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博导查出颈动脉斑块,吃了2年阿司匹林后脑梗,她做错3件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1:40 2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其作用机制在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从而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的作用。正因为这个特点,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梗、脑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事件,也常作为长期基础

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其作用机制在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从而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的作用。正因为这个特点,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梗、脑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事件,也常作为长期基础用药。

36岁的苏岚是清华大学的一名青年女博导,科研之外,她的生活习惯看似规律,却暗藏不少风险。由于长期伏案写论文与批改学生稿件,她常常一坐就是数小时,中途鲜少起身活动,甚至连水都习惯一杯接着一杯的咖啡来顶替。她常年熬夜到凌晨,等学生邮件回复完才休息,早餐往往被压缩成一块面包或干脆不吃,午餐随便在食堂点一份清单少肉的快餐。运动更是奢侈,她把走去实验楼的台阶当作锻炼的全部理由。周末虽在家,但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电脑前改项目材料,就是窝在沙发上刷手机,鲜少真正放松或外出。

2020年4月17日,苏岚坐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批改学生的论文。她刚低头看屏幕,眼前忽然一阵发飘,文字像在轻轻晃动。眩晕感顺着眼睛扩散到额头,好像一股水波在里面荡漾。她下意识揉了揉太阳穴,抬头望向窗外的绿树,试图让视线重新聚焦。可当她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屏幕时,脑子里那股旋转感更猛,好像整间屋子都被拉着倾斜。头晕蔓延到肩颈,沉甸甸地压着。她赶紧深吸一口气,轻轻靠在椅背上,告诉自己歇一会儿就能缓解。

傍晚六点,苏岚还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修改数据,刚开口说了几句话,喉咙里突然一阵干涩,好像空气都刮在黏膜上。她咽了口唾沫,干痒逐渐加深,喉咙里像被火点燃般灼烫,每一次吸气都带来刺痛。呼吸时热气贴着黏膜滑过,像细砂粒一遍遍摩擦,让她说出声音都困难。她立刻停下讲解,端起桌上的水杯猛喝几口温水。然后试着继续讲话,却发现声音有些发紧,越发用力就越难受。疼痛顺着咽口拖下去,好像卡着一根硬硬的东西。

见学生还在等待,她深呼吸一口气,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屏幕。刚把批注过的论文递给学生,伸手去拿下一份资料,疼痛已经从喉咙蔓上来,太阳穴开始一阵阵跳动。跳动逐渐变得尖锐,好像有人在神经里不停叩击,震得耳边嗡嗡作响。她放下资料,双手死死捂住额头,整个人往椅背上一靠。额头被沉甸甸的压力压住,脑袋像套上了铁环,眼皮直直往下坠。她闭上眼睛,努力放慢节奏,想让疼痛缓和,同时不断轻柔地按摩太阳穴。

但是指尖刚搭上太阳穴,头部的压迫感突然加重,灼烧直冲进眼眶,先是一阵隐隐的刺痛。很快刺痛变成了针扎般的撕裂,每一次眨眼都像被戳中,酸胀感迅速扩散。她试着迈步走向休息区,双眼像被火罩住,整个视野通红一片,模糊不清,还夹杂着重影和黑影。她慌忙抓住桌沿,身体摇晃着立刻跌回椅子。学生们吓得立刻冲过来扶住她,眼看她呼吸急促而紊乱,脸色苍白,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眼睛半睁半闭,不停眨动却始终对不上焦,急忙拨打120。

苏岚入院后,医生立即安排了颈动脉彩超及血液学检查。彩超结果提示:右侧颈总动脉内径6.1mm,内膜中层厚度(IMT)1.4mm(正常值<1.0mm),局部可见回声增强斑块,大小约4.2×3.1mm,表面不规则。左侧颈总动脉内径6.3mm,IMT1.2mm(正常值<1.0mm),可见小片状回声增强区,大小约2.6×1.8mm。血脂检查结果:总胆固醇6.7mmol/L(正常值<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4.3mmol/L(正常值<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正常值>1.0mmol/L),甘油三酯2.1mmol/L(正常值<1.7mmol/L)。

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血流信号减低,狭窄约45%,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30%。血压测量为152/94mmHg(正常值<140/90mmHg),同日血糖检测空腹6.4mmol/L(正常值3.9–6.1mmol/L)。结合病史与症状,最终诊断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伴中度狭窄,存在不稳定斑块。

医生把检查结果打印出来,郑重地递到苏岚面前。她愣住了,本以为只是熬夜和劳累导致的喉咙不适和头痛,没想到竟是血管里长出了斑块。医生耐心解释道,“颈动脉就像通往大脑的高速公路,一旦形成斑块,就意味着血管内壁已经受损,血液通过时会受到阻碍。”医生进一步强调,她的年龄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长期高强度工作、咖啡代替清水、缺乏运动,这些习惯加速了血管的损伤,治疗是必须的。苏岚听到这里,神情震惊,沉默了好几秒,终于点头表示理解,愿意配合医生接受治疗。

根据苏岚的检查结果,医生制定了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方案。首选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稳定斑块、降低血脂,防止进一步恶化。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为控制血压,使用缬沙坦胶囊,帮助维持稳定血压水平。整个治疗方案的目标是防止斑块继续增大,降低狭窄程度,避免脑部血流突然中断。医生特别强调,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规律服用,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更不能间断,否则前期努力可能全部白费。

此外,医生还告诉她:“药物只是第一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长期关键。回家后,饮食应少油少盐,适当补充蛋白质,戒掉夜宵与高脂肪食物,咖啡与含糖饮料尽量避免,多喝温水,保证水分摄入。每天应安排至少30分钟快走或慢跑,保持规律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作息必须调整,晚间应在11点前入睡,减少长时间熬夜。工作时注意劳逸结合,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医生反复叮嘱,颈动脉斑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完全消失,但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甚至逆转的。

苏岚出院后,每天早晨起床后,她会先喝一杯温水,随后做十分钟的伸展操,再开始一天的工作。饮食方面,她用燕麦片代替了油炸早餐,午餐以清蒸鱼、蔬菜和糙米饭为主,晚餐则减少油盐,控制总量。她逐渐戒掉咖啡,转而选择淡茶和白开水。每天下班回家,她都会坚持快走半小时,哪怕工作再忙也不会省略。晚上,她开始学会关掉电脑和手机,固定时间睡觉,避免过度熬夜。经过几周的调理,她的体力逐渐恢复,咽痛和头痛的频率明显减少,眼部不适也逐渐缓解,生活节奏终于慢慢回归健康轨道。

三个月后,苏岚按时来院复查。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右侧颈总动脉IMT1.1mm(正常值<1.0mm),斑块大小缩小至3.5×2.7mm;左侧颈总动脉IMT1.0mm(正常值<1.0mm),小斑块缩小至2.1×1.5mm,血流速度较前稳定。血脂水平:总胆固醇5.1mmol/L(正常值<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mmol/L(正常值<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mmol/L(正常值>1.0mmol/L),甘油三酯1.5mmol/L(正常值<1.7mmol/L)。血压132/85mmHg(正常值<140/90mmHg)。这表明血管内环境已明显改善,斑块在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下趋于稳定,短期内引发急性事件的风险有所下降。苏岚听后露出轻松的笑容,以为危险已远离。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走向平稳的时候,新的危机已悄然潜伏。

2022年7月21日,苏岚正坐在实验室的椅子上,低头翻阅学生的实验报告,脚下无意识地换了个姿势。刚想翘个二郎腿,小腿忽然一阵发麻,好像有无数细针在里面轻轻扎动。麻木感逐渐加重,从脚踝一路爬到小腿,整条腿像是被紧紧勒住。她赶紧伸直双腿,在地上蹬了蹬脚尖,试图让血液流动顺畅。可大腿也被卷入,沉甸甸地压着,让她难以随意挪动。她把椅子往后退,强迫自己站起来走了几步,想缓解僵硬。可刚站直身子,麻木还是牢牢贴在腿上,她不得不再次坐下,双手用力揉搓着大腿,心里暗暗希望能快点缓过来。

揉了几下,她正想停手去拿桌上的资料,右臂突然一阵酸胀,紧接着传来细细的麻感。起初只是手指发僵,好像被紧紧攥住。麻木感沿着前臂一路窜上去,手掌变得冰凉无力。她立刻停下动作,甩了甩手臂,想让血液回流。感觉没有缓解,又用左手紧紧按住右臂,从上到下揉搓。整个手臂像被木板固定住,连抬高都变得困难。见手指还是僵硬,她只能把手垂在身侧,深呼吸几次,然后慢慢抬高至胸前,依旧失败了。

她试着用另一只手去拿资料,这次拿到了,她庆幸一笑,脸颊忽然传来轻微的麻木。麻感从下颌爬到半边脸,皮肤像被冰封一样失去知觉。她急忙伸手去摸脸,发现手指贴上去也没有正常的触感口角突然下垂,连说话都含糊不清,嘴角无法对称地抬起。她慌乱地想起身去喊学生来,可身体刚动,双腿和手臂一并使不上力,整个人扑通一声往前摔。学生们听到声响吓坏了,立刻冲过来将她扶住,看到她脸色苍白,半边脸僵硬下垂,口角明显歪斜,嘴唇颤抖,却只能断断续续吐出含糊的音节,急忙拨打120。

苏岚因突发面部麻木与口角歪斜,被紧急送入神经内科。入院即行头颅CT,结果提示左侧额顶叶皮质下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影,范围约2.8×3.4cm,边界模糊。随即行脑MRI,T2加权成像显示同一部位高信号,DWI呈弥散受限,提示急性缺血灶。颈内动脉CTA结果:左侧颈内动脉狭窄65%,血流速度明显减低,斑块表面不规则;右侧颈内动脉狭窄40%,血流尚可。血液学检查:D-二聚体1.2mg/L(正常值<0.5mg/L),同型半胱氨酸20μmol/L(正常值5–15μmol/L),凝血功能轻度异常。结合既往颈动脉斑块史与临床表现,最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左侧额顶叶),伴中度颈动脉狭窄。

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患者血压监测178/102mmHg,神志尚清。医生立即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吸氧、心电监护、维持静脉通路。开始20分钟后,症状略有缓解,手臂肌力由Ⅱ级回升至Ⅲ级,口角歪斜有所改善,病情看似稳定。就在医生准备转入卒中单元时,患者突发意识模糊,血压骤升至192/110mmHg,呼吸急促,心率不齐。床旁监护提示心律失常,考虑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或新血栓形成。医护人员立即加快溶栓滴注速度,同时联合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防血栓进一步扩展。

尽管团队全力以赴,她的状态还是急转直下。约四十分钟后,右侧肢体肌力骤降至0级,完全丧失主动活动,面部表情偏斜更为明显。医生立即进行头颅CT复查,结果提示左侧梗死灶范围扩大至4.5×5.0cm,并伴有轻度脑水肿。此时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语言功能受损,无法清晰表达。医生再次加大监护,调整脱水药物甘露醇静滴,降低颅压,同时维持血压稳定。然而,病情并未逆转,右侧肢体偏瘫已成既定事实。抢救室里,仪器的滴答声显得格外刺耳,医护人员在紧急的操作中,彼此交换的眼神已带着凝重与无奈。

听到病人已转入重症监护,丈夫匆忙赶到医院。医生走出抢救室,面色沉重地告知结果。男人整个人愣住了,眼睛死死盯着医生,呼吸急促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几秒钟后,他的嘴唇颤抖,眼眶迅速充血泛红,表情从惊讶转为痛苦。他缓缓抬起手,想要支撑在墙上,却没找到力气,整个人顺势靠着,肩膀不停地抖动,眼泪却止不住地涌出来。他低下头,脸色灰白,牙关紧咬,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那一刻,他的身影看起来格外瘦小,仿佛整个人都被击碎了。走廊里静得出奇,唯有他压抑的抽泣声,伴着监护仪从远处传来的滴答。

男人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不解,声音颤抖地问:“她明明每天都按照要求规律吃药,从不间断;饮食也改了,不再喝咖啡,不再吃油腻的东西;睡眠也在调整,不再熬夜到深夜才休息。上次复查时,医生明明说斑块缩小了,血压和血脂都控制得不错,风险已经下降。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么小心的情况下,还是会突然病情恶化?为什么她那么努力,结局却是偏瘫?我不是埋怨你们医护,而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无法理解生活里的每一个坚持,为什么还是换不来安全?”

走廊里,丈夫的质问还在回荡,主治医生深吸一口气,走回病房。他必须面对家属的疑惑,也必须找到答案。回顾病程,苏岚确实一直在规律服药:阿托伐他汀、缬沙坦、阿司匹林,剂量和时间均有记录,护士核对过没有遗漏。生活方式的干预也做得很好,饮食清淡,体重保持稳定,血压血脂都在控制范围内。医生一边翻阅病例,一边把近期所有检查结果逐条核对:血脂下降到理想水平,颈动脉斑块也在逐渐缩小,影像学提示并未有新斑块生成。按照常规逻辑,这样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的概率应当明显降低。可事实却无情反转,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医生首先考虑血压波动,他调出监测记录,过去三个月血压基本维持在 125–135/80–85 mmHg,没有明显异常。夜间偶有轻微升高,但并未达到危险阈值。接着考虑血糖,空腹 5.4 mmol/L,餐后 7.1 mmol/L,都在理想控制范围。再查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区间,D-二聚体稍高,但无明显临床意义。医生再次询问丈夫:“最近有没有情绪大起大落,或者突然的极端劳累?”丈夫摇头,说她的作息已比以前规律很多,甚至晚上十点多就会睡觉。医生听完,眉头皱得更紧,几乎每一个可能的触发点都被排除了,可答案依然没浮现出来。


他开始怀疑是否有潜在的心源性栓塞,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无房颤波形;24 小时心电监测记录正常,无短阵房颤或室上速。心脏彩超提示射血分数 64%,瓣膜功能正常,无附壁血栓。接着考虑颈动脉斑块是否出现不稳定破裂,但前一次复查彩超显示表面光滑,血流通畅,并未提示破裂风险。医生逐一排除后,心底越发沉重。病例摆在眼前,每个数据都很漂亮,可病人却偏偏倒下了。他忍不住在病历上重重划了一道线,喃喃自语:“不是生活方式,不是常规指标,那到底是什么?”


主治医生决定扩大范围,召集心血管、神经、影像、药理多科专家一起讨论。大家轮番发言,从血压、血脂、血糖到遗传因素,从环境压力到微小血管炎症,所有可能都被提到,却没有一个结论能完全解释这次急性脑梗。几轮推演后,会议室陷入凝滞的安静。主治医生望着病床上的苏岚,心中有股深深的无力感。他知道,单靠常规思路已难以找到真正的答案。沉思许久,他打开通讯录,找到一位教授的号码。指尖停顿片刻,最终还是按下了拨号键。他简要说明病情,请求教授亲自介入分析。电话那头沉默几秒,随即传来一句低沉而果断的话:“我会来。”

教授到达病房时,氛围仍旧紧绷。苏岚的丈夫立在一旁,眼神里满是疲惫和疑惑。教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坐下,平静地向家属逐一询问:“她最近饮食如何?”丈夫回答,已经戒掉咖啡和夜宵,早餐固定吃燕麦,午餐多是清蒸和清炒,晚餐则控制油盐,体重也比过去轻了两公斤。教授点点头,这与检查数据相符。接着又问运动情况,丈夫答道,每天快走半小时,即使下雨天也会绕着实验楼走圈,从未中断。教授继续记录,眉眼沉静,语气平和,像是要把所有细节重新拼合。


他又询问作息,丈夫说,“她晚上基本都能在十一点前入睡,清晨六点多起床,规律得几乎不像一个高校教师。周末虽然还要备课写材料,但会保证午后有半小时小憩,不再通宵赶稿。”教授再问情绪状况,丈夫苦笑着摇头,说她脾气温和,不轻易动怒。科研虽然压力大,但她从不在家抱怨,还会劝学生不要过度焦虑。教授合上笔记本,轻声说:“饮食、运动、作息、情绪,都做得很健康。”这时,病房里一片安静,仿佛所有答案都已写在这些健康的细节里。


教授再追问用药依从性,丈夫立即点头,说她一向谨慎,药物摆在床头柜,每天都会按时服用。阿托伐他汀、缬沙坦、阿司匹林,分量和时间都没有错过。他甚至拿出记录本,上面标注了每天打勾的用药情况。教授认真翻看,确实没有遗漏。他问:“有没有因为不适停药?”丈夫摇头,说她从不擅自停药,即使胃里有点不舒服,也坚持吃下去。教授沉吟片刻,抬眼望向病床上的人,眼神中闪过一丝探究。周围医生一度陷入困惑:这样高依从性的患者,为什么还是会发生严重的脑梗?


教授安静地靠近床边,语气依旧平和:“她的药,都是自己准备的吗?” 丈夫点头:“是的,阿司匹林是她自己买的,长期吃惯了,就在家里常备。”教授眼神一凝,继续追问。丈夫迟疑片刻,最终也回答了。

房间瞬间沉默,教授放下手中的笔,神情沉静,语气叹息:“她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该改的饮食都改了,每一餐都在注意油盐和脂肪的控制;该坚持的运动也没有落下,睡眠也比过去规律许多,不再熬夜到凌晨,能在十一点前上床休息,连情绪都调节得平和。从所有能做到的层面来看,她都是一个极其配合、极其用心的人,本应远离风险。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仅仅因为一个极小的疏忽,病情还是不可逆地发展。不是她没坚持!不是她不认真!而是生命往往就怕细节里的漏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一旦被忽略,就足以带来致命的结局!”

苏岚自行购买的阿司匹林是普通片剂,她觉得和肠溶片一样,效果没差。然而在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剂型的差异往往决定了药效是否能真正发挥。普通片剂的阿司匹林在进入胃部后会迅速溶解,药物成分直接与胃黏膜接触,局部刺激强烈,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胃部不适甚至黏膜糜烂。医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普通片剂的人群,发生胃出血的风险比使用肠溶片要高出数倍。苏岚平时自觉依从性极高,从不间断用药,却因为长期选择了错误的剂型,让胃黏膜承受了额外的负担。虽然她没有明显表现出严重的胃出血症状,但这种潜在风险一直存在,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就可能成为加速血管意外的隐形推手。

除了胃部刺激,药效释放的稳定性同样关键。肠溶片的设计是让药物成分在通过胃部后,才在小肠内被释放吸收,从而保证有效成分在体内维持一个平稳、持久的抗血小板作用。普通片剂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胃酸环境下就会提前分解,药效可能短时间达到峰值,但维持时间不够稳定。血液里抗血小板的浓度忽高忽低,保护效果并不持久。当血液黏稠度突然升高,或者血管内已有的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保护作用的缺口就会显露。苏岚的情况正是如此,看似每天都在规律用药,血液检查一时也可能正常,但在某个时刻,药物作用不足,血小板还是迅速聚集,形成了堵塞血流的血栓。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容易忽略药物说明中的细节。普通片剂价格低廉,购买方便,很多人甚至认为“成分相同,效果自然一样”,而忽略了剂型设计背后的科学逻辑。肠溶片虽然吸收延后,但能避免对胃黏膜的强烈刺激,更能保证药效平稳持久。苏岚作为一名长期坚持用药的高危人群,本应选择更合理的剂型来获得保护,但因为习惯了在药店自行购买,看似合理的坚持里,其实埋藏着极大的隐患。医学统计表明,大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不是因为完全停药,而是因为剂量不合适或剂型错误,导致药效无法覆盖到关键时刻。一个小小的偏差,最终可能决定血管是否堵塞。


还有一个常被低估的风险,就是个体差异。即便是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普通片剂在胃内被快速分解,药物代谢快的人可能药效维持时间更短,而血小板抑制的程度不足。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明明按时吃药,却依然发生血管事件,追根溯源往往与剂型和药代学差异密切相关。苏岚的情况也正符合这一规律,所有指标看似达标,生活方式也做了大量调整,但血管斑块依旧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药效不足的时间窗口里,血栓迅速形成,最终导致急性脑梗。她的努力并没有错,错在忽视了药物剂型这一环节,而这个细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长期疾病管理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在细节上做到精准。药物剂型的选择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尤其是对血管事件高危人群,普通片剂与肠溶片的差异足以影响生死。生活方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改善固然重要,但若在药物这一核心环节上存在漏洞,再完美的努力也可能功亏一篑。医学上的很多悲剧,往往并不是因为没有治疗,而是因为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被忽视。规律用药并不等于正确用药,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决定未来的结局。对所有类似患者而言,真正的安全来自全程规范管理,而不是自以为的合理坚持。

内容资料来源:

[1]钱锦铧,迟庆杰,丁文彬,等.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5,34(08):905-911.

[2]陈怡,沈竹静,管晓军,等.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小血管病关联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OL].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1-6[2025-08-29].https://doi.org/10.19300/j.2025.Z22195.

[3]赵凤依,孙丽坤,常玮鑫,等. 脑梗死病人血清STAT3、Wnt5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23(14):2221-2224.

(《清华女博导查出颈动脉斑块,吃了2年阿司匹林后脑梗,她有两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