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导体设备投资额逆势同比增长了53.4%,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细分领域。
半导体,两极分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为4550亿元,同比下滑了9.8%。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导体设备投资额逆势同比增长了53.4%,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细分领域。
不禁要问,半导体设备为何能脱颖而出、备受青睐?
第一,新兴领域点燃设备刚需。
AI、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一需求直接推动国内晶圆厂如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加速扩产。
产能扩张也就带来了设备需求的增长,同时,芯片性能的提升对薄膜、刻蚀工艺的需求量也大幅攀升,进而提升了整个设备环节的价值。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行业预测,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延续增长至1300亿美元。
第二,设备国产替代从“可选”变为“必选”。
半导体设备贯穿于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关键环节。可以说:控制了设备,就是把控住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
自2019年起,国产替代加速推进。但目前光刻机、离子注入、涂胶显影等关键领域设备仍依赖进口,多项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
再加上海外出口限制不断升级,半导体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已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半导体设备厂商正全力奋进,硬核突围。
3月26日,在SEMICON China2025大会上,北方华创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并发布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 MC 313,成功填补了国内高端离子注入设备空白。
5月27日,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在业绩说明会上还立下豪言壮志:到2035年,公司将在规模、产品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上,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半导体设备公司。
这一目标看似遥远,但中微公司却有着充足的底气和实力去追逐。
中微公司主攻刻蚀机领域,2024年刻蚀设备贡献销售额72.77 亿元,占到总营收的80%,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盈利点。
很多人熟知光刻机,却对刻蚀机了解甚少。其实芯片制造就如剪窗花,薄膜机铺一层材料红纸,光刻机在红纸上画好花纹,刻蚀机则把不要的部分刻掉。
随着芯片制程向5nm甚至3nm迈进,光刻机波长受限,刻蚀工艺反倒成为了实现更小尺寸结构的关键,国产刻蚀设备厂商也迎来了新机遇。
刻蚀设备,正是中微公司的拿手好戏。
2018年,公司自主研发的CCP刻蚀机首次进入台积电5nm产线,成为当时唯一打入国际先进产线的中国设备商。
此后,公司乘胜追击,2022年成功研制出3nm刻蚀机,2024年该设备顺利进入台积电3nm芯片生产线。
要知道,生产刻蚀机的厂商有很多,但能打入5nm、3nm芯片生产线的刻蚀机厂家,也就是泛林半导体和中微公司这两家了,足见其技术含金量之高。
目前,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机可以覆盖国内95%以上的刻蚀应用需求,在性能优秀、稳定性高等方面满足了客户先进制程中各类严苛要求。
当然,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公司也从未将命运寄托于单一设备。
中微公司积极延伸业务,布局薄膜设备、MOCVD设备等其他关键设备领域,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化能力构建”转型,以更好地应对行业周期以及海外封锁。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半导体设备不仅做得好,迭代也更加迅速。
尹志尧表示:“过去开发一款新设备需要3年至5年,算上进入市场则需要更长时间,现在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最多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实现量产。”
那么,中微公司是如何做到“又快又好”的呢?
首先,高管经验丰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家公司高层的战略眼光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公司发展上限。
简历显示,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此前在泛林半导体、应用材料等知名半导体领域企业,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丰富。
2004年尹志尧回国创业,成立中微公司,从一张白纸开始研发高端半导体设备。20年过去,公司的三十多种设备已经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的25%-30%。
其次,公司重视研发。
为了尽快补短板,实现赶超国外设备,中微公司持续大力进行产品研发。其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3.31亿元连年增长到2024年的14.18亿元,翻了4倍。
2025年上半年,公司依旧没有放松,研发费用同比大增96.65%至11.16亿元,研发费用率更是达到了28.74%。
仅看中微公司可能并不足以展现其对研发的重视,但对比2025年上半年北方华创(19.94%)、华海清科(12.63%)等同行的研发费用率来看,显然中微公司更胜一筹。
这些努力,最终换来了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客户的认可,并拿下源源不断的订单。2024年,公司合同负债达25.86亿元,同比大增235.21%,由此也可佐证订单的增多。
有订单作为支撑,公司的业绩自然也差不了。
2020-2024年,中微公司营收从22.73亿增长到90.65亿,翻了近4倍;净利润也从4.92亿飙升到16.1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62%。
虽然2024年公司的净利润同比略有下滑,但这是因为2023年获得股权处置额外收益以及2024年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所致,无伤大雅。
而且,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又恢复了正增长,当期同比增长36.62%至7.06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微公司的成功,只是中国半导体设备崛起的一个缩影。
从光刻机到刻蚀机,从清洗设备到检测设备,中国企业正在全面发力,用自主创新的力量撑起国产半导体设备的一片天。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飞鲸投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