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沿海村落至今保留着“开海祭”的老规矩,渔民们以酒敬海、以鼓催帆,
时序入秋,白露横江,沿海渔家便知 “海味正当时”。
北魏《齐民要术》早有载:“秋鱼肥,冬鱼美”,
这是古人观天时、察海情总结的食鲜智慧,
9 月正值伏季休渔结束后,
洋流携养分滋养浮游生物,鱼虾蟹贝经夏育肥,肉质尤显紧实鲜甜。
沿海村落至今保留着 “开海祭” 的老规矩,渔民们以酒敬海、以鼓催帆,
既是对海洋馈赠的敬畏,也是对丰收的期盼。
这般 “靠海吃海” 的民风,从秦汉 “东莱鱼盐之利” 延续至今。
那,您知道,9月,海鲜怎么吃?哪些应季吗?
这种海鲜在秋季到次年春季最为鲜美。
生蚝在古希腊被奉为“神赐魔食”,罗马贵族称其为“海中牛奶”,
拿破仑更是宣称生蚝助他“征服敌人和女人”。
国内乳山生蚝堪称“北方第一蚝”,2016年获评“中国牡蛎之乡”,
其海域清澈无污染,生蚝肉质饱满鲜甜。
经典吃法推荐蒜蓉烤或高压锅蒸:
蒜蓉剁碎炒香后铺在生蚝上,烤箱220℃烤至滋滋冒泡;
或用高压锅加啤酒、姜片蒸40秒,肉质嫩滑多汁。
9月尝鲜,正当时!
9月是鲳鱼最肥美的季节,尤其是金鲳鱼,
经过一整个夏季的生长,肉质紧实鲜嫩,银白的鱼身泛着光泽,像块会游动的玉。
别看它名字带“鲳”,历史上可被冤枉了千年。
明代《本草纲目》里说它因群游习性被戏称“娼鱼”,
实际是因其与群鱼共游的习性被误解,
清代《海错图》还专门为它正名,夸它“骨软肉白,其味极美”。
要说最会吃鲳鱼的,还得看广东湛江。
作为“中国金鲳鱼之都”,湛江的深海网箱养殖让金鲳鱼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肉质比野生更稳定。
当地人最爱的做法是清蒸:鱼身划几刀,
塞点姜片,淋点料酒,水开蒸8分钟,出锅浇热油,撒点葱花,鲜得能鲜掉眉毛。
鲳鱼刺少肉厚,老人小孩都能放心吃,富含优质蛋白和DHA,清蒸、红烧、炖汤都合适。
9月不吃它,可就亏大了!
老话讲“秋吃蛤蜊冬吃蟹”,9月正是花蛤最肥美的时节。
古人认为它是深秋雀鸟入海化成的,贝壳上的花纹像极了鸟羽,
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都记着“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
要说产地,福建莆田的花蛤最出名,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莆田花蛤”,
壳薄肉嫩,清水煮都鲜甜。
山东胶州湾的也不差,肉厚汁多,爆炒时加把葱姜,
火候一过,壳“啪”地裂开,露出橙红的肉,咬一口能鲜到舌尖打颤。
最简单吃法是蒸蛋:花蛤吐净沙,和蛋液1:1兑温水,
上锅蒸8分钟,淋点酱油香油,嫩得像布丁。
想重口就辣炒,干辣椒炝锅,花蛤下锅颠两下,
见壳微张就起锅,肉质弹牙,连汤汁都舍不得浪费,拌饭能多吃半碗。
这季节不买两斤,可亏待了秋天的胃!
最肥美的季节,此时的海螺经过夏季的滋养,肉质紧实鲜甜。
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在商周时期就已登上宫廷食单,
周天子曾以海螺酱佐餐,南宋时更成为宴席冷盘,姜醋生螺的吃法流传至今。
海螺外壳如螺旋城堡,种类超4万种,
国内青岛、大连、舟山是三大核心产区。
其中舟山朱家尖的鹅卵石沙滩藏着大量野生海螺,退潮时随手可得。
海螺富含精氨酸和微量元素,欧洲人将其列为六大催情美食之一,
但需注意不可与牛肉、羊肉等同食。
经典做法推荐白灼:水开下螺煮3分钟,挑出螺肉蘸姜醋汁,脆嫩鲜甜;
或做葱爆海螺片,螺肉切薄片快炒,撒葱花淋香油,三秒出锅保留原汁。
当地渔民常说“九月螺,赛过鹅”,此时不尝,错过整年鲜。
这种背呈青灰、游弋于咸淡水交汇处的鱼,自明代起便是江南餐桌的珍馐。
孙升笔下"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味美胜鲈鱼"的乡愁,
全祖望《桃花鲻》里"混鲻乘潮大上,新鳜未敢争肥"的春日盛景,
都在印证着这种鱼在历史长河中的鲜美印记。
鲻鱼的妙处,在于其肉质如凝脂般细腻,却又带着海鱼特有的紧实感。
南海渔民深谙其道:九月入秋后,鲻鱼为储备过冬能量,
脂肪在肌理间层层浸润,此时清蒸最能凸显本味。
只需三片姜、半勺黄酒,水沸后蒸足八分钟,揭盖时那股带着海浪气息的鲜甜便直钻鼻腔。
烹饪鲻鱼最忌过度调味。
宁波人爱用雪菜同烩,雪菜的咸鲜渗入鱼肉的每一丝纤维;
潮汕师傅则偏爱豆酱焖煮,让发酵的豆香与鱼脂完美交融。
9月16日东海全面开捕后,带鱼正式迎来最肥美的季节。
这种古称“刀鱼”的海鲜,早在南宋《宝庆四明志》中便有“修若练带”的记载,
其细长如带的身姿沿用至今。
银鳞下藏着DHA与优质蛋白,清蒸时只需姜丝、酱油,便能激发出深海特有的鲜甜。
舟山带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小头小眼、鱼身泛浅黄,与南海带鱼的扁宽形态不同,
其鲜嫩无腥,堪称“带鱼界的爱马仕”。
经典做法莫过于家常红烧:热油煎至两面金黄,
加葱姜、料酒、老抽,小火慢炖入味,酱汁裹着细嫩鱼肉,连鱼骨都酥软可嚼。
老话儿说“秋风起,虾正肥”,九月正是明虾最肥美的季节。
这虾在渤海湾叫“天津对虾”,南海硇洲岛则称“国宴虾”,
名字里藏着讲究——早年间因成对出售得名“对虾”,
后来因肉色晶亮如明玉,又被唤作“明虾”。
要说这虾的讲究,还得从慈禧太后那道“红娘自配”说起。
当年御厨为给宫女求情,用明虾头尾相接摆盘,暗喻“成双成对”。
老佛爷一尝鲜,竟成了宫廷秘方。
九月的明虾,壳薄肉厚,虾头金黄带膏,最宜白灼或蒜蓉蒸。
虾肉弹牙带甜,粉丝吸饱虾汁,配杯冰啤酒,
这口鲜甜能让人想起南海的浪、渤海的潮,还有老辈人说的“对虾成双,好运成行”。
9月开海后,黄渤海海域的鲅鱼迎来最肥美的季节。
此时捕捞的鲅鱼,肉质紧实如蒜瓣,肚腩泛着油光,
青岛人称为“油鲅”,是秋季餐桌的顶流。
鲅鱼的鲜,藏着沿海人家的烟火故事。
传说少年小马为病重岳母冒险捕鱼,
虽未赶上最后一面,却让“鲅鱼礼”成了传递孝心的载体。
这种蓝点马鲛,因脊背布满蓝黑斑点得名,
冷暖流交汇的青岛、大连海域是其最佳产地,肉质细嫩且无小刺,堪称“海中瘦肉”。
吃鲅鱼,讲究一个“鲜”字。
最经典的做法当属鲅鱼饺子:
取鱼身两侧的“蒜瓣肉”,剁入少许肥肉丁去腥,
加韭菜末、葱姜水调味,包成皮薄馅大的饺子,咬开瞬间汤汁四溢。
若爱重口,红烧鲅鱼段也是一绝,
热油煎至两面金黄,加酱油、糖、八角慢炖,鱼肉吸饱酱汁,配碗白米饭能连下三碗。
这鱼在秋季最肥美,尤其是东海开渔后,舟山、闽东渔场的鲈鱼大量上市,
肉质紧实得像蒜瓣,清蒸时连汤汁都带着奶白色。
晋代张翰就为它辞官回乡,留下“莼鲈之思”的典故,
现在福建福鼎的桐江鲈鱼、江苏吴江的松江鲈鱼都是地理标志产品,
肉嫩刺少,DHA含量高,补脑又护心。
做法超简单:鱼身划几刀,泡葱姜盐水去腥,
蒸8分钟淋热油,最后浇上用蒸鱼豉油、白糖调的汁,鲜得能吞舌头!
9月的餐桌,梭子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东海开渔后,首批梭子蟹在8月已抢“鲜”登陆市场,
但9月才是它最肥美的黄金期,
此时的蟹壳下藏着饱满的膏黄,肉质细嫩如凝脂,随便挑一只都满壳流金。
西周时,《周礼》记载的“蟹胥”便是梭子蟹做的酱,
东汉郑玄注“青州之蟹胥”为四时珍馐,宋代文献更详述其多种做法。
舟山渔场的“月岙蟹”堪称顶流,重网捕捞的蟹个头大、活力足,蒸熟后蟹盖一掀,红膏如玛瑙,蟹肉似白玉,连蟹腿都透着甜。
青岛、大连的梭子蟹也毫不逊色,肉质紧实鲜美,各有拥趸。
秋风起,舌尖上的海味正浓。
这些大自然的秋日馈赠,您最想先尝哪一口?
无论是清蒸的鲜、红烧的醇,还是白灼的本真,总有一道能熨帖您的胃与心。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私藏吃法,
让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