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站在白宫简报台上,27岁的年轻面孔与其展现出的政治老练形成鲜明对比。这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普通家庭的政坛新星,父母经营的冰淇淋车和二手卡车生意,无形中塑造了她的平民形象与根深蒂固的保守派底色。圣安塞姆学院求学时期
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站在白宫简报台上,27岁的年轻面孔与其展现出的政治老练形成鲜明对比。这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普通家庭的政坛新星,父母经营的冰淇淋车和二手卡车生意,无形中塑造了她的平民形象与根深蒂固的保守派底色。圣安塞姆学院求学时期,她凭借垒球奖学金攻读传播与政治学,竞技场上的拼劲似乎也融入了她的政治基因。
工作中的卡罗琳·莱维特(图源网络)
她的发迹轨迹,清晰地打上了“特朗普派”的烙印:从福克斯新闻实习中汲取保守主义叙事精髓,到效力于白宫总统通讯办公室打磨政策话语,再到担任强硬派众议员爱丽丝·斯蒂芬尼克的通讯主管积累战场经验——每一步都精准踏在共和党建制派与汹涌民粹浪潮的交汇处。2022年冲击新罕布什尔州国会议员席位的竞选虽未成功,但她高举的“青年革新”旗号在共和党基层点燃了火花,也牢固了她“特朗普嫡系门徒”的标签。
莱维特在白宫简报室的一举一动,都暗藏策略。她那标志性的“呵呵一笑”,远非简单的从容表现,而是一套精密的传播武器——用非语言信号打乱记者的进攻节奏,在预设的问题框架外开辟新战场。比如回应有关特朗普健康质疑时,一个浅笑便巧妙卸掉了问题的锋芒,同时用肢体语言传达出一份笃定与掌控,堪称政治沟通的心理博弈范本。
更具变革意义的是她对“第四权力”格局的重塑。力推将简报室前排席位向TikTok创作者、播客主播等非传统内容生产者开放,此举实质拆解了传统媒体巨头对白宫叙事的垄断权。“当盖洛普数据显示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跌至31%的深渊,”她在首秀中直言,“我们需要在信任废墟上重建桥梁。”这步棋不仅精准切中Z世代的信息脉搏,更通过渠道多元化实现了政治信息的高效分众扩散。
产后仅四天便重返白宫应对特朗普遇刺危机,这一幕极具冲击力地将莱维特锻造为“忠诚卫士”的象征。她宣称“总统愿为胜选押上生命,我至少能立即返岗”,成功将个人付出与宏大的国家诉求绑定,点燃了保守派阵营的炽热情感。这种忠诚美学,在2025年亚马逊关税风波中更被推向极致——当被问及特朗普与贝索斯的恩怨,她悍然将亚马逊标注关税成本的做法定性为“敌对的政治行为”,瞬间将商业摩擦升级至意识形态对抗。
特朗普与莱维特(图源指北工作室)
但这份忠诚也让她身处风暴眼。她与《纽约时报》记者的唇枪舌剑、下令禁止美联社记者踏入椭圆形办公室等事件,暴露其沟通策略内藏强烈的威权气息。政治学者警告,当“真相”被浓缩为“忠诚者的共识”,当媒体监督被扣上“敌对行径”的帽子,民主根基赖以生存的信息生态正遭侵蚀。她宣告“美国媒体公信力滑落至五十年谷底”之时,自身便已成为这场深刻信任危机的映照。
莱维特的微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影像:西方视之为突破职场天花板的新生代女性代表;在其他地方,却可能被解读为傲慢的美式姿态。这种分歧在其对华AI技术表态时尤为突出——她宣称中国AI企业“DeepSeek”是美国“警钟长鸣”,却避而不谈美方持续的技术封锁策略,这种“选择性叙事”凸显了“美国优先”逻辑的内在紧张。
更深层的碰撞发生于传播哲学层面。她推行的“对抗式直球沟通”,与学界奉行的“共识外交”传统格格不入。那句“我们将重新定义美国对话世界的方式”,实质上是在为一种基于民粹逻辑的新型外交话语体系鸣锣开道。这套话语坚执“美国例外论”,将复杂的国际博弈简化为文明的等级较量,在TikTok等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席卷年轻受众,却也撕裂着全球化时代本已脆弱的共识纽带。
卡罗琳·莱维特,成了数字时代政治传播变局的浓缩标本。她灿烂的笑容,是自信的表征,更是算法逻辑、民粹浪潮与代际权杖更迭共同催生的图腾。当她在白宫讲台上宣告美国正经历一场“传奇的复兴”,这抹笑容已化为特朗普主义的视觉圣像,它承载着保守力量重塑国家灵魂的渴望。
来源: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