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母万冬儿生于淮阴,父亲是知县万青选。“万公馆”在清江浦,拥有99间房屋,占据一条街。
总理的三位母亲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比母职更光荣和永恒的了…”这是周总理对母亲职责的赞美!
总理一生都非常敬重,自己的三位母亲——生母、养母、乳母。
生母万冬儿生于淮阴,父亲是知县万青选。“万公馆”在清江浦,拥有99间房屋,占据一条街。
冬儿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人称万十二姑。生性活泼开朗,容貌俊秀,深得万老爷疼爱!父亲常带着她,出入大场面。因此,冬儿很会应酬。
嫁入周家后,也是大宅院里的主事人。
总理祖籍绍兴,绍兴盛产两件宝:黄酒和师爷。他的祖父周起魁也是绍兴师爷。从他这代,搬到了淮安做县官。
周家
周起魁育有四子,总理的父亲排行老二。大伯膝下无子,三叔先天腿疾,四叔英年早逝。
他的养母,人称陈三姑。宝应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具有柳絮之才。能书善画,赋诗填词。
其书画作品,精妙绝伦、气韵生动。尤其擅长花鸟画,她笔下的飞鸟,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陈三姑
陈三姑嫁到周家时,是给病重的周贻淦冲喜。陈家知道痨病是不治之症,于是就想悔婚。而陈三姑认为,既然订了亲,就是周家人,不能失了名节。
只可惜,这招没灵,她新婚不久就守寡。在当时,男人没有子嗣,死后就不能排在,家族谱续的重要位置上。
因此,周起魁做主,将半岁的总理,过继给了四叔,承嗣寡母陈氏抚养。生母成了干妈,好在同陈氏,住一个大院。
万冬儿
陈三姑深居简出,对大鸾(总理乳名)视如己出,还请来奶娘喂养儿子。
大鸾6岁进私塾,在这之前,母亲已经教会他,许多生字和诗词。每晚还给他讲,淮安历史英雄故事。
倾者不倦,听者不厌。
少年周
大鸾八岁,开始看小说。《西游记》、《镜花缘》,《红楼梦》都读过。
多年后,他接受采访时,风趣地说:“《水浒传》里有一句俗语‘逼上梁山’,我们干革命也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可以说,总理12岁以前储备的知识,都是从小说中得来的。
1918年日本留学时期
在两位母亲的呵护下,即便生活不太如意,也是幸福的。只可惜,这份幸福随着两位母亲的双双离世,戛然而止!
从小养尊处优的万十二姑,因周家家道中落,每天辛劳愁闷,最终死于肺病。留下三个幼子,跟着婶母艰难度日。
周家自从总理的祖父病逝后,每况愈下。他给儿孙,只留下一个大宅院。
周生父生母
长子虽负责养家,可他也只是个普通的钱谷师爷,收入并不高;次子学师爷未成,只能做文书,收入甚微。
家里的重担,压垮了万冬儿。9岁的大鸾借钱,为生母买了一口楠木棺材。这已经算厚葬了,可外婆还要搞七层漆、五层麻,逼得外孙到处筹钱……
然而,祸不单行,养母陈氏也得了痨病。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让儿子当家,锻炼他自立能力。可怜母亲的良苦用心!
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天津
一年失去两位母亲,大鸾深受打击。还好有三婶母和乳母的关照。
乳母蒋江氏,为人淳朴善良。她可怜没娘的孩子,常带着大鸾回她家吃饭,并让儿子体验,春种秋收的过程。这让总理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
1910年春,12岁的大鸾准备出去闯闯,投奔东北的大伯。临行前,蒋妈妈给他换了身新衣服,并叮嘱了一番……
乳母
转眼过了三年,乳母思儿心切,便借钱来到天津南开。母子相见喜极而泣!五天的短暂相聚,也成了母子今生,最后的相处时光。
多年后,总理回忆起三位母亲,感慨道:“我有幸拥有三位母亲,她们给予了我,不同的养分。
生母万冬儿,教会我善良、宽容大度。我爽朗的一面,遗传了生母;
大排行八婶母
养母陈三姑,教会我动脑思考、勤奋好学。我身上好静的一面,是从养母身上,承继过来的。是她的启发和爱护,引导我走上好学之路;
乳母蒋江氏,教会我勤劳、质朴,大公无私。受她的影响,让我体会到了穷苦大众的疾苦。”
总理思念生母时,就用文字抒发情感。
青年时期
1920年,他因领导请愿斗争,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念娘文》,倾诉对生母的思念。
解放后,他每年都会让西花厅的厨师,做一道干烧鲥鱼,因为那是生母的拿手菜。在品尝中,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1918年,总理东渡扶桑求学。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晚归自习,偶思及家事,想亡母,不能成眠。”
青年时期
每当想念养母时,总理就翻阅陈氏的诗词文集。时隔多年,仍觉遗墨犹存,音容久杳。不觉潸然泪下!
在西花厅的办公室窗前,种满了白芍药花,因为那是养母的最爱,如今只能睹物思人了。
蒋妈妈去世时,正值抗战时期,解放后,他才知道。悲痛之余,默默地感念乳母的哺育之恩!
参加日内瓦会议 气场十足
这就是母亲,伟大的母亲,影响孩子一生的母亲!正如总理所说:“母职,是妇女在人类社会中,最光荣的天职!”
致敬三位母亲!致敬天下所有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母亲!
——完——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