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何卫国著《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出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05:29 2

摘要:在这个“最低温度”纪录被频频刷新的冬天,我高兴地阅读了何卫国先生的新著《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这是他即将付梓的第二部学术专著,其内容之丰富,议论之精当,行文之流畅,使我忘却了窗外的严寒,而感到了春天的暖意。

序言

段启明

在这个“最低温度”纪录被频频刷新的冬天,我高兴地阅读了何卫国先生的新著《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这是他即将付梓的第二部学术专著,其内容之丰富,议论之精当,行文之流畅,使我忘却了窗外的严寒,而感到了春天的暖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

何卫国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

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实实在在的了解与研究。卫国先生的这部著作正是如此,通过对明清笔记、小说等的梳理与研究,全面阐释了古都北京的“文化记忆”。

卫国嘱我为此书作序,这使我想起2017年为他的第一部专著所作序言中表达的愿望:希望看到他的第二部专著不久问世。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而且新著中确有很多让我颇感兴趣,甚至非常敬佩的见解和叙述,遂有几句“读后感”写在下面。

本书充分体现了文献(笔记、小说)研究与实地考察的紧密结合。作者并不否认“北京在古代小说中的呈现确实不如杭州、南京等城市密集”,但他同时指出,如果把视野扩大至文人笔记,“则相关资料极其丰赡”,确认“文人笔记对北京的记述则远超其他城市,形成明清笔记中的特殊景观”。于是,他广泛涉猎明代笔记、清代笔记,乃至民国时期的笔记(见书中“明清笔记举要”部分)。这样,大量的笔记记载与小说的文学书写,构成了这本书极其扎实的文献基础,这一点,正是一切学术著作的第一要务。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则无疑为小说和文人笔记的研究开辟了新径。与此同时,卫国还对诸多景观、遗址、风俗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考察,辨析了很多前人的记载与判断,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比如,关于“纸上园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论述,据我所知,卫国对恭王府后花园的了解是很深的,他曾在那里做过很多工作,这恰恰成了他深入的“实地考察”。同时,他对什刹海地区的王府、园林也有广泛的了解。因此,在论述“大观园”时,他能够提出一种很中肯的意见:“其实,与其探讨恭王府后花园等私家园林与大观园的关系,不如探讨什刹海地区的园林景观与大观园的关系,这样或许更具说服力。”于是用了很长的一段文字阐释了他的观点。我以为是言之成理的,是有学术价值的。

书中对北京“文化记忆”的记叙与论证,充分体现了皇家气象与士风民俗的结合。皇家气象是北京特有的“文化记忆”,它体现在很多领域。本书通过对坛庙寺观、园林府邸等的论述,将这种“气象”生动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十分可贵的是,本书在展现皇家气象的同时,更融入了丰富的士风民俗文化内容。比如对盛行七百多年的“燕九节”做了细致的介绍;对东岳庙也以一节的篇幅加以论述,关于“掸尘会”,特别是“拴娃娃”“摸铜像”等活动也做了阐释;在讨论“纸上园林”——“隐园”时,引申叙述了北京“三月看柳”的习俗。在讨论文人遗迹的章节中,特别突出了文人特有的风度、气质,揭示其文化意蕴。如关于“古藤书屋”,强调其“名气不在屋宇建筑,而在书屋里居住的文人。不论屋宇破败与否,古藤书屋都充盈着一股‘文人气'”。总之,我认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路,皇家气象与士风民俗的融合,才真正显示古都北京全面、立体的“文化记忆”。那种一提到古老的北京,就只着眼于皇城的巍峨与皇室的豪奢,却无视士风与民俗的认知,显然是片面的。

本书的后几章,广泛论述了明清以来北京地区各种风俗礼仪,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科举教育到梨园节日等,揭示了多方面的文化意蕴。比如探讨服饰、饮食的章节中,特别指出种种规范所体现的等级制度的固化与变迁。关于服饰,作者首先强调的是服饰所体现的“等级”,在引用了钟敬文先生的一段精彩论述之后,指出“北京作为王朝的都城……其服饰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规制性,具体则体现为辨夷夏、明贵贱、别等威的等级服制”。以下所展开的论述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如果说这是一种横向的考察,那么书稿又对服饰的“时尚性”特征进行了纵向的梳理,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时尚。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首服、体服、鞋靴等服饰,甚至面料、色彩等方面,都曾刮起流行风”,详细论述了时尚的变迁。

书中所涉及的某些习俗的“尾声”,甚至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我自幼生长于北京,对书中所写到的某些习俗还有些记忆,所以感受很深。而“礼仪”意识,是很多习俗的要素。总之,本书后面几章借助小说、笔记的记述,有叙有论,使北京的“文化记忆”“活”起来,古老京城的晨钟暮鼓似乎就响彻在耳边。

本书“后记”中写道:“本书所展现的明清北京城市图景,所揭示的城市文化内涵,或许对当前的北京城市文化建设有借鉴意义。”是的,这正是探究北京“文化记忆”的真正意义。北京,既古老,又青春,说它“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且始终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前些年,我有时还夸口说:三环以外,我本来就不熟悉,现在自然更不熟悉;而三环以内,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地方,现在也不会陌生。但我错了,如今三环以内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有一天我坐车从西单路口经过,竟然没有认出这里就是当年的西单(牌楼)!一种“陌生感”油然而生。因此,近日拜读卫国的这部大作,我的感触很多。传统的北京“城市文化内涵”,我们无疑要继承和发扬,它与其他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无可取代的个性。

我珍爱北京的一切,但我并没有对它做过认真的研究,所以对它的理解是肤浅的。我非常感谢卫国先生写出了这部著作,让我读过之后,收获多多。是的,年纪大了,视力不佳,但还是学习陆放翁“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精神,读了全书,并写了以上一些读后感。而这些读后感,自知写得文字拉杂,不成体系,不过是借以表达我的喜悦的心情,以及对卫国新著问世的祝贺!

写于癸卯腊月

后记

本书写作缘起有二:一是多年前我参与了北京市哲社课题“明清小说与北京城市文化研究”,对明清小说与北京文化之关系颇有继续研究的兴趣;二是我的专业乃红学研究,红学界有句熟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此诗出自清代得硕亭的《京都竹枝词》(《草珠一串》),诗下注云“此书脍炙人口”,这引发了我的探究欲,既然《红楼梦》是如此“脍炙人口”,那么在清中期以后的文人笔记中应多有记述,于是大量翻检清代的文人笔记,结果却令人失望,在笔记中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记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有另外的收获,即在清代笔记中发现了很多关于北京城市的记述。于是,我开始撰写这部《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书稿,于2020年7月完成了约28万字的初稿,并于同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研究”。本书即为此课题的结项成果。

本书内容涉及明清时期北京的坛庙、寺观、园林、士乡、教育、礼俗、节令、衣食住行、娱乐、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基本框架为十章,分别是“都城威仪与坛庙祭祀”“芸芸众生与寺观庙宇”“休闲娱乐与山水园林”“宣南‘士乡'与士林文化”“八旗世家与教育科举”“京旗文化与人生礼俗”“四时节序与节日习俗”“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剧坛风云与梨园习尚”“京师气象与西风东渐”。本来还想写写此时的城市商业,因为“文化记忆”部分分量已经足够,加之篇幅与结项时间限制,所以未能触及此话题,颇有些遗憾。

本书旨在从文学书写的角度研究文人笔记、通俗小说与北京城市文化的关系,为古代文学与都城文化的交叉研究提供实证文本,并试图为明清笔记、小说研究及北京学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所展现的明清北京城市图景,所揭示的城市文化内涵,或许对当前的北京城市文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感谢刊发课题前期成果的学术期刊及责编老师,你们的每一份修改建议,都使本书增色不少;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诸多同事的鼎力支持,使课题得以顺利结项;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李丽丽、文稿编辑李蓉蓉两位女史的严谨与细致,有她们的帮助,本书才得以及时出版。

感谢段启明先生为拙作写序。先生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北京非常熟悉,先生在我的书稿上留下了很多铅笔写的修改建议,使我弥补了书中的诸多不足。

2020年上半年,90岁的母亲罹患重疾,我在家一边陪伴她,一边写作本书稿。母亲于当年她农历生日那天去世,至今已历五年,思念之情,日增月盛,谨以此书献给在遥远天国的母亲!

内容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回望燕京:明清笔记、小说与北京文化记忆

何卫国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

本书以明清文人笔记与通俗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坛庙、寺观、园林、士乡、京旗、节令、礼俗等方面入手,描绘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生活图景,呈现其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文化交汇,皇城文化、士人文化与平民文化熔于一炉的京师文化特征。本书融会文学、史学、文化学、城市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秉持历史与现实勾连、传统与发展并重的研究思路,既探究明清北京城的文学书写,又试图阐释北京文化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何卫国,湖南衡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及文化学。著有《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在《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数项。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都城威仪与坛庙祭祀/20

第一节“九坛八庙”及其祭祀仪式概略/20

第二节天坛祭天/33

第三节孔庙祭孔/48

第四节先农先蚕耕织礼/58

第二章芸芸众生与寺观庙宇/70

第一节北京寺观庙宇略论/70

第二节白云观里“会神仙”/84

第三节东岳庙中“掸尘会”/95

第四节娘娘庙朝顶进香/107

第五节雍和宫看“打鬼”/120

第三章休闲娱乐与山水园林/134

第一节《帝京景物略》与明代北京园林/134

第二节大观园与清代北京园林/147

第三节隐园与清代京西园林/159

第四章宣南“士乡”与士林文化/170

第一节名人居所与士林雅集/170

第二节会馆林立与地域文化交汇/184

第三节琉璃厂书肆与文化传播/198

第五章八旗世家与教育科举/214

第一节八旗世家与子弟教育/214

第二节旗人“秋闱”与科考流程/230

第三节才女文化与八旗闺秀/244

第六章京旗文化与人生礼俗/258

第一节生育习俗/259

第二节婚嫁仪式/267

第三节丧葬风俗/279

第七章四时节序与节日习俗/293

第一节春节/293

第二节元宵节/304

第三节清明节/315

第四节端午节/323

第五节中秋节/332

第八章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341

第一节服饰/341

第二节饮食/360

第三节居所/380

第四节出行/396

第九章剧坛风云与梨园习尚/414

第一节花雅之争/414

第二节文人“品花”/427

第三节家庭演剧/436

第十章京师气象与西风东渐/447

第一节西洋物品与贵族生活/447

第二节西洋建筑与城市景观/466

参考文献/481

后记/488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