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里斯本丸沉没》的生命共同体叙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2:30 2

摘要: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中国香港驶向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在途经中国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时,被美军鱼雷击中。日军不但不及时施救,反而射杀战俘,造成800

“里斯本丸”号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中国香港驶向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在途经中国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时,被美军鱼雷击中。日军不但不及时施救,反而射杀战俘,造成800多人遇难。

生死关头,舟山东极岛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冲入枪林弹雨,先后救起384名战俘。这一无畏壮举,成就中英人民共同历史记忆中的感人篇章。

82年后,导演方励历时8年完成跨国拍摄,揭开这段曾真实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影片的创作始于导演对历史“打捞”、救援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的不仅是对828名英军战俘亡魂的纪念,更是对二战中人类命运的全面书写。

影片中,导演方励不仅利用自己在地球物理勘探和海洋调查设备集成、研发方面的从业背景,运用声呐扫描定位沉船坐标、深海机器人拍摄沉船实况、3D建模复原船体结构和沉船全过程、CGI技术模拟洋流路径等手段,赋予历史事件以物理空间的“锚点”,而且竭尽全力寻访了英、美、日、中的核心当事人及后代,获取了多国解密档案和幸存者口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真诚结合,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无限还原了1942年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的真相与营救细节。

导演方励系统利用非官方素材解构档案的权威性,通过数字修复与虚拟技术,重组历史档案材料,以战俘信件、渔民口述、日军后人访谈等碎片化档案,共同构成极具历史感的观影体验。

影片对英军战俘遗物、照片及胶片的修复实践,成为德里达理论的绝佳注脚。比如锈蚀的怀表被激光扫描后,AI算法根据表盖内侧的氧化痕迹逆向推算,补全了原本模糊的家庭合影,像素级的修复看似复原了历史真相,实则是对原始创伤的二次编码。导演刻意保留修复过程中的算法误差,如照片边缘的噪点、色块,使技术干预的痕迹可见,以此质疑“绝对真实”的档案神话。

影片在英国发行时,收集了众多亲历者家属以自身感受所撰写的文字。技术在此不再是档案的固化工具,而是成为联结生者与死者的“行星”媒介——每个交互动作都在改写档案的形态,使纪念、缅怀的各种尝试成为持续发生的伦理实践。

2019年10月,盟军亲历者后代在沉船坐标海域祭奠亲人

影片通过技术中介,将离散的个体记忆编织为生命共同体的拓扑网络,消解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感知等级。木纹的皲裂与钢板的锈蚀呈现出相似的肌理结构,构建了物质层面的记忆载体。在声景设计中,影片通过多轨录音与空间化混音技术,构建跨物种的声学档案。影片最终通过档案的技术化重构,指向生命共同体伦理的实践路径,这种伦理不再依赖抽象的道德律令,而是根植于技术中介的物质性互动。

导演作为叙事主体人被纳入影片,形成“元纪录片”风格,档案伦理得以显影,呈现出后现代档案观的开放性。技术并非在于呈现绝对的真实,而是一份实证真实和情感真实相互平衡的双重契约,将档案影像的技术实践视为向地球生命网络归还记忆的仪式。美军机械师加菲尔德因击船而悔恨终身,日本船长经田茂晚年通过吸烟自我惩罚,这些个人创伤叙事消解了宏大历史的确定性,影片将历史评判的主动权交到观众手中,这也遵循了纪录片伦理。

导演为了历史的实证真实,在海报及影片中多次呈现沉船位置的坐标30°13’44.42"N 122°45’31.14"E。影片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单向传播模式,与观众建立起互动性:当结尾祭奠仪式结束,伴随载着战俘后人的轮船掀起层层波浪的动态画面,片尾字幕中完整滚动了828名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遇难者名单,以及998名幸存者和255名参与救援英军战俘的中国渔民名单,最后还堆叠了对诸多亲历者后代的采访画面,这使得历史成为动态的公共实践,“活态档案”的设计颠覆了传统纪念碑的凝固性,让观众直面记忆重构的未完成性。

作者:董涛(中央戏剧学院)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专业综测双第一,直博清华!他说“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勤奋,差距是可以追平的”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chinaun@126.com

🔻🔻🔻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