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冯顺弟教育胡适如何做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15:49 2

摘要:胡适的母亲冯顺弟,23岁守寡,独立抚养胡适。她心中对胡适的希望有两点:一,做个诚实讲良心的人,二,做个用心读书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人。她认为胡适能做到这两点,就不枉此生,所以,冯顺弟坚持让胡适早早开始读书明理成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23岁守寡,独立抚养胡适。她心中对胡适的希望有两点:一,做个诚实讲良心的人,二,做个用心读书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人。她认为胡适能做到这两点,就不枉此生,所以,冯顺弟坚持让胡适早早开始读书明理成才。

1904年春,冯顺弟送胡适随同父异母的哥哥胡振之到上海读书。冯顺弟想,男儿,无论走到哪里,除了读书,还必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成家,要成家,必须要找门当户对的大家女子。想到此,在胡适临行前,母亲冯顺弟经过精心打听,左右权衡为他挑选了一户人家的女子,并订了婚,未婚妻叫江冬秀。江冬秀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千金小姐。

胡适进了上海新学读书,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他不想与江冬秀走到一起,他认为江冬秀虽然是大家闺秀,但没有文化。1905年7月,胡适写信给母亲,拒绝这门婚事。但冯顺弟态度坚决,绝不答应胡适的想法。

胡适到美国留学,开始与美国一女子韦莲司恋爱。为了向胡适知道江冬秀才是胡家的儿媳妇儿,胡适的母亲直接将江冬秀接到家里住,写信直接告诉胡适,江冬秀我已接到家里了,我承认江冬秀是我的儿媳妇儿。

冯顺弟把江冬秀接到家里,亦想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江冬秀,看看她的人品,看看她料理家务的能力,看看她面对胡适不在家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果达不到要求,宁背骂名,为儿子解除婚约。冯顺弟一定要给胡适选一个品行好,能独立操持全盘料理家庭事务的好儿媳。冯顺弟想,儿子是读书人,是要干大事的人,如果家里没有全盘料理操持家务的人,男人想干成事也干不了。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江冬秀完全符合冯顺弟为胡适选的妻子标准。于是,冯顺弟必须把胡适弄回国完婚。

胡适被母亲的一封信叫回了国。当天晚上,冯顺弟将胡适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一番。胡母说,你在外多年,家里都是冬秀打理,她一心一意替你尽孝,你想想,这么多年她在咱家,她要承受外人多大的闲言碎语?她内心的担心恐惧,那压力多大呀?这十几年,你没有和她完婚,她已年龄不小心了,如果你不正式娶她,你这不是害了她吗?你要是不娶她,别人会在背后戳我们胡氏家族的脊梁骨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要讲良心的,她在咱家这些年,对我极尽孝道,这样的女子,你不娶,你枉为读书人。我告诉你,不管你在外面接受了什么新思想,我只有一个思想:做人守信用讲良心,不亏待人;不管你在外面受到什么爱情观的影响,我只有一个思想:结婚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过日子就需要一个能全盘料理家务操持家务的妻子,这样,家才能兴旺发达;这样,男人才能一心一意在外面做事业。再之,你也年龄不小了,我也希望尽快有孙子,我好享受天伦之乐。话就是这些,你一会儿好好想想,再回答我。

胡适听了母亲的话,醍醐灌顶,点头答应,立即完婚。冯顺弟立即着手为胡适操办婚礼。1917年12月30日,胡适在家乡与江冬秀结婚。

在民国时期,有几个文化人能将家里替他们包办的婚姻守持到最后?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胡适却是民国少有的终身仍与包办婚姻原配一起生活的人,有鉴于此,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其(胡适)个人生活亦无缺点。”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去世时,蒋介石亲送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蒋介石的挽联可以说是对胡适最精辟的总结。

连写《红玫瑰与向玫瑰》的张爱玲也认为胡适:“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胡适下葬的那一天,整个台北有30多万人自发前往为胡适送葬,江冬秀看着络绎不绝的送葬者,他拉着儿子胡祖望的手说:“祖望啊,做人,能像你父亲这样,值了!”

来源:退之3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