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8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受邀访问印度。期间,王毅外长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会谈中,苏杰生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表态意义重大,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跨越
据环球网报道,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时,针对印度官员推翻“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表态一事做出回应。这一事件让中印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焦点。
当地时间8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受邀访问印度。期间,王毅外长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会谈中,苏杰生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表态意义重大,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跨越的红线,同样,对于中印关系而言,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也是影响双边关系的关键因素。印度外长这一表态,被中方郑重写进会谈通报,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印度在改善中印关系上释放的积极且重大的信号。毕竟,在过往,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多是模糊表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此次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尚属首次,也让不少人对中印关系重回正轨抱有期待。
可谁能想到,王毅外长离开印度仅仅48小时后,局势就发生急剧反转。印度官员对外“澄清”,称苏杰生关于台湾的表态被“错误引用”,还强调印度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不仅如此,印度外交部发布的官方文字稿悄然删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关键表述,仅保留印度国安顾问多瓦尔关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措辞。
要知道,中方通稿中出现“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表述绝非偶然。以中国外交一贯严谨的作风,若未得到对方确凿承诺,绝不会单方面更改表述口径。并且,印度媒体自行发布的会谈视频也显示,苏杰生在会谈中确实做出了相关表述,该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并引发诸多讨论。印度此番行径,着实令人诧异。
印度这一突然转变,可能存在两种情形。一是莫迪政府采取“口头承诺—实际反悔”的两面策略。先在台湾问题上对中方积极表态,以此换取中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承诺,比如在经贸、边境贸易等方面的宽松政策。待中方释放善意后,印度迅速翻脸,企图“两头通吃”。若真是如此,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家信誉的严重透支,将极大破坏中印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二是莫迪政府内部存在分歧。部分官员或许因与台当局存在利益关联,又或许出于对华敌意,故意破坏中印关系改善的进程。在此情况下,莫迪政府有必要主动站出来澄清立场,以实际行动向中方证明改善关系的诚意。
针对印度官员这一不当言论,中国外交部迅速做出回应。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中方对印方所谓“澄清”感到意外,这与事实不符。显然,印度国内某些人试图借台湾问题损害中国主权,破坏中印关系改善的局面,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毛宁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希望印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推动中印关系稳定发展 。中方的回应坚定有力,清晰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绝无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从近期中印关系发展来看,今年以来,双边关系本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边境局势持续稳定向好。去年10月,中方领导人同莫迪总理在喀山成功会见,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作出战略指引。双方也在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加强各层级交往与务实合作,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例如,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交流逐渐增多,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也开始尝试进行沟通协作。并且,印度官方此前已确认莫迪总理即将赴华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多瓦尔还称“今天的会谈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却在台湾问题上出尔反尔,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印度在外交政策上常表现出摇摆不定的姿态。在经济上,印度既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成熟的产业链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比如在制药、电子等产业领域,印度对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存在一定依赖;可另一方面,又想减少这种依赖,实现所谓的“技术自主”,在接受中国产品供应时,还不愿接受相关用途监督等合理条件。
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想抱紧美国大腿获取军事、技术等方面支持,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又不想彻底得罪中国而失去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空间。这种矛盾心态和投机策略,使得印度在外交决策上反复无常,严重影响其国际信誉和形象。
此次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行径,无疑给中印关系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若莫迪政府真想改善中印关系,就应立即停止此类错误行为,重新回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中方,推动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前行。否则,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中印关系,印度自身的利益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印度后续举措,期待印度能做出正确抉择,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而非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和混乱。
来源:木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