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重庆,谈判桌上茶杯碰得叮当作响,桌底下的空气却像结了冰。
1945年重庆,谈判桌上茶杯碰得叮当作响,桌底下的空气却像结了冰。
蒋介石眼睛盯着对面慢悠悠品茶的毛泽东,右手在桌布底下攥成了铁疙瘩,
他不是没动过念头,干脆一了百了,让这个老对手彻底从眼前消失。
可那念头刚冒头,手就松了劲,刀没敢出鞘。
问题来了:手握生杀大权的委员长,怎么就没敢对毛泽东下死手?
蒋介石哪是心慈手软的人?
西安事变刚平,张学良亲自送他回南京,转头就被他软禁审判;
抗战刚打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丢了地盘,他说杀就杀,连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求情都没用。
可这次对着毛泽东,刀都快出鞘了却硬生生收了回去,这反常的犹豫,藏着比狠辣更深的算计。
头一道坎就是美国人。
美国大使赫尔利拍着胸脯保证过毛泽东的安全,蒋介石在日记里没少骂这保证“形同枷锁”,
心里早认定它“早该失效”,可真要动起手,美国的脸色他不能不看。
苏联那头更不是好惹的,斯大林要是知道他对毛泽东下了黑手,必然会跳出来说话。
蒋介石自己算过账,为了一个毛泽东,
要是闹到新疆暂失、东北未复的地步,这国际代价他掂量不起。
蒋介石心里头压根没把中共放在眼里。
他总觉得中共那套组织体系经不起折腾,毛泽东一走群龙无首,
就算有刘少奇、陈云撑着,也不过是临时拼凑的班子,撑不了多久。
上党战役打响时,他还在南京跟幕僚说"刘伯承、邓小平不过是小打小闹",
等战报传来阎锡山三万兵马全军覆没,他才愣了半天,原来中共的指挥体系早扎成了铁桶,
就算毛泽东远在重庆,延安的命令照样能顺着电话线传到前线。
更让他算错的是自己那点盲目自信。
他对着地图拍桌子"重庆是我的地盘,毛泽东就是笼中鸟",
觉得只要把和谈拖下去,中共耗不起自然会让步。
他在日记里写"毛泽东终究逃不出我的一握",却没算到毛泽东敢来重庆,
本就没打算靠他的"仁慈",人家早把后手布好了,他却还以为捏着对方的命门。
这五重枷锁,环环相扣,最终让蒋介石的刀没能落下。他不是不想杀,是杀不起。
国际上美国大使的保证像根刺,苏联的反应他赌不起,
为了一个毛泽东,要是新疆丢了、东北拿不回来,这买卖不划算;
国内民众刚熬过抗战,谁都不想再打仗,他以和平名义请人来,
要是扣了毛泽东,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政治上先输一半。
更没算到毛泽东敢来重庆,早把后路铺得死死的:离延安前就安排好刘少奇主持大局,
上党战役刘伯承邓小平照样能打赢,中共的指挥体系根本乱不了。
他自己还在那儿瞎自信,觉得中共不过是“地方势力”,毛泽东进了重庆就是笼中鸟,
拖一拖、耗一耗就能拿捏,哪想到人家早把他的心思摸透了。
说到底,不是蒋介石仁慈,是形势逼得他不敢动,更是他自己算错了账。
他低估了国际博弈的分量,看轻了民心向背的力量,
更没看透毛泽东的胆识和中共的骨头有多硬。
重庆谈判这一局,他没敢出的杀招,后来成了他棋局里最大的漏子,
违背和平潮流,错估对手实力的人,手里的棋子早晚要被时代收走。
来源:分享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