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皇帝如何选择侍寝嫔妃一直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宫廷规矩。那么,这些掌握天下大权的帝王们,究竟是如何决定每晚由哪位嫔妃侍寝的呢?
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皇帝如何选择侍寝嫔妃一直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宫廷规矩。那么,这些掌握天下大权的帝王们,究竟是如何决定每晚由哪位嫔妃侍寝的呢?
周朝开创的"月相轮幸制"可谓最早的侍寝制度。
《周礼·天官》记载:"天子之御,以月之盈虚为序。"这种制度将月相变化与后宫等级完美结合。每月初一至十五,月亮渐圆,周天子从低阶嫔妃开始临幸;十五至三十,月亮渐缺,则从高阶嫔妃开始。月圆之夜(十五)必由王后侍寝,象征着"阴阳和合"的天道。
这种制度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周朝后宫等级森严,王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由于低阶嫔妃数量众多,月初月末时天子往往需要连续临幸多位嫔妃。据《左传》记载,周幽王就曾因打破这个规矩专宠褒姒而招致非议。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后宫规模堪称历史之最。《晋书》记载:"武帝多内宠,掖庭殆将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司马炎发明了著名的"羊车望幸"法。每天傍晚,他乘坐羊拉的小车在后宫漫游,羊停在哪个宫门前,就临幸该处的嫔妃。
这个方法很快引发了嫔妃们的"争羊大战"。有的在门前插竹枝洒盐水,有的种植鲜嫩青草。《资治通鉴》记载,有位胡姓嫔妃甚至"取竹叶插户,盐汁洒地",成功吸引羊车驻足。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成语"羊车望幸",比喻希望得到宠幸。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却沉湎享乐。他发明的"掷骰侍寝"和"彩蝶选妃"成为宫廷佳话。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玄宗命嫔妃们掷骰子比大小,胜者得侍寝。有时还会放飞彩蝶,蝴蝶落在哪位嫔妃身上就由谁侍寝。
这些方法看似儿戏,实则反映了盛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杨贵妃得宠后,这些游戏逐渐被废弃。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正是对此的生动写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整顿后宫制度。《明会典》详细规定了嫔妃侍寝的"红灯制度":每日黄昏,嫔妃们在宫门前悬挂红灯笼。皇帝会派太监摘下选定嫔妃的灯笼,其他嫔妃见状便会自行熄灭灯笼。
这个制度在永乐年间达到鼎盛。明成祖朱棣每晚都会让太监手持银牌,上刻"某宫某殿某氏"字样,选中者方可悬挂红灯。被选中的嫔妃要沐浴熏香,由太监仔细检查后,才能进入乾清宫侍寝。
清朝的侍寝制度最为人熟知,也最为规范。《国朝宫史》记载,每天晚膳后,太监会将刻有嫔妃姓名的绿头牌放在银盘中呈上,皇帝翻过哪个牌子,就由哪位嫔妃侍寝。
被选中的嫔妃要先沐浴更衣,由太监用锦被包裹,抬往皇帝寝宫。这个规矩从顺治年间开始严格执行,直到清末都未改变。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曾详细记录过这个流程。
这些侍寝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变迁。从周朝的礼制到清朝的规范,每个方法都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这些看似荒诞的制度背后,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帝王们的享乐之道,还是封建礼教的严苛规范?
来源:无风苦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