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很多人批判胡适,陈寅恪反问道:你们之前怎么没有发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1:18 2

摘要:雾气刚刚升腾的早晨,人们低头行走,步伐匆匆,生怕撞见一声不合时宜的名字。你看,有些问题,人前人后,回答都得打个结。胡适是谁?有人低声答,被人瞥一眼,马上讪讪住口。风向说变就变,往日令人追捧、叫座的胡适,这会子却成了人人避谈的“历史人物”,这是人心里的弯弯绕绕,

雾气刚刚升腾的早晨,人们低头行走,步伐匆匆,生怕撞见一声不合时宜的名字。你看,有些问题,人前人后,回答都得打个结。胡适是谁?有人低声答,被人瞥一眼,马上讪讪住口。风向说变就变,往日令人追捧、叫座的胡适,这会子却成了人人避谈的“历史人物”,这是人心里的弯弯绕绕,也是时代的起承转合。

如果说每个人天生都是自己的英雄,那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那会儿却是在父亲身边掉了头,成了叛旗。他俩之间那个微妙的、说不清是亲情还是观念裂缝的东西,在那年冬天终究裂开了。父子俩早先倒也不是没吵过嘴、抬过杠,谁家还没两句唠叨旧账,可这一次,轮不到谁忍让。

一切仿佛从胡思杜上学那几年就有了苗头。彼时北京大学的讲堂外面,风大得能把人的帽子吹飞。胡适课下喝的是咖啡,说的是白话文;胡思杜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难免也有点骄傲。但毕竟是人之常情——你走得近,反而更容易看到对方的锋利和软肋。家里饭桌上,他渐渐试着用马克思讲问题,父亲一时不耐烦,言语就冲了点,胡思杜反而愈发执着,见缝插针地反对。有时候,争论起来,连地上的老鼠都屏息忍听。他们谁都不愿后退一步。胡适以为儿子年少气盛,过后会想明白,没想到,这一次居然是彻底的决裂。

生活中所有鸡毛蒜皮的事,到后来都能成为误会的种子。你要问胡思杜那会儿心里怎么过的,他未必说得清。外头的世界闹哄哄,身边的同学朋友一夜之间都在讲革命、讲群众,老一辈的那一套讲究“疑古”“独立思考”,在新青年眼里,反倒成了落伍。人在剧烈转型的年代,总是不忍心只做个沉默的看客。

胡思杜最后写了封信,信里写得决绝:“父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要和你分道扬镳。”其实啊,话说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老胡适那天晚上把信揉在手里,坐在书桌前抽了一晚上烟,白墙上的影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大抵是父子难解的心结吧,多少年后,谁也没再提过。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却在小圈子里炸了锅。那些胡适时代的门生和崇拜者们,见风色不对,开始转身,和当年的老师、偶像划清界线。讲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说这些人怎么这样见风使舵。你要是亲历那时代,未必说得出口。人嘛,骨头是肉长的,不是铁做的,能在风浪里站住脚的,终究还是少。谁都怕在风口浪尖上被点名,家人孩子人身上下都系着一条线,断不得。

倒也不是说这些昔日师友就是无情无义。更多时候,是自保,是下意识随大流。表面上,大家开会时踊跃起来,检讨过去,“我有胡适思想残余”——像剜肉一样坦白。会后,回到家,把书架上一摞厚厚的文集悄悄裹上牛皮纸收进箱子,钥匙转两圈,塞进床底。夜深人静,灯下还会多看几眼,心里泛起莫名的苦涩,“难道当初全是错的吗?”

风潮愈演愈烈,政治的手慢慢伸得更远。门口贴着标语,“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清查胡适黑线”。每一条都像一根针,扎在人群敏感的神经里。胡适的文章,独立、质疑、怀疑权威,这些往日的风骨,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往常齐刷刷一片赞誉,如今还敢凑上前的,真成了稀有人种。

到了后来,胡适远走他乡,道是身在异邦,心还惦着家国。可写信也小心翼翼,字里行间三分留白,七分思念。再说回国内,许多昔日熟人后来提到他,只敢轻轻地叹一声,“也是没办法的事”。你想,换作你我处在那个阵仗里,谁有胆子满街高喊老朋友的好?人的情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声收场的。

历史书里说风云变换,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夹缝里辗转腾挪。那一代的学者,或许在自我批判时是真琢磨自己,也许有的是装出来。真假参半,很难分辨。你不能全说他们妥协,也不能说他们全无良知。到了后来,这场运动到底有多少真思考、多少被逼无奈,怕是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再道一句生活里的小细节:那时候,连胡适的老朋友陈寅恪,都在日记上小心翼翼夹带一句牢骚。你以为他们不痛苦吗?书桌上堆着的是三十年交情,门外却是不能再提的名字。一些书,悄悄借给学生,一晚一过,就要还回。本来好书传人,如今像地下接头,谁都怕惹麻烦。

有人讥笑,历史人物就是那么一纸风波。可真要细究,许多事哪能只归结于“立场”两字?父子间的分裂、师生的决绝、多年来共同走过知识道路的伙伴,最终在大势裹挟下各自分头走开。人生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

这一切回头再看,不由得让人生出点感喟。胡适的书、他的观点,有不对的,也有对的。可在多年以后,这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到底留下了什么?一些人的名字静静地褪色,一些观点溢出历史。当代人有了自由去翻阅那些旧书、再试着问自己:“如果当初是我,我会怎么办?”

也许我们始终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时代的齿轮碾过所有人的命运,有人发声,有人缄默。胡适的思想,挨过淬火,也被冷藏。等到风头过了、书又上了书架,或许还有后人,在灯下琢磨老先生的一句“多提问题,少谈主义”。可那时的人呢?他们在风中挺过一夜又一夜,也许只是等下一次天亮。

所以说,有些历史就像一只茶杯,杯口静静,杯底藏着往昔的喧哗。如今的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头顶空调吹着冷风,回头说起那个年代、说起胡适,未免有些轻松。可谁又能保证,若有风浪再起,我们一定做得比先人更坦荡?

胡适和他的思想、他的儿子、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烙在历史上的印记,到底是痛是惜?老问题,没答案。只留下杯底一点余温,提醒着后人:历史会咕哝、会摇晃,但真理和勇气,从没有彻底消失过。

来源:梦幻阳光g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