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台儿庄战役—看《血战台儿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0:50 2

摘要:最近又将《血战台儿庄》翻找出来观看,明明那是在1986年拍摄的一部老电影啦,其画面的质感与现今的大片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呢,但每一次观看,依旧会被深深触动到心窝子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

最近又将《血战台儿庄》翻找出来观看,明明那是在1986年拍摄的一部老电影啦,其画面的质感与现今的大片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呢,但每一次观看,依旧会被深深触动到心窝子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

来源网络

不是因为电影刻意地去煽情,而是它极为真实——后来查阅《中国抗日战争史》(由军事科学院编著)时才得知,在电影里,其80%的战斗场景都有着真实的史料作为支撑,那些士兵的伤口、他们内心的恐惧,以及那即便拼尽性命也要守住阵地的劲头,根本就不是通过表演呈现出来的,而是当年无数先烈的真实写照。

来源网络

先跟没看过的朋友聊聊剧情吧,其实故事脉络完全贴合历史:1938年3月16日到4月15日,日军为打通津浦线,集中第5、第10师团主力约5万人,猛攻台儿庄。

当时李宗仁接手第五战区,手里的兵情况较为复杂,有装备极为简陋的川军,有在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以及中央军嫡系部队。总兵力大概29万,虽人数上占据优势,不过装备的差距却很大:日军拥有坦克70余辆、重炮100多门,而我们的部队呢,就拿川军122师来说,整个师连一门像样的迫击炮都未曾配备。

来源网络

可就是这样一群“杂牌军”,面对日军的进攻,全都拧成了一股绳。

最让我印象深的滕县保卫战,电影拍得几乎复刻了历史。

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带着全师3000多人,其中新兵占比超60%,坚守滕县。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当时这支部队,每支步枪,平均仅有5发子弹,多数士兵,还背负着,清末制造的“汉阳造”,有的甚至只能以大刀长矛为武器。

面对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上万兵力以及20多辆坦克的猛攻,他们硬是坚守了4天4夜。

城快破之之时,王铭章在指挥部向李宗仁发送了最后一封电报:“职部已战至,最后一兵,以及一卒,绝绝不会后退。”后来部队通通被歼灭,他身中诸多弹,在临终之际依然对着士兵呼喊:“守住滕县,这就是守住台儿庄的门户。

来源网络

电影里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的年轻士兵是真实的。史料记载,122师有个叫王建堂的士兵。参军时他父亲送给他一面“死”字旗。最终他19岁时抱着炸药包与日军坦克一同壮烈牺牲,该年纪和现今大学生年龄相近

再往后的台儿庄街巷战,更是惨烈到让人窒息。

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3个师守在这里,日军第63联队一步步推进,双方在巷子里逐屋争夺,今天你占了这间房,明天我又打回来。

根据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史料统计,当时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3名士兵牺牲,巷战最激烈的中正门一带,守军换了5批,每批上去能活下来的不到10%。

电影中“断墙拼刺刀”的场景在《台儿庄大战档案》里可寻得相应的记载:第31师186团的一个排,于城墙的缺口处,与日军展开了拼刺刀之战,最终全排28人,仅余3人,此3人最后拉响了手榴弹,与日军一同走向了死亡。

后来李宗仁去视察战场,在日记里写“遍地皆尸体,河水为之染红,此非战场,实乃一片血海也”——电影里把这句话原封不动放进台词,每次听到都忍不住发抖,因为你知道,这不是编剧编的,而是当年亲历者的真实感受。

来源网络

聊完剧情,我想说说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它的“不完美”和“真”。

现在很多抗战神剧,把士兵拍得跟超人一样,可《血战台儿庄》不一样它拍的是一群普通人的抗战——这些士兵里有农民、有学生甚至有之前当过土匪的,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会害怕,会想家。

电影里“战壕啃煎饼”的这个细节,查阅史料之后才知晓是多么的真实:当时呀川军的后勤补给一直都跟不上,士兵们的主食便是煎饼以及腌萝卜啦。根据《川军抗战史料汇编》所记载的,122师在滕县进行保卫战的时候呢,有士兵竟然饿到去吃树皮啦,可即便如此,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呢。

有个士兵在日记里写道,“等打完仗,我就回四川老家,种一些玉米,让爹娘再也不必忍受饥饿之苦。”然而很是遗憾,这本日记的主人,在滕县失守的那个时候不幸牺牲了,他的尸体到现在依然未被寻得。

还有一点,特别得很,这部电影,没有刻意地突出某一方,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当年,国共合作的场景——这一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里有明确的评价:“台儿庄战役,是国共两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协同作战的典范”。

电影里有个片段,中央军第20军团的一名团长,原本跟川军有过些恩怨,可看到川军122师陷入围困,马上带部队冲上去解了围,最后英勇牺牲了

这个情节亦存有原型:当时中央军第85军的一个营,为了对川军的撤退予以掩护,整个营500余众仅仅剩下7人,营长刘兰斋在牺牲之前言道,“皆为中国人,怎可瞧着兄弟部队遭欺辱”。

现在有些影视剧总喜欢刻意贬低某一方,对比之下,《血战台儿庄》的这份客观,真的太可贵了。

另外电影里对老百姓的刻画,并非仅仅是背景板,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数据作为支撑。

根据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统计,战役期间,台儿庄及周边约10万民众参与支前,运送粮食300多万斤、弹药200多吨,修复战壕200多里。

电影里那个送粮食的老太太,原型是台儿庄当地的村民周桂兰,她的儿子在支前时被日军炸死,可她还是把家里最后3担粮食送到部队,说“我儿子没了,你们就是我的儿子,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

之后她召集20多位妇女,在后方给士兵缝补衣服、照顾伤员,因此被李宗仁亲自授予“抗日楷模”称号

最后我想说说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每次看完,我都会翻一遍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官网——上面记载着,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人,日军伤亡约2万人,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当年那些士兵,平均年龄才23岁,跟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他们本来可以像我们一样,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可因为战争,他们不得不扛起枪。

现在我们前往台儿庄古城,看到的是那热闹的商铺以及美味的辣子鸡。不过很少有人知晓,在这脚下的土地之中,究竟埋着多少先烈的骸骨——在纪念馆里,有一个展柜,里面放置着1938年从战场挖掘出来的子弹壳,其上还留存着士兵的指纹,每每看到此景,便会觉得鼻子有些发酸。

来源网络

这部电影,并没有绚烂的特效,也不存在炙手可热的明星,不过它依靠着最为质朴的镜头,把那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还原了出来。

就像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晋在《抗战电影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里说的:“《血战台儿庄》的价值在于它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5万多将士用命换的,10万民众用血汗托起来的。

来源网络

”我觉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那些数字背后的人——记住王铭章、记住王建堂、记住周桂兰,记住每一个没留下名字的先烈,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当年最想看到的“打完仗后的日子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