃发言,围绕何先生学术思想和精神展开深入研讨,从科研思路、治学态度到创新理念等各方面交流见解与感悟,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碰撞出璀璨火花,将研讨会推向高潮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对何祚庥院士70年科研生涯的回顾与致敬,更是一次传承科研精神、促进学术交流的盛会。
杨振宁先生更是亲赴现场并致贺词。在贺词中,杨振宁饱含深情地评价道:
“何祚庥院士是中国理论物理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领航者。他以非凡的洞察力与卓越的学术智慧,在粒子物理、理论物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提出的诸多创新性理论,不仅为国内物理学界指明了研究方向,更为国际物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何祚庥院士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不懈的探索精神,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物理学事业,他的学术成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道路,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敬仰与学习。”
这不仅是对何祚庥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们多年友谊的一种深情表达。台下的何祚庥听着杨振宁的贺词,心中满是感动,他们的眼神交汇,传递着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深厚情谊。
会议中用一张合影照片,表明回顾了何祚庥参与了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核能系统研发。并且出版了1956年的《b-中微子角关联,b-¡角关联和b-能谱因子》等重量级学术著作。
杨振宁与何祚庥院士的友谊,是建立在对物理学共同热爱基础上的志同道合,是历经岁月考验的真挚情感。他们在学术上相互砥砺,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为科学界树立了友谊与合作的典范,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来源: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