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听人说,满族人没有姓,或没有准姓。举例说,清代某个满族人名恩福,字德寿,朋友们称他恩德寿。他的儿子名叫玉瑞,字小山,朋友叫他玉小山。这样似乎父亲姓恩,儿子姓玉,父子不同姓。这就使人觉得满族人没准姓,或根本没有姓。其实这完全出自误解。满族人有姓氏。现在谈谈满族
瀛生/遗作
常听人说,满族人没有姓,或没有准姓。举例说,清代某个满族人名恩福,字德寿,朋友们称他恩德寿。他的儿子名叫玉瑞,字小山,朋友叫他玉小山。这样似乎父亲姓恩,儿子姓玉,父子不同姓。这就使人觉得满族人没准姓,或根本没有姓。其实这完全出自误解。满族人有姓氏。现在谈谈满族人的姓名。
一、先谈谈满族的先世
满族这个族名虽是明朝末年(17世纪初)才有的,但其历史甚为悠久。根据古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前即遣使向周王贡“楷矢石努”。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史册的居民之一。到了汉代,肃慎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代称为鞨。他们始终与中原保持密切联系。到了唐朝,肃慎的后人靺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入新时期。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
靺鞨于五代时称为女真。公元12世纪初,黑水的后人完颜部兴起。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金代女真人的姓名大量见于史册。《金史》中有许多女真人的姓氏,与共后世满族人的姓氏大多相同,只是译音所用的汉字不同而已
金代女真人姓名连称是模仿汉族习惯,如完颜乞奴、完颜谋良虎等等。清代满族人只称名而不道姓。例如清代满族人崇厚,完颜氏,但不称完颜崇厚。
二、从满族共同体的构成看
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并吸收其他族人,形成满族共同体。
八旗满洲不但包括女真诸部,而且包括其他部族,如达斡尔部居民,他们也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营东海和黑龙江时一并收入满州八旗。因此八旗满洲中也有达斡尔姓氏。例如清代曾任吉林将军的长顺,郭博罗氏,满洲正白旗人。郭博罗氏就是那时编入八旗满洲的达斡尔姓氏。
皇太极执政时期,建立了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他们的取名方式相同,也是称名而不道姓,例如凤山,刘氏,汉军镶白旗人;富俊,卓特氏,蒙古正黄旗人。
三、满族人有姓氏
要弄清满族人的姓氏,必须弄清“哈拉”和“穆昆”。女真人形成父系血缘组织,“哈拉”是氏,“穆昆”是族。一个大的血缘集团是一个哈拉,根据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再划分为次级的血缘集团,即形成一个哈拉之内的一些个穆昆。哈拉是大的范围,穆昆是包括在其中的小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女真人的氏,相当于汉族人的姓,如张、王、李、宋等,在女真人则有富察氏、费莫氏、瓜尔佳氏等。汉族人说姓张,满族人说 hala fuca(哈拉富察)。在清代编的满语词书中,hala释义为“姓”,mukun 释义为“族”,说明它是血缘集团,哈拉就是满族人的姓氏。汉族人见面问对方“贵姓”。满族人用满语问“si hala ai”(你姓什么),对方答称“mini hala sakda”(我的姓是萨克达)。
血缘集团向地缘集团发展。血缘的hala和mukun向地缘的gasan和falan 发展。gasan 释义为“乡”,falan 释义为“里”。同居一个gasan(译为“嘎山”)的人构成一个地缘集团。一个gasan内可能包括数个哈拉,即数个血缘集团合居一gasan内,构成一个地缘集团。编旗时即以牛录为基本单位,任命 niruiejen 管理,汉译为“牛录额真”(牛录的管理人)。当时女真社会中,血缘集团和地缘集团并存。凡一个血缘集团的人数够编一个牛录的,即编成一个牛录。凡一个地缘集团内数个血缘集团合起来人数才够编一个牛录的,就将此地缘集团编成一个牛录。因此,八旗牛录有由一个血缘集团构成的,也有由包括数个血缘集团的地缘集团构成的。
女真人编旗后,哈拉未受任何影响而照旧存在。每个哈拉有自己的哈拉达(即姓氏之长),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后一些年。在清代,旗人家每生子女,必须到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处申报户口,还必须报知其哈拉达登记。女真及其后世满族严格保持族外婚制。年深日久,族人不能尽识,全靠哈拉达掌握姓氏,所以青年到达男婚女嫁之年,介绍婚姻必须通过哈拉达,以防族内婚姻发生。终清之世,满族人世代不离牛录,也就是永远不离氏族制时期传下来的血缘集团和地缘组织。这是清代满族人只称名而不道姓的根本原因。这个传统是氏族制时期留下来的。
人们世世代代不离牛录,自然保持只称名而不道姓的习惯;姓氏由哈拉达掌握,绝不会发生族内婚姻之弊。
四、满族人的姓氏
前面已经讲过,女真人氏族众多,《金史》中的女真姓氏与后世的满族姓氏相合,说明这些氏族名称历金、元、明而传留下来。上溯源(漠河)至于肃慎,源远流长。
海西女真为扈伧四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四部皆姓纳喇。哈达和乌拉二部为一个氏族,姓氏是纳喇,同一血缘。叶赫本姓土默特,辉发本姓益革得里,后来改姓纳喇,以便壮大自己的势力,这说明当时血缘关系至关重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虽系一姓,各自为族。”这里所说的“姓”就是哈拉,“族”就是穆昆。纳喇这一哈拉分出四个穆昆。
人们对于爱新觉罗这一氏族名称有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辞海》解释说“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是姓的意思。这个释义是错误的。满族称金为爱新(aisin),但觉罗(gioro)不是姓的意思,哈拉才是姓的意思。实际上,爱新觉罗是穆昆和哈拉的连称。“爱新”是穆昆,“觉罗”是哈拉。
满族人崇信萨满教,每一哈拉有自己的萨玛,读祭词。爱新觉罗氏萨玛祭天时读的祭词中有这样的话:“abkadonji……halagioro……”(上天听着!……姓觉罗的人家……)意思是说现在姓觉罗的人家上供祭天希上天赐福……这是爱新觉罗氏自己家世代相传的祭词,明确说自己的哈拉是觉罗。这岂容丝毫置疑!“爱新”是“觉罗”这一哈拉分出的穆昆的名称。
清代将皇族分为“宗室”和“觉罗”;宗室系黄带,觉罗系红带,以示区别。清代规定,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为觉罗,这是明确划定觉罗哈拉血缘集团内的亲疏远近关系。自努尔哈赤之父的直系子孙传下来的人,归入觉罗哈拉、爱新穆昆之内,其余的人因血缘关系较远,所以只归入觉罗哈拉之内,但不归人爱新穆昆之内。这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哈拉是大范围的血缘集团,穆昆是在这大范围内由血缘关系更近的人构成的小集团。
历代王朝对功臣有赐姓之举。例如唐朝李氏称帝,对功臣赐以李姓。爱新觉罗氏也曾援此例而行,吴拜本姓瓜尔佳,纳木泰本姓舒穆噜,扈尔汉本姓佟佳,皆得赐姓觉罗。赐姓觉罗,但不赐姓爱新觉罗,说明两点,第一,说明觉罗是哈拉,爱新是穆昆。第二,说明赐姓表示承认该人为族人,是将他收入于自己的哈拉之内,但不收入于穆昆之内。可见哈拉是大范围,穆昆是其内的小范围。清代分为宗室和觉罗,是基于血缘远近而定的。
满族除爱新觉罗氏外,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等诸氏。觉罗是哈拉,伊尔根、舒舒、西林等是穆昆。所有觉罗这个哈拉的人皆为同族。
其他哈拉也是如此。例如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瓜尔佳是哈拉,苏完(尼字是满语“的”之意)和安图是穆昆。打个比喻说明此理。例如汉族刘姓聚族居于北村。后来族人日增,于是血缘较近的一些户迁至南村。过些年人户又增,又有些户迁至西山坡。这样一来,人们就称他们为北村老刘家,南村老刘家,西山坡老刘家。这个现象完全可以说明女真人一个哈拉分出数个穆昆的道理,在哈拉名称前面冠以穆昆名称是很自然的。穆昆名称常为地名,也是这个道理。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列出满族的众多姓氏,有许多汉族姓氏,下加一“佳”字,如王佳、刘佳、姜佳、唐佳等等很多。这些是否即为汉族人之进入女真者,目前尚无定论,这个问题似乎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对此略引旁证试加推演。清代汉军改入满洲者,均改入满洲某佳氏。如刘尚彩为八旗汉军,改入满洲刘佳氏;陈国柱、屈子明、蒋山等汉军改入满洲陈佳氏、屈佳氏、蒋佳氏。八旗满洲中原无此姓氏,即在该人姓下加一“佳”字,构成一新姓。再者,清代汉族女子嫁入满族人家,即在其娘家姓下加一“佳”字。
有三件实事。第一,关于金代大量迁人女真地区的汉族人在史籍中并无详述,但在满族中却流传着与此有关的传说。例如《通谱》中说相传董鄂氏是宋宗室之后。又如觉罗氏,满族传说“觉罗姓赵”,流传甚广。《兴京志》中有“兴京肇氏即爱新觉罗氏”的话。辛亥革命后,伊尔根觉罗氏大多冠汉姓为赵,这皆与汉族人迁入女真地区之事有关,并直接涉及姓氏。第二即上述汉军改入满洲某佳氏。第三即汉族女子嫁入满族家即成为某佳氏。单音的汉语不符女真语言的规律。满语引人汉语词大多在下面添加一个或数个音节。汉姓后加“-giya”(佳),也可以说是汉语“家”词的音译。加上一个音,就符合满语习惯了。况且女真姓氏本有以-giya结尾的,如guwalgiya(瓜尔佳)。这个汉字“佳”字,是清代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时选用的。
五、满族人的名字
满族人入关后,受到汉族文化很大影响,这也表现在人名方面。满族人取名有用汉语词的,也有用满语词的。用汉语词所取的名字容易理解其义,无需详加解释。兹列出一些清代满族人用汉语词取的名字:文元、永祥、常明、崇善、富祥、惠吉、景和、贵富、瑞明、福海、寿山、庆成、德昌。由这些例子明显看出,清代满族人用汉语词取名皆选用吉利字眼,与汉族人取名选字原则相同。
满族人用数字取名,这是一个特点,也是满族传统,并非来自汉族文化。其命名法是根据该人出生时期其长辈某人的岁数。例如某人出生时,其祖母八十岁,就以“八十”名之。某人出生时其父六十岁,就以“六十”名之。这个取名法存有纪念之意,是很别致的。用数字取名,满语、汉语皆可应用。例如某人名那丹珠,取自出生时其祖母七十岁,那丹珠(nadanju)为满语词“七十”。
这里必须讲讲满族人的满语名。其命名法有下列原则:(1)采用蒙古族的取名法,词尾用“泰”(-tai)、“图”(-tu)表示“有”。(2)按满语语法,词尾用“阿”(-ngga)、“额”(-ngge)等,表示“的”。(3)按满语语法,词尾用“布”(-bu),表示“使”。(4)用满语名词和形容词整字。现以清代满族人名为例,说明这几种方法。
巴克坦:baktan(宽容)。以名词取名,意思是“宽宏大量”、“能容让”。巴扬阿:bayan(富)加词尾-ngga,构成bayangga。意思是“富的”、“富足的”。
古尼音布:gunin(意志)加-bu,构成guninbu。意思是“意志强”“增强意志”。
托津:tojin(孔雀),以动物名命名。
阿精阿:aji(头生子)加-ngga构成ajingga。此人必是头生子,取
名“老大”,这是满族传统的命名法,
尼玛善:nima san(芝麻雕)。满族世代狩猎为生,用“雕”取名是很自然的。
格绷额:gabu(名)加-ngge,构成gebungge。意思是“有名声的”、“扬名声的”。
讷苏肯:nesuken(温良)。
莫尔赓额:mergen(神手,善射,聪明)加-ngge,构成mer-gengge。满族自其远祖肃慎即以狩猎为生,狩猎已完全融合于满族人生活的一切方面,“神箭手”是个最响亮的人名。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的睿亲王,满语称为 mergen cin wang。
富尼雅杭阿:funiyagaugga(度量宽的。根据满语发音规律,词中的g有时读作h)。
噶勒住:gulju(射箭手快,射箭准)。满族以狩猎为生,射箭快而准是个好名字。
额图浑:etuhun(强壮)。哈丰阿:hafun(泰)加-ngga,构成hafumaag意为“平安的”。怀塔布:huwaita(拴、系)加-bu,意思是“住”,希望孩子好养活。
“阿”、“额”来自满语-ngga ngge。满语的-ngga、-ngge、-ngg、-ingg0、-ngg0、-nggu在词中发鼻音,这种鼻音在汉语北京话里找不到最确切的汉字,只好将-ngga、-ngge、-nggo等译写成汉字的“阿”、“额”、“武”,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选自《老北京与满族》
来源:五色四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