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是错觉还是别的,威记发现由夏入秋后的银川卖西瓜的更多了,摆摊设点的、水果店的、货车的、早晚市的,哪都能看到摆卖的西瓜,一般是麒麟瓜和硒砂瓜。
不知道是错觉还是别的,威记发现由夏入秋后的银川卖西瓜的更多了,摆摊设点的、水果店的、货车的、早晚市的,哪都能看到摆卖的西瓜,一般是麒麟瓜和硒砂瓜。
有意思的是,麒麟瓜从来不见打的“金山”(地名)标签,而硒砂瓜则统一拉横幅标明产地“中卫香山正宗硒砂瓜”。至于价格,最低的0.3元一斤,高的0.5元,或者一只西瓜5元、8元叫卖,给人一个感受,那就是便宜,有种甩卖的节奏。不知道随着天气转冷越发明显,这西瓜价格还有得降吗?
“满城尽是卖瓜人”!这大概也就是银川西瓜的行情了吧?
曾几何时,威记记得硒砂瓜是不愁卖的,可能用奇货可居来形容也不为过。那时候有幸吃到一个正宗的硒砂瓜,那个清甜多汁的味道和口感至今难忘,可能那是吃过的世界上最好吃的一个西瓜了。
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中卫的硒砂瓜属于晚熟(按照天气来说,正好过了最热的时候),却不用担心卖不掉的的情况出现。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外地“宁夏石头瓜”、“宁夏硒砂瓜”如同金字招牌一般,很多人只认“宁夏”二字,哪怕价格稍微贵也要吃。
可这个暑假威记回老家却发现,明明中卫的硒砂瓜都没上市,可水果摊上却全是“宁夏石头瓜”、“宁夏硒砂瓜”,价格也回落到可以让人有“吃硒砂瓜自由”的心理价位上;而回到银川,却发现,银川的大街小巷里,西瓜摊比往年多了非常多,生意却显得有些惨淡。
这其中包含宁夏硒砂瓜的一个兴衰史吧?
看着如今银川街头成堆的西瓜,倒像是某种无声地宣告——曾经风光无限的硒砂瓜,终究没能逃过市场规律的冲刷。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盲目扩张种植导致的品质滑坡,更是“宁夏西瓜”这块招牌被透支的信用。
路过上海路口,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西瓜,或许正是宁夏农业转型期的缩影。当“物以稀为贵”变成“量大从优”,当金字招牌沦为营销话术,留给瓜农的只剩两条路,要么踏踏实实拼鲜度,要么等着被更会讲故事的后来者取代。
响遍街口的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正宗硒砂瓜,三毛,三毛,不甜不要钱”——像极了某个时代的退场铃声。
品牌保护刻不容缓!信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重塑起来的!
品牌保护绝非一纸公告或几场宣传活动就能实现。比如,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体系——在每颗硒砂瓜贴上包含种植地块、施肥记录、采收时间的电子身份证,让消费者扫码即可见证戈壁滩上120天自然生长的全过程;比如,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划定核心产区范围,对冒用"硒砂瓜"名义的外地瓜发起集体商标维权。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重建产业自律。从种植到售卖,诚实诚信这四个字虽然老套,可却相当实用,需要的是坚持和实在。
品牌涅槃需要文化赋能。贺兰山东麓的瓜农们世代传承的"压砂地"耕作技艺,实则是人类适应干旱气候的智慧结晶。当消费者真正理解这片富含矿物质的砂石地,才是假冒者永远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
首先是态度的转变吧?不然,这秋后的西瓜依然会让人发愁!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来源:桂临塞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