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回村种地,年入百万,秘诀在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5:21 2

摘要: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老张夫妇,一对典型的80后,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乡种地,短短五年,不仅还清了创业初的欠款,还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预计今年纯利润能破百万。

昨天,隔壁村的老张家又传来喜讯他家的大棚草莓还没下果,就被城里的超市预订一空,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三成。

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老张夫妇,一对典型的80后,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乡种地,短短五年,不仅还清了创业初的欠款,还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预计今年纯利润能破百万。

很多人一听“种地年入百万”,第一反应是“吹牛吧?”“肯定是搞直播带货的”。但真正去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流量,而是实打实的“新农人”思维。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他们的“致富经”到底有啥不一样。

一、死磕技术,把地种出“花”来

刚回村时,村里人都笑话他们:“大学生又怎么样,回来还不是抡锄头?”但他们抡锄头的方式不一样。别人种番茄凭经验,他们种番茄靠数据。

他们第一批投入就花了十几万,不是买种子,而是搭了一套简易的物联网系统。大棚里装上了传感器,湿度、温度、土壤pH值,全部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该浇水了,手机提醒;该通风了,手机遥控。老爷子看了直摇头:“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这么多讲究。”

但结果不会骗人。他们种的番茄个头均匀、甜度高、品相好,一上市就被高端生鲜超市包圆了,价格是普通番茄的两倍。老张说:“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用数据吃饭。人舒服了,地也更‘听话’了。”

二、眼光毒辣,市场要啥我种啥

他们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抬头看路。种什么?他们先去研究城里人的餐桌趋势。

发现现在的人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他们就专攻高品质和稀缺品种。比如,他们种的不是普通草莓,而是市场上少见的“白色恋人”草莓和“淡雪”草莓,虽然种植成本高,但一颗就能卖到十几元,还供不应求。

他们还玩起了“订单农业”。和城里几家高端餐厅、幼儿园提前签好合同,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化生产。餐厅需要特定大小的有机蔬菜,幼儿园需要不打农药的水果,他们照单全收。这样下来,销路稳定,价格还比随行就市高出不少,彻底避免了“菜贱伤农”的风险。

三、借力政策,省钱省心办大事

很多人对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一知半解,觉得申请麻烦。他们夫妻俩专门研究了这个。新建大棚有补贴,购买农机有补贴,甚至引入新技术也有专项扶持资金。

他们一笔一笔地去申请,用他们的话说:“这都是国家鼓励我们发展的真金白银,不要白不要。”这些补贴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前期投入成本,让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稳。

四、不是结尾:未来的地,该怎么种?

和老张聊天,他最感慨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观念的转变。“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发现,地里真的能刨出‘金疙瘩’,但前提是,你不能再用我爷爷那辈的方法种今天的地。”

他们下一步计划联合村里几户人家,搞一个小型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把规模做大,带着大家一起富。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它正变成一项需要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盯市场的“高科技”职业。乡村振兴,缺的不是机会,而是像他们这样有想法、敢闯敢干的新农人。

所以,别再说农业没前途了。不是农业不行,是你的思路还没转变。只要找对路子,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广阔的致富平台。

来源:小天和你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