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前几年曾陆续作过多首记录童年和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时学习、劳动和生活的诗词,有回忆,有感悟,有乡梓情,有同学谊…,现在读来,仍让人有丝丝乡愁…,其中有多首被收录在《薛典志》和《硕放志》中,今摘录诗12首词6阕怀旧。
童年与农桑岁月的回眸
张道兴(秋实)
题记:前几年曾陆续作过多首记录童年和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时学习、劳动和生活的诗词,有回忆,有感悟,有乡梓情,有同学谊…,现在读来,仍让人有丝丝乡愁…,其中有多首被收录在《薛典志》和《硕放志》中,今摘录诗12首词6阕怀旧。
一、五绝·童年采桑葚
紫葚甜如蜜,枝头挂玉珠。
桑田添翠色,采撷稚相呼。
二、五绝•古稀之年重温摇船梦
小舟河上行,碧浪逐风轻。
遥想当年事,楫声追远情。
后记:今天(2023年2月14日)在九里河湿地游览,见一手摇小船,不由地想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农村的情景,当年生产队有一条五吨位的水泥农船,童年时,人小胆大,放学后就会与小伙伴们上船学撑船、摇船,记得那年还在初中读书,一次星期六上半天课,放学回家后,村上的小伙伴才根与我商量,一起去挖煤灰,因当年农村各家各户烧柴普遍紧缺,于是二人将一条5吨的水泥船,从张家湾摇出,经北宅浜、唐庄河,过望仙桥,铁路桥出沈渎口,进京杭大运河,再从响水桥进入太湖,一路问询,摇到望亭发电厂在太湖中堆放煤灰的堆场围堰处,在堆场上,我俩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用铁锹往深处挖,在一人多深处,居然挖到了上千斤没燃尽沉淀于底层的煤灰,摇回家后,引来了邻居们的赞许和羡慕,家长却一直担心,当天风较大,在太湖里风浪多次打到船头上,船到家已经是天黑了,想现在读初中的孩子,上学还要家长接送,唉…!
1966年初中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上船罱河泥,摇船交公粮,摇船到苏州市或无锡市运农家肥已是经常事。
今见手摇小船,心中感到特别亲切,在征得船主殷锡弟先生同意后,74岁的我,一跃便跳上小船,一试,身手还行,手摇木橹,心潮起伏,往事历历,遂作五绝一首抒怀。
三、五律•同窗叙
春访同窗去,忘情小苑东。
高谈宾阁闭,阔议客厅融。
看竹凭阑外,听莺把盏中。
相逢人已老,昨岁恍如梦。
四、七律·六十年后重访初小母校旧址翁氏义庄有怀
翁氏义庄浮眼前,启蒙在此伴童年。
礼堂敦厚匾初识,垂裕后昆词更鲜。
复式编班寻往事,常闻学长咏新篇。
而今不见当年迹,遥望天空思昔贤。
注:“敦厚”“垂裕后昆”指翁氏义庄内悬挂的由帝师翁同龢题“敦厚堂”匾,及院庭门楼“垂裕后昆”砖雕。
让人可喜的是:2023年在“翁氏义庄”原址已建成了“梅村中学空港分校”。
五、忆少时做篮编筐
题记:少时曾随兄学竹匠手艺,放学后劈篾做篮编筐,星期天与母亲赶集市换油盐,今记之。
少小随兄修竹艺,林深翠影映无邪。
挥刀斫伐青枝断,运刃劈分黄篾雅。
巧制篮筐呈朴野,精编匾篓展风华。
当年劬力非他念,换取油盐酱醋茶。
六、七律·忆冬日里积肥“罱河泥”
十六初尝农事艰, 河泥罱起浪波溅。
力微犹奋千钧志, 年少何辞百炼坚。
肥满船舱心向远, 汗流脊背道存虔。
今朝回首情难抑, 岁月无声梦未迁。
七、七律•麦收时节忆旧时搳床脱粒
田畴五月暑流风,镰舞裁金陇亩中。
束束弯腰盈喜意,担担挺背载丰隆。
穗儿击竹星芒溅,老茧磨秸汗滴融。
今见搳床陈馆内,犹存旧岁打场功。
搳床
注:
1、这里‘束束’指成捆的麦秸,‘担担’指一担担麦捆,均为农耕场景中对作物的计量俗称。
2、“搳床”是旧时吴地农村稻穗、麦穗脱粒时用的农具,形如长方形浅床,二侧纵向框木上等距离钻有10余孔,中间一根纵本上对应凿槽,两侧木孔中间横向穿小竹杆,嵌入中间纵木的槽中固定,构成床面,农人手举小束麦穗或稻穗,用力掼向搳床床面,使麦粒或谷粒脱穗漏向床底。吴地俗称这种劳作为“掼麦”“掼稻”。
因农人劳作时,手一上一下形如“搳拳”,故称该农具为“搳床”。在农业合作社成立前的农村,家家户户脱粒均用“搳床”,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成立了手工业联社,发明了脚踏脱粒机,再后来有了电动脱粒机、联合收割机。“搳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在民俗陈列馆中尚能见到。
八、七律·插秧
赤脚低头背对天,秧苗持手插良田。
纵横交错禾成线,经纬分明径贯连。
俯首点栽珠汗淌,弓腰拜叩苦劳咽。
足移猛悟人生妙,退步原来是向前。
后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星期天,与夫人去乡下走亲访眷,汽车路过硕放机场边,看到窗外成片成片的水稻田,在微风中翻滚着绿浪,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在农村务农时插秧的情景,当年看着水田中横平竖直、经纬分明的禾苗出自自己的劳动,就会让你忘却赤脚弓腰俯首,一步一叩六拜的劳累,就会让你忘却飞虫攻击、蚂蝗叮咬的痛苦…。人在车上就产生了要作一首七律诗,重现当年插秧场景的想法,现在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后,我们的子孙今后根本无法体会到过去成千上万亩水稻,年年都是他们的祖先用双手一棵一棵插出来的壮观和辛苦…。回来后构思了半天,开头非常顺利,可后来就是结不好尾,以喜获丰收、金谷满仓…等结尾,感觉都不理想,一是有时间差,二是没有力度,三是缺少内函…。晚上醒来,突然想起五代后梁高僧大肚布袋和尚,有首知名的偈语诗:“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今天早晨把“退步原来是向前”请来一用,不但格、律、韵天衣无缝,而且意涵深刻、非常贴切,让我万分高兴。
九、七律·六六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与生产队社员一起交公粮感怀
田畴丰稔谷飘香,收获时分乐未央。
晨露沾衣忙束捆,晚霞映面急归仓。
沉沉扛棒江山系,满满箩筐珠玉装。
交付公粮民有责,唯期家富国融昌。
注:“沉沉扛棒江山系”指公社社员胸怀大局情系国家,他们肩担的不但是沉沉的公粮,更是国家的利益!
十、七律•忆1969-70年二年赤脚医生生涯
黉门初别务农忙,有梦岐黄着素装。
问诊田头消病恙,寻芳岭上觅芸香。
简方土法能培气,艾灸银针亦愈伤。
岁月迢迢情未了,韶华渐逝意悠长。
注:“黉门初别”古代指学校门为黉门,这里指1966年初中毕业即回乡务农;“有梦岐黄”岐黄指中医学。当年被推荐,经短期医学专业培训,并拜墙门药材店老药工为师,几上九龙山,下田野辨识和采挖中草药,认真学习掌握用方用量…等后,不久便走上了赤脚医生岗位,实现了自己有志于“治病救人”的理想。
十一、七律•张家湾故园寻梦
题记:2010年,张家湾老宅因空港经济区架设高压线而拆迁。十年后的2020年春日,重临旧址,昔日村庄已为平地,成了一处堆场区。目触所及,怅然之感油生,遂赋此律,以寄情思。
残垣废垒忆前尘,衰草凝烟接远旻。
巷陌犹藏孩稚趣,庭除已没旧年榛。
三春絮影牵愁绪,一枕蛙音伴月沦。
莫叹韶光催鬓改,梦魂总绕故园邻。
注:“旻”指天空;“庭除”指庭前阶下或庭院;“榛”指榛树,这里也指草木丛生的样子。
十二、七律•又梦炊烟
茅檐向晚起轻烟,袅袅随风上暮天。
暗绾童嬉三尺影,深藏母侍一厨鲜。
一从别后乡音杳,几度秋来客梦牵。
纵有繁灯辉彻夜,难消归念叩心弦。
注:“绾wǎn”有联结与美感的双重象征,表达含蓄的情感或行为。“客梦”指异乡游子的梦。
十三、鹧鸪天•童年张家湾
难忘张家小河湾。清波荡漾伴童年。水淘各户米和粟,河洗全村衣与冠。
日行舟,夜浇田。鱼虾菱藕竞新鲜。当年不觉愁滋味,快乐原来是简单。
十四、卜算子·忆一九六六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岁月
校园回乡村,汗水田间洒。岁月艰辛志未休,理想心头挂。
今岁乐余年,往事皆如画。笑看风云忆旧程,永在胸中写。
十五、鹧鸪天·春耕
袅袅炊烟起人家。牧童横笛醉烟霞。溪边蒲柳添妆束,陌上农夫惊晓鸦。
惊蛰始,瑞雷嘉。春锄扑扑播年华。东西南北繁忙处,笑语声声秋景巴。
注:“巴”这里指盼望。
十六、破阵子•刈麦
忆昔公社沃野,千畴金浪翻奔。镰破暑光挥汗处,人若穿梭往复勤。躬身刈麦辛。
机器今来接手,须臾万亩收均。往昔劬劳成旧忆,时代新程岁月欣。农桑景日新 。
十七、水调歌头•忆耘稻
农事浮脑海,耘稻正炎天。水田双膝跪行,徒手助禾繁。争宠稗稊得拔,板结泥层需畅,为稔付辛艰。蚂蝗吮肌血,蠓蚋扰头肩。
人虽苦,功匪浅,岁丰延。土松根固,苗壮方得谷堆圆。每念躬耕寒苦,方晓仓盈不易,莫忘苦辛篇。忆里情无尽,务本刻心田。
注:“务本”是指务农,出自《管子·禁藏》。
十八、采桑子•枫桥怀旧
当年寺下船经处,塔影钟楼。乌鹊飞鸥。夜泊曾娱明月秋。
江枫今已无渔火,依旧桥头。少了乡愁。千古诗情谈笑收。
注:"江枫"这里指江村桥与枫桥之间开阔的河面。
后记:五十多年前,16岁的我回乡务农,当年生产队每周要从无锡大墙门至苏州盘门瑞光塔运农家肥,一百多里的水路途经枫桥,二天一个来回。
每趟行船都是手摇纤拉,五吨糞肥,四个人肩挑桶运700来米至船上,在负重100多斤的情况下,来来回回,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对正处发育中的我,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有时农船返航,也曾夜泊枫桥。
今日寻访,塔影、钟声、诗韵依旧,枫桥、江村桥仍在,只是已被封闭在景区之内,不再与大运河相连,多了热闹,少了乡愁,此情此境,勾起无尽回忆,让我情不自禁地在同宗先贤张继雕像前驻足徘徊,浮想联翩……特填《采桑子》词一首抒怀。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