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祖国北方的广袤版图上,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与亚玛雷克沙漠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其中,它就是临哈铁路。
在祖国北方的广袤版图上,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与亚玛雷克沙漠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其中,它就是临哈铁路。
这条1390公里的钢铁脉络,80%途经沙漠戈壁。每年春季,临哈铁路就迎来风沙季,这段时间也成为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的职工们最为忙碌的时刻。他们穿越沙海,清除积沙、科学治沙,从源头减少风沙对铁路的威胁,全力以赴保障这条钢铁大动脉安全、平稳、畅通 。
今天,咱们的任务是加固、维修芦苇方格,大家仔细检查好工具和备品。
——治沙工区工长阿拉腾乌拉
3月12日清晨,在临河运营维修段苏宏图治沙桥隧车间,10名职工在工长阿拉腾乌拉的带领下,乘着汽车赶往临哈线441公里800米的作业地点。这一路,50多公里的便道崎岖难行,汽车一路颠簸,需要耗费2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初春时节的戈壁滩,气温依旧在零下10摄氏度徘徊,冷风吹得人脸上生疼,飞沙走石的簌簌声不绝于耳,地面上的积雪还未消融。然而,2025年的防沙治沙工作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
临河运营维修段肩负着临哈铁路临策段长达768公里的防沙治沙重任。自2010年起,该段便成立了专门的治沙桥隧车间,全线分布着12个治沙点,像忠诚的卫士,为铁路线路保驾护航。
2024年10月,临哈铁路临额段成功引入防沙治沙新技术——芦苇方格。这些芦苇草帘纵横交错构成整齐网格,可以有效固定流沙、降低风速,抵御风沙侵袭,被职工们形象地称为“沙漠铠甲”。
当日,职工们的作业任务便是加固、维修441公里800米处的芦苇方格。随着作业命令下达,大家迅速投入到当天的工作之中。
绑扎芦苇方格时,选用的是22号铁丝,职工们会将铁丝进行对折处理。每面芦苇都要绑扎3道铁丝,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个位置。芦苇方格的底部必须紧密贴合地面,绝不能留有丝毫空隙。
绑扎芦苇方格时要用力绷紧,务必牢固,不容有半点松动。每个芦苇方格的尺寸误差须控制在3厘米以内,高度不得低于0.3米,并且要确保芦苇方格呈标准的正方形。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对耐心与认真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着芦苇方格防沙作用的发挥 。
用竹竿将芦苇方格夹紧,这样能有效延长使用周期。
“00后”青工赵洁第一次来到作业现场,她手持工具,认真地跟着师傅学习,将倾斜的芦苇方格重新捆绑加固。
这芦苇方格可了不起,做好了就能阻挡地面沙子的流动,有效固定流沙,还能防止风沙侵袭铁路道床。
——治沙线路工赵洁
沙子也有它独特的‘脾性’,咱们得按照风向分布网格,大家注意掌握。
——治沙桥隧车间主任张宏杰
在这片沙海铁路上,人与沙的“较量”时刻都在上演。治沙桥隧车间主任张宏杰与这768公里的漫漫黄沙已经“缠斗”了15年。
“芦苇方格”治沙法,正是他带领车间的技术骨干们经过无数次摸索试验,才成功应用到实际之中的。一个个小小的芦苇方格,却拥有着锁固流沙、抵御风沙侵袭线路的强大力量。但没人知道,这背后饱含着治沙工们熬过的无数个日夜。
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的职工们在铁路沿途的沙漠深处持续发力,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将临策线的沙害地段减少了446公里。
让流沙不再肆意流动
铁路人在这条沙漠铁路上
持续书写着
与流沙博弈的奇迹篇章
文图:张斌 张廷吉 王瑞雪
编辑:乔玉
实习编辑:徐睿昀
审核:何珊
铁路人的“神秘搭子”竟是TA?
来源:草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