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在陕北榆林地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行军转战,这段历史最早是由中央警卫参谋阎长林在《胸中自由雄兵百万》一文中记载下来,收录于1961年出版的《解放战争回忆录》。后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公开,这段艰难历程
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在陕北榆林地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行军转战,这段历史最早是由中央警卫参谋阎长林在《胸中自由雄兵百万》一文中记载下来,收录于1961年出版的《解放战争回忆录》。后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公开,这段艰难历程的全貌逐渐公之于众。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始末
从1945年到1946年6月间,美国政府出动了大量的飞机、舰船将国民党军运往内战前线,用美制的枪炮装备国民党军队,援蒋物资达13亿3000多万美元,还给蒋介石派来了2000多人的庞大军事顾问团。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946年6月,蒋介石便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发起了全面内战。此时的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控制着全国四分之三面积的国土和70%的人口,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其中野战军只有61万。黑云压城城欲摧,面对强敌,人民解放军敢不敢打,能不能胜,毛泽东的回答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充满自信的论断,坚定了共产党人和人民解放军必胜的信心。怎样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毛泽东的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重要目标,而不是以保守或夺取城市或地方为主要目标。这个方针的高妙之处很快就被证实了,蒋介石发动的全面进攻,被我人民解放军彻底粉碎。1947年3月,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蒋介石不得不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重点定为东西两头,东头是山东解放区,西头为陕甘宁解放区,蒋介石的意图是通过重点进攻斩断解放区的左右两翼,并一举消灭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攻陕北的是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的25万大军,保卫陕北的则是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2万人,不够敌军的零头,而且每支步枪只有30多发子弹,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以2万人对25万人,是不能硬拼的,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撤出延安,3月19日,西北野战军使敌付出了伤亡5000人的代价之后,彭德怀率部主动撤出延安,十六团团长袁学凯说,不在这里好好打一仗,就把延安让给敌人,真有些不甘心。毛泽东笑着说,你完全可以在这里放几枪欢迎胡宗南嘛,告诉他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送给你背上吧。就这样,毛泽东将一座空城给了胡宗南。3月19日,胡宗南领兵占领延安,为此得到了蒋介石颁发的和平勋章,并晋升为陆军上将。蒋介石接到胡宗南占领延安的捷报之后,兴奋异常,立即回电:“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11年积愤,殊堪嘉赏。”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又尽情地宣泄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歼党之老巢延安,固世界之所视为赤都者,而竟于其谋叛之二十周年(1927年3月中山舰事件)之前夕,为我胡宗南部克服,亦云幸矣。”发过电报,写过日记,蒋介石余兴未尽,又以胜利者的姿态亲临延安,巡视共产党住了10年的赤都,巡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在胡宗南和一群高级将领的簇拥下,蒋介石站在窑洞前,手拄拐杖,一身戎装,此时此刻,蒋介石十分得意,而他的高徒胡宗南更是喜形于色。但战场上的较量真正开始之后,蒋介石与胡宗南才发觉自己高兴的太早了,毛泽东微笑着撤出了延安,但并没有离开陕北,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叫李德胜,意思就是离开延安就得胜利,毛泽东以他特有的气魄和胆识,决不撤过黄河,而要在这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正所谓“运筹于山坳之中于,决胜于千里之外”。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用蘑菇战术,与胡宗南大军兜圈子,拖得胡宗南大军筋疲力尽,锐气大减,然后突然发起攻击,一战青化砭,二战羊马河,三战蟠龙镇,吃掉胡宗南14000人,稳定了陕北战局,随后又在陇东、榆林、沙家店歼灭胡军22000多人,又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2万人的解放军打败了十多倍的敌人。从1948年2月起,西北野战军不失时机的转入外线作战,频频发起宜川战役、陇东战役,消灭敌军5万人。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陕北转战一年零五天后,东渡黄河前往华北。1948年4月21日,胡宗南带着疲惫不堪的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出了延安。仅仅过了1年零一个月,人民解放军又回到了这块革命的圣地。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胜利前的曙光。
二、转战陕北背后的秘密
从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中,我们似乎看到毛主席的料事如神,解放军的威武神勇,而国民党军处处透露着愚蠢、滑稽。然而,历史的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事实真相。
1. 为什么撤离延安?
从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延安生活了十多年,不仅在这里建设了医院、学校、工厂等基础设施,也大力发展生产,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抗日宣传、爱国教育,培养了大批革命力量,使得这个边陲小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红都,也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早在1946年10月,胡宗南就向蒋介石提出了突袭延安,侵占陕北的计划。在获得国民党的军事动机后,中央就及时做出保卫延安的决定,有计划地开展了相关人员和笨重物资器材的疏散。从1946年11月到1947年3月,已经将文件、重要物资、机关人员、人民群众基本疏散完毕,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是最后一批撤离延安的。期间,中央多次就延安的弃留问题反复研究,很多人都不愿意撤离延安,但最终中央还是决定撤离。原因有二:一是敌强我弱,需要保存力量,不能硬拼;二是在战略上迷惑蒋介石,向其示弱干扰其决策。
2. 为什么中央选择留在陕北?
中央要不要留在陕北是在撤离延安后,党内争论激烈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人赞成东渡黄河到安全地带,但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为此与任弼时争吵了一整天。毛泽东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央留在陕北可以鼓舞当地军民的士气,二是可以拖住蒋介石20多万的精锐部队,缓解其他解放区战场的压力。事实上,陕北地形复杂,有利于运动战、游击战和小规模军事补给,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大规模作战和优良的美式武器装备。加上,陕北地区群众基础较好,有利的掩护了中央的行动。与此同时,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进行了分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守陕北,刘少奇和朱德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开展后方工作。
3. 为什么毛主席料事如神?
在转战陕北的多次危急关头,毛泽东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指挥解放军取得胜利,究竟有什么秘诀呢?《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英勇善战之外,我们还有两大法宝,一是我军的电子技侦部队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使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敌人的军事动向;二是陕北群众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不仅积极为我军提供敌人的行动信息,还宁肯牺牲自己也决不透露中央和解放军的一丝机密。这使得毛泽东和我军成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而胡宗南的部队成了聋子瞎子。
4. 为什么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
事实上,虽然西北野战军仅仅2万余人,可是我党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大量的民兵和游击队投入战斗,牵制了敌军。在部队的补给上,中央优先安排各项物资保障前线部队,为他们的战斗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物质支持。在军事策略上,中央及时决策,不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转移到安全地带,只要一有机会中央同志就立刻投入工作,对重要军事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5. 转战陕北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惊险?
一是中央领导同志面临生命危险。国民党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还有电台追踪,中央的几位同志身临险境。毛泽东最初是乘坐汽车撤离延安的,可是由于汽车的后视镜反光被敌机发现后射击,当场击碎了车窗玻璃,此后,毛泽东和中央同志就一律改用马匹。类似的险情非常多,有时和国民党兵就相隔一条河,能听到对岸的马鸣。二是中央领导同志面临生活艰难。转战过程中,遭遇陕北灾害,中央同志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听到毛主席和老百姓一起吃钱钱饭,一位陕北老大娘留下了眼泪。有一次,因为营养不够,过于劳累,毛泽东晕了过去,任弼时犯了高血压。三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行军困难,由于兵力有限,保卫中央的仅仅是几百人的警卫队,陕北沟壑多,地势险,毛泽东经常要手柱拐杖在沟壑中爬上爬下,一次暴雨中带路老乡迷了路,差点和敌军走个照面。
6. 转战陕北在我党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转战陕北被历史学家称为锁定乾坤的重要历史事件,被媒体评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之一。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一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从被动转为主动;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三是,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做了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周恩来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着最大的解放战争。
多余的话:关于转战陕北的胜利,我个人觉得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天时,即我党和我军是正义之师,顺应了历史前进方向;地利,即陕北特殊的地理地貌有利于我军作战,而不利于国民党军;人和,即我党依赖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保护。同时,我党和我军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而国民党政府,没能认清中国的局势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在经济上大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深,采用通货膨胀的方式解决战争赤字,加剧经济恶化;在军事上不能结合解放区实际,开展华而不实的大规模作战,沉迷于攻占城市,好大喜功,追求浮华;在领导力上,多运用职权、职级的指挥力,而没有发挥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从而降低了执行力和服从力。可以说,这次战争,不仅是两党、两军的较量,而是两股历史潮流的较量,即谁能代表中国最根本利益,谁才能走向胜利!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