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咱们平时聊起来,觉得跟自己隔得老远。比方说元朝,离咱们今天,这么长时间,一个一百年都没撑满的朝代,竟然消失得干脆利落。你说是命不好,还是有些本就没救的毛病?要说原因,家里的窝里斗,讲面子的封闭,还有那一连串短命皇帝——都像是这出大戏里边的主角。人活一世
元朝九十八年:真金太子喝烂酒,皇帝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只剩一场“未了局”
有些事,咱们平时聊起来,觉得跟自己隔得老远。比方说元朝,离咱们今天,这么长时间,一个一百年都没撑满的朝代,竟然消失得干脆利落。你说是命不好,还是有些本就没救的毛病?要说原因,家里的窝里斗,讲面子的封闭,还有那一连串短命皇帝——都像是这出大戏里边的主角。人活一世,政权也是,能熬多久,真没准。
说起元朝的起头,得从忽必烈说起。说实话,元朝能一统江山,还真离不开他。但他这个人,听着挺有霸气,其实也挺轴。他脾气里带着老蒙古那股子倔:“进来学点汉文化?没那个必要!”国门紧紧地关,外头的风吹不进屋,多少有点自恋——但你说,这跟后来元朝一茬又一茬的皇帝“下台”有没有关系?也许真有关。
要说老忽家的事儿,绕不开他的儿子——真金。话说这小子长得敦厚,见人就微微颔首,汉文化那一套,真听得进。什么礼仪,什么规矩,看得明白,心里也踏实。真金身边一帮汉族幕僚,平时没事儿就跟他掰扯道理,茶杯里泡着的可能不光是茶,更有几分文化的味儿。大家都说,这孩子以后不差事。
但你知道老爹是什么人——疑心重得很。皇帝嘛,哪个不是枕着刀睡觉,哪怕是对自己亲儿子。真金越受大臣欢迎,府里人气越高,忽必烈心头就越不安:“这要是太子以后真成了皇帝,还不得把我给忘了?”家里有了心结,谁都别想痛快。
真金那边,倒好,一根筋走到底,不设防。但命运这东西未必就讲理。也许是被父亲的冷遇伤到了心,真金最后早早撒手了人世。这一下,皇位没人继承,忽必烈左算右算,只能把希望放到自己那孙子:铁穆尔身上。
铁穆尔,嘴上叫着“天命”,心里头什么都不在乎,唯独酒不能少。说句玩笑话,这哥们,如果一天不喝个三杯,准犯心慌。元朝那个年月,喝酒是大事,也是小事,朝堂上的男人隔三岔五搓一顿,喝烈的,他比谁都能喝。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酒喝多了,命也就短了。十三年皇帝一做,铁穆尔噶然归天,剩下的,还是那堆人事。
再说,他没给自己带来继承人。闹了半天,皇位又得从亲戚里找。实在没法,只好把名分传给侄子,海山。说起来,元朝这些年头,皇帝基本都跟酒灌上了。这海山也一样,烈酒天天下肚,有时候人喊他干活子,他都眯着眼、呼哧带喘——能活四年,也是本事。
你要问,这几个皇帝,怎么个死法?说难听点,不全是被酒毁了命。其实元朝的皇室,谁没灌过酒?前面四个皇帝,除了倒在酒浇的夜里,就是被斗争“喝趴下”。皇位像、像个烫手山芋,传来传去,谁也不敢接实。
海山的后事也稀奇,他明明有儿子,却把皇位给了自己弟弟。这下,元仁宗上了梁。还是那句话,坐稳了没两年,就又一命归西。所有人都在朝里等着下一任皇帝,等得人心惶惶。
兄弟换皇位,侄子抢龙椅,你来我往,那朝政就跟肥皂泡似的,捧起来好看,一戳就灭。元英宗在位那几年,整个上头乱成锅粥。外边风声紧,内里权臣勾心斗角,没坐多久就被人暗害了——皇帝的位子,真没几天安稳。
各种篡位、被杀、被推翻,看得人膈应。四年的皇帝成常态,谁熬过四年,谁算本事。泰定帝上了位,还没踹热呼就让人拉下马;文宗也是个急脾气,刚刚接班,朝堂里就变天了。
你回头数数,元朝那十六年里,出了八个皇帝。不出事才怪了。最后,只有元顺帝算是坐稳了点,二十八年独守空房。可惜,前面摔下来的烂摊子,怎么拾都捡不起来。
其实,元顺帝本人挺用心的。东奔西跑,操心国事,没歇过劲——但这苦心经营,敌不过天灾连连。老百姓闹饥荒,田间颗粒无收,瘟疫一茬又一茬。朝廷想管,心有余而力不足。百姓反了,朱元璋带着人马杀上门,满朝文武有心插手,却无力回天。
元顺帝最后没得选,只能卷铺盖跑路,回自家草原。算到头,元朝撑了九十八年,比起动辄数百年的大朝代来说,小得都不够人牙缝塞。
酒、权力和死不了的怀疑,把元朝搅成一团冷灰。其实,还不止这些。国门紧锁不肯变,皇帝们一身老习气,变革不愿提,把元朝逐渐变成了风雨中的孤岛。外头的汉文化波涛汹涌,元朝却偏偏闭着眼,听不见,看不见,也不愿改。
这一百年不到的故事,也像是在提醒后面的人:关起门来闹,最后连命都可能丢。历史里头最难讲的,就是“我行我素”能撑多久。
其实嘛,这吧唧嘴一讲,人情世故哪有绝对。你看,有些人说元朝灭亡是因为没接纳外来文化;有些人说是权力夹缝里斗得太狠。但真要问起来,谁家朝代不经历点风波?百姓要活得通畅,朝堂要稳得住心气,皇帝也不能只是酗酒和疑人——元朝算是把这些“反面教材”全凑齐了。
汉文化继续往前走着,留下的余韵一直滋养后人。你随便看看,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那点老脾气,讲究自省,喜欢创新,再来一锅包容的汤底。咱们说孔子、聊孟子,也不觉得有距离。
时代还在往前,世界上的门不是推开就关死的。今天,咱们的国家不也总是强调“开放”,“吸收”,“融合”?不是教条,是实实在在的活法。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想进来,不管是经济的高楼,还是文化的软实力,都越筑越高。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提气,精神追求也有了模样——生活里,每个人都在赶进度,去学点好东西,去过点更踏实的日子。
想想元世祖那会儿,如果当时真能敞开门让新东西飘进来,也许后面的孩子会在龙椅上坐得更久一点。历史不是拿来哀叹的,就是用来挠头反思的。闭门造车容易,通天大道难修,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
元朝,那短短的一百年好像一阵风,从大草原吹进了中原,也许他们本就不懂怎么长久扎根。后来的人,头顶上有历史的影子,也有自己的选择。你说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那种封闭自守?还是我们更喜欢和世界对话,一边守着家底,一边学新招?
历史的故事讲到这儿,没啥结局。人走了,事还在转。喝酒误了命,封闭毁了基,谁能保证下一个轮回就一定更好?元朝的结局,那些喝烂酒的皇帝,或许还在岁月深处自语:如果当年我少喝一点,少坚持一点,是不是就还有别的活法?
谁都说,失了民心,国运便难长远。这话到今天,依然有点分量。不论哪个朝代,哪个人,走在路口,怎么选,都该多一点清醒——门该开就开,人该变就变。剩下的,就等以后的人来写了。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