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国际叙事中 “重美欧、轻东方战场” 的现象,本质是战后“国际秩序主导权”、“历史叙事话语权”分配,以及“地缘政治变迁”、“文化传播差异”等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这种失衡并非源于东方战场的贡献或灾难程度低于欧洲,而是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被特定时代背景、权
“二战”国际叙事中 “重美欧、轻东方战场” 的现象,本质是战后“国际秩序主导权”、“历史叙事话语权”分配,以及“地缘政治变迁”、“文化传播差异”等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这种失衡并非源于东方战场的贡献或灾难程度低于欧洲,而是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被特定时代背景、权力结构和传播逻辑所影响,在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关键节点,这一议题更因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与国际话语权的持续博弈,凸显出重新梳理的紧迫性。
一、战后,美欧主导下的世界话语权垄断与文化传播偏向
二战后的全球秩序(如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英、苏(后期苏联)、法等“核心战胜国”主导建立,这些国家的主战场集中在欧洲(反法西斯)和太平洋(美国对日作战),而东方战场的核心参与国(如中国)虽为“四强”之一,却因战后国力格局未能获得对等话语权 —— 这种权力结构直接决定了 “历史叙事的优先级”,更通过长期的文化输出固化为全球认知惯性。
1. 秩序建构中的 “战场权重” 误判与文化传播倾斜
美欧主导的战后秩序,将二战 “核心胜利归因” 绑定在欧洲战场的 “终结纳粹”(如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和太平洋战场的 “击败日本”(如中途岛战役、原子弹轰炸)上,却刻意忽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 和“最早战场”的事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已单独抗击日本侵略,1937年全面抗战后更是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陆军兵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美、英等国争取了关键战略准备时间。
但这种“长期牵制”的贡献,因美西方刻意强化“诺曼底登陆”式的“标志性决战”这类叙事符号,虽然中日之间也发生过“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十数次百万军力参加的喋血决战,虽羸弱的中国败多赢少,但其惨烈程度、浩大规模、感人情节远超欧洲战场!因中国未能成为国际“话语权”以及国际秩序的核心主导者,其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在国际叙事中一直被持续弱化。
更关键的是,战后美国与西方凭借文化产业优势,通过海量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剧垄断了二战记忆的传播渠道:从《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等聚焦欧洲战场的电影,到《太平洋战争》等侧重美军作战的剧集,再到大量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文学著作(如《安妮日记》),西方通过具象化、情感化的文化产品,将欧洲战场的苦难与抗争深度植入全球大众认知;而关于中国抗战的《八佰》《金陵十三钗》,以及记录日军暴行的《南京大屠杀》等作品,却因西方文化传播体系的壁垒,难以获得同等国际曝光 —— 这种 “文化输出的不平等”,使得全球对“二战”的认知长期停留在 “西方视角”,东方战场的惨烈与贡献被层层遮蔽。
2. 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 “历史失语”
二战时的亚洲多数国家(如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国)处于殖民统治(日占、英占、法占)状态,战后虽逐步独立,但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处于“边缘话语权”地位:它们的战争创伤(如印尼 “三大奉献运动” 导致的数百万饥荒死亡、朝鲜半岛的强制劳工牺牲)既未被殖民宗主国(如英国、法国)纳入“本国二战史”,也因自身国力有限,难以通过国际平台主动建构 “亚洲灾难叙事”。相比之下,欧洲被占领国(如波兰、荷兰)虽也遭受重创,但战后迅速融入美欧主导的西方阵营,其历史记忆被纳入“西方反法西斯叙事”,得以通过“北约”纪念活动、欧盟历史教育等渠道广泛传播,形成鲜明对比。
二、冷战格局的 “叙事切割” 与当代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反扑
1945年二战结束后,全球迅速进入“美苏冷战”,这种地缘对抗直接“切割”了二战历史的完整叙事;而进入21世纪,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更与这种“叙事失衡” 形成呼应,尤其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日本甚至拿出560亿专项经费,广泛收买、拉拢、游说,丑态百出!他们其恶劣操作进一步凸显了东方战场叙事面临的现实挑战。
1. 冷战遗毒:美日同盟对“日本侵略史”的淡化
冷战初期,美国为将日本打造成“远东反苏反共基地”,放弃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清算(如保留天皇制、赦免部分战犯),甚至默许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模糊化处理”。这种“战略妥协” 导致: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制度)未像德国纳粹那样被国际社会“彻底钉在耻辱柱上”,反而在日本国内形成了“受害论”(如强调原子弹轰炸)的叙事倾向,进一步削弱了“亚洲灾难” 的国际认知。
这种遗毒延续至今:日本政府不仅长期拒绝就侵略历史作出真诚道歉,还通过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表述、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试图重塑“二战历史记忆”。在2025年中国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期间,日本更是变本加厉—— 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暗中施压,妄图阻止西方政要出席中国的纪念活动,试图孤立中国的“反法西斯叙事”;
另一方面,对记录日军暴行的影视项目进行粗暴干预,公然阻挠《南京照相馆》(还原南京大屠杀期间平民遭遇)、《东极岛》(讲述中国渔民救助盟军战俘的历史)、《731》(揭露731部队人体实验罪行)等影片的海外上映,通过日本驻各国使馆向当地影院、流媒体平台施压,要求下架相关内容。日本的这些行径,本质是害怕真实历史被国际社会认知,妄图继续掩盖其侵略罪行,维护扭曲的“历史观”。
2. 欧洲与亚洲的记忆反差:冷战“前沿”与“边缘”的叙事分野
冷战期间,欧洲(尤其是东西德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是美苏对抗的核心区域,美欧通过纪念“诺曼底登陆”、“柏林墙倒塌”等事件,不断强化“欧洲战场是二战核心” 的历史记忆;而亚洲战场(如中国抗战、缅甸战场)因与冷战主线(美苏对抗)关联度低,既未被美国纳入“西方叙事”,也因中苏关系变化等因素,未能形成统一的“东方反法西斯叙事”,导致其在国际上长期“失声”。
这种分野在当代仍未完全扭转:2025年,当欧洲各国隆重举办“诺曼底登陆81周年” 纪念活动,吸引全球媒体聚焦时,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国际关注度却因日本的阻挠和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而受限。事实上,中国举办此次大阅兵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它不仅是对3500 万中国军民牺牲的缅怀,更是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回应——通过展示维护和平的决心、还原东方战场的历史真相,中国试图打破长期以来的“叙事垄断”,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二战的胜利不仅是欧洲战场的胜利,更是亚洲各国人民浴血抗争的结果;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需要包括东方战场在内的完整历史记忆作为支撑。
三、西方中心主义的 “历史叙事传统” 与 “双重标准”
近代以来,西方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传统 —— 这种传统将西方的历史经验(如欧洲战争、美国崛起)视为“全球历史的主线”,而东方的历史(包括亚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则被视为“次要情节”,这种认知偏差还体现在 “灾难统计” 的双重标准上。
国际社会对二战伤亡的统计,长期存在“以军人伤亡为主、忽视平民灾难”的倾向:欧洲战场的伤亡统计(如纳粹大屠杀的600万犹太人)因被纳入“种族灭绝”的严肃议题,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纪念活动(如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成为全球共识;而亚洲战场的伤亡(如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印尼饥荒死亡数百万)中,大量是平民(包括劳工、妇女、儿童),且多因“战争导致的饥荒、强制劳动” 而非直接军事行动,这种“间接灾难”常被西方史学界视为“非典型战争伤亡”,未被纳入“核心统计”—— 这种“双重标准”进一步弱化了“亚洲灾难更惨重”的认知,使得国际社会对二战伤亡的理解,长期停留在“欧洲为主、亚洲为辅”的错误框架中。
四、历史记忆建构的 “滞后性” 与中国的叙事突围
与欧洲被占领国战后迅速开始 “记忆建构” 不同,亚洲多数国家因战后独立进程、内战、经济发展等原因,直到 20 世纪末才逐步开始系统梳理和传播 “二战灾难记忆”;而中国的 “抗战记忆” 传播,更在21世纪后进入加速期,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与相关影视创作的推进,正是这种“叙事突围”的关键一步。
1. 中国的“抗战记忆”传播:从“滞后”到“主动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内政治运动(如文革)和国际环境(如中美对抗),抗战历史的研究和传播曾长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直到21世纪后,中国才逐步启动系统的“记忆建构”:2014年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举行抗战胜利 70周年大阅兵,2021年将“中国抗战起点”明确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原来耳熟能详的“8年抗战”实际应为“14年抗战”。2025年则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通过大阅兵、历史文物展、影视创作等多元形式,推动抗战历史的国际传播。
其中,《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等影视项目的意义尤为重要:它们以具体的人物、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了日军暴行的残酷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南京照相馆》通过一位摄影师的镜头,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平民的生死瞬间;《东极岛》聚焦浙江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盟军战俘的故事,展现中国民间的正义力量;《731》则以幸存者证词为基础,揭露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的反人类罪行。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日本阻挠行为的有力反击——它们用事实证明,无论日本如何掩盖,东方战场的苦难与抗争都不会被遗忘;而中国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更是通过国家层面的纪念活动,向国际社会传递清晰信号:中国将坚定守护历史真相,推动构建全面、客观的二战记忆,不让东方战场的贡献被历史尘埃掩埋。
2. 亚洲国家的 “叙事合力” 探索
亚洲各国的二战记忆因历史背景不同(如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朝鲜是日占殖民地、东南亚是欧美殖民地),曾长期存在“叙事分散”的问题:中国强调“全民族抗战”,朝鲜强调“反日独立运动”,东南亚强调“反殖民与反日结合”,难以形成统一的“亚洲反法西斯叙事”。但近年来,随着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抬头,亚洲国家开始探索“叙事合力”——2025年,中国与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联合举办“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展”,通过共同展出历史文物、分享幸存者证词,首次系统呈现亚洲各国在二战中的共同苦难与协作抗争;这种“联合叙事”不仅强化了亚洲国家的历史共识,也为打破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提供了重要支撑。
守护历史真相,是对千万受难者的最好告慰
事实上,东方战场(尤其是中国战场)是二战“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早爆发地”和 “最后结束地” 之一,更以最惨烈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占二战全球总伤亡的近三分之一)牵制了日军主力,为全球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国际社会对二战记忆的“美欧中心化”,本质是历史叙事话语权不平等的结果,而非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过去,更在于警示当下: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西方长期的“叙事垄断”,都在威胁着二战历史的完整性。中国举办大阅兵、推动相关影视创作,亚洲国家探索“叙事合力”,正是为了守护历史真相——因为只有当东方战场的苦难被看见、贡献被认可,只有当日本正视侵略历史、停止阻挠历史传播,二战的“全球记忆”才是完整的,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才能真正得到捍卫。
还原二战的“全球全貌”,不仅是对亚洲数千万受害者的纪念,更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历史认知的基础——真正的反法西斯胜利,必然包含对所有战场、所有受难者的尊重;而唯有铭记完整的历史,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