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且在这一切当中,你愈发强烈地感到一种危机感,因为时间推着你必须告别青春,你曾以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至少十余年的过程,等到中年的钟声敲响时,这才惊觉,原来也是转瞬即逝;
成年人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不知道正在看着这一篇文章的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但如果,试想一下,你正在30岁的门槛边上,而你——
一直在挣扎却从未摆脱贫穷的日常;
也曾有过激情与斗志,却过着乏善可陈的单调生活;
明明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一直在不断地与现实妥协;
虽然渴望爱情,但寻寻觅觅,依旧没有看到自己向往的模样;
并且在这一切当中,你愈发强烈地感到一种危机感,因为时间推着你必须告别青春,你曾以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至少十余年的过程,等到中年的钟声敲响时,这才惊觉,原来也是转瞬即逝;
你也许有后悔,想要重头来过,然而,事已至此,你意识到,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将来也未必会来……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请问这样的你,是否会毅然选择告别当前的生活,辞掉工作,扔掉手机,背起一床被子搬到乡下?
看过《凪的新生活》的朋友当然知道,这就是剧中女主大岛凪、28岁的职场单身女性突如其来的人生选择。
虽然这部轻喜剧剧几天前已经完结,虽然它非常明确地是在讲述如何摆脱察言观色式的老好人生活、活出自我,但它在许多个侧面都真实反映出了一个更深更广泛的年轻人生存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总结以上种种,那便是当代“青年危机”。
许多人觉得看这部剧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放松,你可以说这是因为它的清新画面、漫画调子,以及所有可爱的人物刻画,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它迎合了现在盛行的低欲生活观,和想要逃避职场、拥抱自由的心理。
《凪的新生活》另一个译名是“风平浪静的闲暇”,今天我们想要给出的答案是,其实这部剧的幸福感不在于低欲的风平浪静,而在于把握“闲暇”。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是一本思考中年危机的书籍,出自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基兰·塞蒂亚,其中涉及诸如:生命除了为生计忙碌还有什么;当青春一去不复返而我们开始后悔该怎么办;如何面对人生中一定会有的“错过”;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人生是枯燥的重复?
提及此书是因为青年危机与中年危机有颇多相似之处,而人生危机感,又实在不为年龄所限,我们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突然遭遇,所以与其说这本书是写给中年危机者看的,不如说,是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着、却不断感到困惑与焦虑的人们。
下面这篇文章,就从书中许多闪光的思考中撷取一两点,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人生危机感。
1.
隔了半个世纪,
人生危机从中年提前到了青年
1965年,当精神分析学家埃利奥特·杰奎斯撰文提出“死亡与中年危机”这个说法时,那是第一次有人明确地提出了“中年危机”这个概念。
如今我们对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在许多小说、影视剧里也都见过,它基本反映在这几个方面:停滞的事业、逝去的青春、无法实现的梦想、消退的生活激情、索然无味的婚姻,以及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有限。
当时杰奎斯引用了一位病人的自述,他是如此描述自己的危机感的:
“曾经我的生活好比一段望不到头的上坡,目之所及除了地平线空空如也。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登临山顶,前方出现了延绵向前的下坡路——尽头虽远,却清晰可见——那就是迫近的死亡。”
今天,即使作为未及中年的90后,当你看到事业、青春、梦想、激情……这些关键词的时候,你一定多少也能感同身受,或者坦白说,“相当地”感同身受,所以大家才会苦笑着自我调侃“已经人到中年”。
可以说,在距离1965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生危机感的到来已经从中年期提前到了青年期。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剧变,奋斗中的年轻人们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苦涩——我的人生,不是我作主。
可这原本是要活到中年,被时间冲刷去所有的无知无畏后才会体会到的命运的味道。
想想《四重奏》里的松隆子,一个面临婚姻走向坟墓的中年女性,当她的丈夫随着逝去的激情一起消失了,这样的她,才会对松田龙平说出那句经典台词:人生有三道,上道、下道、没想到。
所谓的“没想到”,就是连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一步步地,偏离了曾经所有美好的人生设想。而这,也成了现在身处青年危机中的年轻人的心声。
有一首嘶吼的歌叫做《What's up》,来自一支音乐之旅颇为不顺的90年代摇滚乐队4Non Blondes,听到的当下就有种被一击即中的感觉,歌词这样唱道:
Twenty-five years and my life is still……
And so I wake in the morning and I step outside
And I take a deep breath and I get real high
And I scream at the top of my lungs:
What's going on?
And I say, hey hey hey hey
I said hey, what's going on?
二十五年过去,我的生活依旧波澜不惊
……
所以我在早晨醒来,我迈出屋外,
我深吸一口气,共鸣着肺腑,大声喊:
这世界怎么了?!
我说:喂!怎么回事?
我说:喂!这就是人生吗?
……
你看,就是在这种困惑与艰难中,我们才会提出“降低欲望”,就是在这种困惑与艰难中,大岛凪才会毅然辞职,收拾起一床被子就去乡下当无业游民。
这也是为什么,桃源生活的李子柒如此令人艳羡,岁月静好的vlog变得那么流行,做二休五的愿望一呼百应。
但问题是,作为尚富有生活激情和许多欲望的青年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那么简单地做到降低欲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真的有勇气放弃所有跑到乡下、过起最简陋的生活。
而剧中的大岛凪最后也结束了她那悠长的假期,这又如何解释呢?
2.
危机在于无法得偿所愿,
可是幸福也不在于得偿所愿
现在让我们花几分钟与青年危机正面直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接近30岁时恐慌发作、不知所措?
《圆桌派》谈及怀旧,蒋雯丽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因为是个双子座,我就很纠结,感觉到两个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活着,老是问自己一些很深刻的问题,但是又不能解决。
……因为你在三十岁之前,要解决人生太多的问题,工作、婚姻,所有的东西,全部要在这个阶段把它解决。三十岁如果还不出嫁,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一个老姑娘了,然后你要三十而立,如果还没立,你又觉得自己在上就没有可能性了。
30岁之前是奋斗的年纪,在工作、爱情、生活这些最重大的人生问题上,将要决定人生的走向,可是我们好像总有哪个走得不顺心,越走就越自我怀疑,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而30岁的到来就意味着中年已经不远了,于是每接近一步,困惑与焦虑就加剧一点。
如果认真捋一捋这些人生问题,其实你会发现,所谓的危机感来自更深层的一种“人生目标意识”,虽然我们找不到一本人生问题手册,但幸运的是,这种意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掌控的。
60年代以来,人们对人生危机感做了许多研究和分析,发现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人到了一定年龄,满意度和幸福感就会降落到低谷,可是过了这个低谷期,又会开始回升,于是人生这条幸福曲线是呈U型的,U型谷底就集中在中年期,为什么?
因为当人生走完大半、活到知天命的岁数、即将步入老年期时,会意识到许多大局已定,那些年轻时为之奋斗的许多目标,总有哪里会变得不对劲——要么是原来期望的,已经被证明实现不了;要么是都实现了,却突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了,或者发现,实现了的生活原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些成功人士感到生活空虚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么说来,难道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在人生目标意识这个层面上,是的。
人生清单、“一生必做的几件事”、“XX岁之前要做到的事”,诸如此类的人生观念,包括把结婚生子当作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这些带有目的性的传统意识,其实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困境——
如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各项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实现之前,你一定是痛苦的,而在实现之后,这个目标和它的意义也就终结了,你又会感到一切结束后的空虚。
换句话说,“达标式人生”必然会陷在死循环里:求而不得的过程是痛苦的,求而得之的满足感只维持片刻,接下来便是没有追求的无聊,于是又需要找到新的目标去追求。
这样的人生,都是不停地把巨石推上山顶又落下的西西弗。
所以托尔斯泰会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写道:“……一个人总会犯下的错误:以为幸福就在于得偿所愿。”
所以许多悲观主义者会把叔本华奉为圭臬,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说:
「然而一切意志的基础都是需要和匮乏……(一切生命)注定是痛苦的。如果反过来,欲望太容易满足,意志的目标立时就会被夺走,于是它缺少了目标,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会乘虚而入。换句话说,其所是和存在变成了自身难以忍受的负担。如此一来,生命就像一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正是生命的终极组成部分。」
为了抵抗这种痛苦和无聊,的确许多中年危机者选择了去找下一个新目标、新刺激,就像《美国丽人》里那个失意的中年男人,辞掉工作,买部好车,和年轻貌美的女孩出轨;就像《私人生活》里一对中年不孕的夫妇,尝试过试管婴儿、代孕妈妈,千方百计地想要有个孩子来挽救婚姻。
但这种方式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的是懊悔、家庭破碎、精神崩溃。
青年危机同样是陷在“达标式人生”困境里,不过与中年危机不同的是,在如今恶劣的大环境下,青年危机者更多是被困在目标(或者说欲望)难以实现的痛苦里,至于解决之道,我们提出了“低欲”。
但这里就有一个值得警惕的地方了——再低的欲望,其实我们依然是抱着一个生活愿景,就是像《凪的新生活》中那样摆脱了都市烦恼、生存忧虑的新生活,说到底,这还是一种目标,那么,等到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你会不会终究感到无聊,到头来发现自己根本受不了风平浪静呢?
所以《凪的新生活》的幸福秘诀,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不是表面的低欲。
3.
“达标式人生”所忽视的,
正是那些没有目标的快乐
那条U型幸福曲线证明了,大部分人到了老年期幸福感会回升,其中一个原因是,老年人不再执念于人生目标,对于生活变得旷达开朗了。
同理,在《凪的新生活》里,大岛凪找到幸福感的第一原因当然是努力抛开“达标式人生”的想法,正是这样,才敢洒脱地顶着鸟巢一样的蓬蓬头,不去在意旁人的眼光、家人的期望、一切世俗的标准。
不过关键在于,是什么可以支撑着一个人不去害怕没有达到预设的人生?你又如何确定可以一直坚定自我不动摇呢?
所以第二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凪的新生活》表现出了“达标式人生”里所忽视的东西——那些可以丰腴内心的能力,和它所带来的那种可持续的、没有目标危机感的快乐。
正是这样,大岛凪才可以真的安心享受乡下的日子,忍受用最简单的老年翻盖机、住最小的房子、和一台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电风扇作伴,还能自得其乐,而最后还有勇气结束假期,重新回归原来的生活。
什么是丰腴内心的能力?《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从那些深思人生哲理的哲学大师身上找到了两种,第一种不妨称之为“闲暇”鉴赏力,即把目光聚焦在“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上。
亚里士多德离我们很遥远,但他说了一句至今有效的真理:“幸福依赖闲暇;因为我们的奔忙是为了拥有闲暇,就像发动战争是为了得到和平生活。”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里提出一个悖论:像战争或政治这些活动,其目标就是幸福、理想的世界,所以这些活动致力于解决需求、麻烦、难题,可是幸福、理想的世界,偏偏无法在这些活动本身中找到,而如果目标实现了,那么战争和政治活动也就变得无用了。
换到我们个人的生命活动上,也是这个悖论: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生活就是为了幸福、为了不用愁烦生计,可是在所有努力拼搏的这些功利性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就不可能不愁烦,而一旦真的不用再愁烦了,我们还可以拼搏什么、积极什么呢?
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此刻就要有“闲暇”,就要有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只有这种非功利性生命活动的满足感不在完成的瞬间,就在过程本身中,你进行了,就得到了。
比如你喜欢散步、喜欢作诗、喜欢哲学思考,那么你随时可以散步、作诗、思考,而且你在散步、在作诗、在思考的当下,就获得了满足感,所以亚里士多德又说:“在同一时间,一个人正在观看并且看到了,正在理解并且理解了,正在思考并且已有所思。”
这才是“享受当下”的含义。
那么第二种能力,其实就是让你喜欢上散步、作诗、思考这些事情的艺术鉴赏力,初听之下可能觉得有点阳春白雪了,但这恰恰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息息相关。
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3岁读柏拉图,8岁学拉丁语,11岁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0岁时就成了思想家,并且早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志向,要为最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按说这样的他,应该不会有什么人生困惑,可他在自传中透露说,年轻时的自己也经历了两年的精神崩溃。
是什么使他最终“逐渐并彻底地从习以为常的沮丧中走了出来,再也未曾受其困扰”呢?他读到了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
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它们看上去正是我苦心寻找的情感沃土,在一行行诗句中,我仿佛从内在愉悦的源泉里吸取了养分,从富于同理心和想象力的快乐之源中有所收获,这些是全人类都能分享的;它们与挣扎或缺憾毫无联系,每当人类的物质或社会条件实现进步,它们就将更加丰富。
从这些诗句里,我仿佛明白了,当人生中所有更可怕的邪恶被祛除后,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永恒源泉。当我从诗歌中汲取正面影响,我瞬间感到自己更加健康和幸福了。」
其实这种内在愉悦,每个人都体验过,从一首歌里感到安慰,从一部电影里获得治愈,从一本好书里受到启迪,乃至从一片午后的光影里、从一个小孩吹起的彩色泡泡里,都可以欣赏到许多美好。
这些幸福感是如此容易获得,仿佛它们就像露珠散落在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事物上,只要留心,就可以找到。如果说世间万物自有其平衡的定律,那么也许这种内在愉悦,就是平衡外在艰难的力量。
《凪的新生活》里那位老奶奶就有艺术鉴赏力,她原是出逃的千金大小姐,却放弃丰厚的家庭财产,过着捡垃圾的生活,但无论是谁,只要踏进她的家门,她都能用自己珍藏的那些老电影给予对方一点鼓励。
或者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电影《帕特森》。
名叫帕特森的公交车司机住在名叫帕特森的小镇上,每天重复着早起、开车、遛狗、睡觉的平淡生活,可他对小镇上的每一处风景,对公交上的稀松平常的乘客聊天,甚至对家中的一个火柴盒,都是带着诗意的目光去观察、去接受,他之所以可以在单调得可怕的小镇生活中坚持下来,就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虽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这位公交车司机的另一个身份。
所以密尔从人生危机的思考中也领悟出这样一句话:“的确,我从未动摇过这一信念,即幸福是一切行为规范的检验标准,以及生活的目的。但我现在认为,只有不把这个目的当作直接目标,它才能够实现。”
现在可以回应叔本华的那种人生困境了——
所谓快乐,本就不是只有欲望满足和目标实现,我们从“闲暇”鉴赏力和艺术鉴赏力中体验到的快乐,是属于思想、情感、精神的内在世界;
它不以外在世俗标准、物质需求为转移,不受欲望与目标得失的干扰,相反,它还具有消减前面这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伤害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有人甚至能够把“闲暇”的心情和艺术欣赏的目光得心应手地运用在那些不得不进行的、烦琐枯燥的事情上,比如通勤、完成工作任务、教育孩子,那么这样一个人,大概是永远身处幸福之中而不会有人生危机感了。
但我们都知道这很难,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度过青年危机的办法或许还是那句台词,“人生有三道,上道、下道、没想到”,乐见人生的上道,也接纳人生的下道,只是此时,“没想到”还多了一层被我们自己赋予的新含义——人生目标以外的快乐。
这些快乐无关人生好坏,也不会轻易离我们而去,只要日子还在继续,我们就能不断找到。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