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即将举行九三阅兵期间,日本人这次把《终战诏书》搬出来,并不是为了道歉,而是抢在中国“九三阅兵”刷屏全球之前,先给自己贴一张“受害者+和平转型优等生”的双面滤镜。滤镜背后,他们真正想掩饰的只有一句话——我不想被钉死在侵略者的耻辱柱上。
在我国即将举行九三阅兵期间,日本人这次把《终战诏书》搬出来,并不是为了道歉,而是抢在中国“九三阅兵”刷屏全球之前,先给自己贴一张“受害者+和平转型优等生”的双面滤镜。滤镜背后,他们真正想掩饰的只有一句话——我不想被钉死在侵略者的耻辱柱上。
很明显,日本此时展示《终战诏书》是想对冲中国庆祝抗战胜利的舆论氛围 。咱们中国隆重举行九三阅兵,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让世界焦点都聚焦在日本的侵略历史上 。而日本拿出《终战诏书》,想把话题引到他们所谓的“终战”上,好像他们是主动结束战争的,而不是战败投降,以此来淡化自己作为侵略者的形象 。
图片取材网络
我们仔细看看《终战诏书》的内容就就能发现日本在掩饰什么。这诏书里通篇都没提“战败”和“投降”这两个词,而是用“终战”来代替 。
在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在他们国内的广播里,“终战”出现了2次,“战败”0 次,“投降”0次。很多日本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到底是“终战了”还是“认输了”?这些日本政客就是这样把自己国内的百姓当“三岁小孩”糊弄。
难道他们是不会说投降吗?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投降,而日本政客就是故意不说——怕一旦说出“投降”,就得连带承认“侵略”“屠杀”“战争犯罪”,整套多米诺骨牌就全倒了。
图片取材网络
更啼笑皆非的是《终战诏书》把战争时间限定在“向美英宣战后的四年”,完全不提中国从1931年开始的14年抗战。
日本右翼一直洗脑民众:“我们是被美国打败的,不是被中国拖垮的。”——这样他们就能合理化对美顺从、对华强硬的态度。
但数据不会撒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60%以上的陆军,消耗了其大部分有生力量。日本学者纐纈厚也承认:“日本战败的最大原因是中国抗战的胜利”。
日本政客甚至把战争责任推给“英美压迫”,说宣战是为了“帝国之自存与东亚安定”,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明明是他们主动挑起侵略战争,却用文字游戏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对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滔天罪行更是只字不提。
这就是在掩饰他们的侵略本质和战争罪行,不想让世人看到他们对中国和其他受害国家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孽。
其实早在侵略那天起,日本就把“避重就轻”的文字游戏玩成了惯用伎俩,下面我一一枚举。
1931年9月19日,在九一八事变后把“侵略”翻译成“进出”。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给国联发电报:“我军此次行动,只为保护侨民,绝无领土野心。”同一天,关东军就把整个辽宁省兵不血刃地“进出”完毕了。
图片取材网络
上图是1937年(也就是昭和十二年)7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向在华作战的陆军部队统一配发的资料。《对支那军战斗参考》这份材料是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当时的参谋总长是日本皇室的载仁亲王,因为海军会配合陆军作战,所以海军也领取了这本册子。这本册子的名称没有使用“战争”一词,而是用了“战斗”一词。选用“战斗”一词是有意为之,实际上是日军参谋本部想要借此规避国际法。
因为“战争”与“战斗”在语义上存在层级差异:“战争”是国家或集团间大规模、有组织的侵略/对抗行为,带有明确的政治与军事扩张性;而“战斗”更偏向局部、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日本发动的是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如全面抗战时期,从军事、经济到文化的整体侵略),用“战斗”替代“战争”,是将非正义的、国家层面的侵略,降格为“局部冲突”,以此掩盖“侵略”的核心性质,试图把侵略行为伪装成“普通军事摩擦”,逃避“侵略战争”的历史定性。
日本人当时将“战争”改为“战斗”,是日本从舆论、心理到历史认知层面,全方位歪曲侵略历史的手段,本质是用文字游戏为侵略行为脱罪、逃避历史责任。
在1937年7月8日把七七事变中“进攻”写成“偶发”。日本陆军省发表《支那事变声明》:“若干中国士兵向演习中的我军开枪,不得已而还击。”把蓄谋已久的全面进攻,包装成“倒霉孩子踩了我一脚”。
更无耻的是把南京大屠杀“屠杀”改叫“整顿”。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的日记(1937年12月21日):“城中尚有败残兵,须大力整顿。”两天后,“整顿”了五万平民。
在1944年3月把“慰安妇”改叫“公务慰安”。日本陆军省向各军配发《慰安妇取扱细则》,白纸黑字:“慰安妇系为皇军提供必要之慰安服务,非强制征用。”翻译成人话:她们都是自愿的——哪怕14 岁的朝鲜女孩也是“自愿”。
图片取材网络
在细菌战中把“活体实验”改叫“防疫给水”。731部队对外的正式番号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每次把中国人拉到手术台上,实验记录都写成“给水试验”,仿佛那些惨叫只是水质硬度测试。
1945年8月15日收音机里那声“终战”,并没有让中国的枪炮哑火——日本华北方面军直到9月还在河北束鹿县烧杀。真正的胜利,是 9月2日“密苏里号”上的无条件投降书;是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更是9月3日,中国把这一天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所以,不是中国“揪住历史不放”,而是日本从 1931 年起就一直在玩“擦除历史”的文字游戏。九三阅兵的每一声礼炮,都是对那些被擦除的记忆的一次铭记。
图片取材网络
借用《新华日报》1945年8月10日头版的大标题送给今天的日本:“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句话,80年后我们依旧替你们留着,直到你们有勇气把它原样读出来为止。
#上头条 聊热点##你如何看待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态度#
来源:一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