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6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是不是中风了?”
急诊室外,李先生焦急地搀着父亲。老人刚才还在吃饭,突然手一抖,筷子掉地上,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几分钟后嘴角歪斜,连站都站不稳。
CT一查,是脑梗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
“还好送得及时,再晚一点,可能人就没了。”这是我当时给家属说的第一句话。
你可能不知道,秋季是脑梗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血管收缩剧烈,极易诱发血栓。一旦堵塞重要脑血管,死亡率可高达50%,即便抢救回来,也很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
为什么好端端的人会突然中风?又该怎么预防?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斗,知道得越早,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
你可能听过一句老话:“秋风起,百病生。”其实这话放在今天也并不夸张。
秋天昼夜温差大,人体为了维持体温,血管会反复收缩舒张。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觉得凉了点;但对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来说,这种波动是致命的。
血管收缩时,血流速度会变慢,血液变黏、血栓变多。加上秋天干燥,人容易脱水,血液更加浓稠,血栓一旦形成,就像下水道被堵住,哪根脑血管堵了,哪块脑组织就坏死。
脑梗的可怕在于:来得快、死亡率高、后遗症重。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330万人,其中脑梗死占比超过七成。一旦发作,半小时内不处理,死亡风险成倍增加。
“我才三十多岁,怎么可能中风?”这是很多年轻患者最初的反应。
但现实是,中风越来越年轻化。
诱因很简单:熬夜、抽烟、喝酒、久坐、压力大,这些都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也正好是脑梗的“帮凶”。
尤其是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血压节律,让血管失去弹性,血脂也更容易升高。再加上很多人不体检,不知道自己早已处于高危状态,一旦气温一降、情绪一激动,血管就容易“爆雷”。
所以别再以为脑梗只是老年病。如果你长期有这些习惯,30岁也可能倒在早餐桌边。
脑梗并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很多患者事后回忆,其实早就有些异常,只是没当回事。
以下这些症状,如果你最近频繁出现,务必要提高警惕:
走路突然不稳:明明地是平的,却莫名其妙绊一下;
一侧手脚发麻或头晕:尤其是早上起床时最明显;
说话吐字不清:别人听不清你在说什么,你自己也感觉舌头不听使唤;
嘴角歪斜、表情不对称:照镜子能看出两边脸不一样;
视力突然模糊或黑影遮挡:有些人甚至以为是眼病,其实是脑供血不足。
这些都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虽然症状很快缓解,但它是脑梗死的前哨信号——发作后三个月内,有1/3的患者将发展为真正的脑梗。
时间就是生命,脑梗发作时,每拖一分钟,脑细胞就死去190万个。
怎么判断是不是脑梗?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口诀:“BE FAST”。
B(Balance):突然失去平衡,走路不稳;
E(Eyes):一只眼或双眼突然看不清;
F(Face):笑一笑,看嘴角有没有歪;
A(Arms):举起双手,看是否有一边无力或掉落;
S(Speech):说一句完整的话,是否含糊不清;
T(Time):立刻拨打120,时间就是大脑!
记住:不要等,不要观察,不要“先吃点药试试”。脑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越早用药溶栓,生还率越高,后遗症越轻。
防脑梗,不是等到发病才着急,而是从平时一点点做起。下面这几条,是我作为医生最想让你现在就开始做的。
第一,控制三高。这是所有脑梗的源头,无论你多年轻,只要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就要规律服药、按时复查,不可大意。
第二,戒烟限酒。烟草会收缩血管,酒精则会干扰血压调节。尤其是中年男性,“应酬型脑梗”已成高发类型。
第三,少熬夜、勤活动。坐久了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哪怕是走动5分钟、做个深蹲,也比一坐4小时强。
第四,定期体检,别怕查出来问题。很多人不愿查,是怕看到异常。但很多小问题及时干预,根本不至于演变成大病。
第五,秋季特别注意保暖和补水。早晚出门加件外套,睡前喝半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减少血栓风险。
写在最后脑梗之所以可怕,不只是因为它致命,还因为它来得太突然,不给人反应的机会。
但你要知道,它不是不能预防。只要你愿意早点面对,早点调整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把它挡在门外。
我们每天忙着工作、照顾家人、追求成就,但只有大脑健康,才是一切的前提。别等倒在地上才后悔没早点重视,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的大脑多一点保护。
参考资料:《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指南》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