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人还高的水稻你见过吗?就在温州,2.1米的巨型稻不仅让农民站在田里你看不到头,更号称能实现亩产800kg,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法机械收割的致命伤。这场农业奇迹,到底是为了方向还是美好的错觉?
比人还高的水稻你见过吗?就在温州,2.1米的巨型稻不仅让农民站在田里你看不到头,更号称能实现亩产800kg,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法机械收割的致命伤。这场农业奇迹,到底是为了方向还是美好的错觉?
一片绿色森林在温州瓯海区的试验田里面随风飘扬,2.1米高的道株 比成年人都还要高出一大截,人走进去瞬间会被淹没。这片巨型隧道不仅让人惊叹它的高度,更承载着中国农业关于丰收的梦想。
禾下乘凉梦是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高产的理想追求。现如今在温州的试验田里面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这片超级水稻是当地村集体企业5月底试种的,种植面积有300亩,预计到9月底开始收割。目前 这些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授粉期、稻穗饱满。
巨型水稻的诞生并非偶然,当地企业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去年引进超级水稻并试种了5亩,今年才扩大试种面积。
浙江的地理和气候这些条件都很适宜种植超级水稻,这些巨型水稻品种通常具有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光合效率高等一些特性,更好地适应这里的地理和气候。
巨型稻优势在哪里呢?产量高,预计每亩产600~800kg稻谷,比很多传统品种都要产量高。巨型稻的穗长粒多,每穗最高实粒数能达到500粒左右。
巨型稻带来的好处可不只是高产,因为它植株高,在水道下面都能养鱼、养虾、养鸭,这些和巨型稻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里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生态效益比普通水稻种植增加了10倍多。不仅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也能让农民多一份收入。
巨型稻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病虫害少,茎叶茂密,能给稻田里养殖的鱼虾提供天然防御,对生态养殖来说非常合适。
尽管巨型稻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挑战。有专业的人士称,身高从来不是水稻研究的核心,相比之下 能否适应机械化作业、是否具备抗倒伏能力,才是关系到水稻大面积推广的关键。
由于巨型稻植株高达两米,茎秆格外粗壮,普通机械设备难以作业,必须依赖人工插秧和收割,这就直接限制其大规模推广。
农作物杆越长越容易出现倒伏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杆隧道就被淘汰了。直到现在,让水稻更具抗倒伏能力的矮化育种仍然是主要方向。
巨型稻的真正价值,可能不仅在于粮食生产本身。也有很多专家表示,更看好在农旅融合领域的潜力。
在广州,首个巨型稻基地已落户钟落潭镇,当地计划发展农业立体生态种养产业的同时,结合自然景观开发研学课堂,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
在泸州的巨型稻种植基地,种植者通过拍短视频、做直播带货、开农家乐这些方式,让农业从卖原粮转向卖产品、卖体验和卖环境。
所以你看,温州的这片"巨人稻"远不止是长得高那么简单。它既圆了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又开创了"一田多收"的生态新模式。虽然机械收割还是个难题,但说不定未来会在农旅融合中找到新出路——毕竟能让人在稻海里散步打卡、还能养鱼养虾的稻田,谁不想亲眼见识一下呢?这场农业实验,正在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丰收"。
来源:农民工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