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养蜂20年无人问津,邻居小伙帮拍视频,现在订单排到明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02:18 1

摘要:天还没亮,霜打的杂草被踩出一条窄窄的小路。李大姐弓着背,手里攥着根冒着热气的甘蔗,慢慢踱步到山坡上的蜂棚。她把甘蔗卡在右胳肢窝下,用左手拉开那块掉了颜色的蓝色防水布。布下面是一排排简陋的木箱,有几个还是用废弃的旧电视机壳改的。

天还没亮,霜打的杂草被踩出一条窄窄的小路。李大姐弓着背,手里攥着根冒着热气的甘蔗,慢慢踱步到山坡上的蜂棚。她把甘蔗卡在右胳肢窝下,用左手拉开那块掉了颜色的蓝色防水布。布下面是一排排简陋的木箱,有几个还是用废弃的旧电视机壳改的。

“起床喽,懒虫们。”李大姐对着蜂箱喃喃自语,“今天有客人来,都给我打起精神。”

这话她已经说了二十年,尽管大多数时候根本没什么客人。

她把甘蔗皮剥开,咬了一口,满嘴甜津津的,这是冬天里难得的享受。县城的超市里倒是有各种糖果巧克力,但李大姐从不买那些。“吃糖,还得是甘蔗,”她常说,“蜜蜂也喜欢纯正的甜头。”

远处传来踩断枯枝的声音。李大姐眯着眼往山下望,只见一个黑影背着个大包,踉踉跄跄地朝山上爬来。那人裤脚上沾满了露水和泥点子,在薄雾里模模糊糊。

“大妈,我来啦!”

是小赵,隔壁村的后生,城里某个大学毕业的,据说学的是什么影视专业。李大姐搞不懂那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去年夏天他回乡下,总背着个大黑匣子到处晃悠,说是”拍东西”。

“哟,真来了。”李大姐有点意外,“我还以为你说说而已。”

小赵放下背包,呼哧带喘:“说话算话!咱能不能趁着晨光,先拍点蜜蜂出巢的画面?最近网上特别吃这一套。”

李大姐摆摆手:“冬天蜜蜂不大爱出来,今儿这天气,得等太阳晒暖和了。”

“那正好,我先架好设备。”小赵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掏出三脚架和摄像机,还有个她没见过的细长杆子,上面绑着个小机器。

李大姐盯着那些物件看了半天,忍不住道:“弄这么多家伙什,就为拍几个小蜜蜂?”

小赵笑着说:“大妈,现在可不一样了。我朋友靠拍自家养的兔子,一个月就挣了几千块!”

李大姐”哼”了一声,嘴角微微上扬,手上继续整理着工具。她的工具箱是儿子十年前用过的铅笔盒,上面印着已经褪色的奥特曼图案。盒子里放着剪刀、小刷子和一把生了锈的小刀,刀把上缠着红绳,那是老李五十岁生日时她给扎的,说是喜庆。老李去年就走了,这红绳却还在。

太阳慢慢爬上山头,李大姐把几个蜂箱小心翼翼地打开。她不穿那种从头裹到脚的防护服,只在脸上套了块纱网。“穿那玩意儿笨手笨脚的,蜜蜂都看不起你。”她经常这样告诉来取蜜的熟客。

蜜蜂嗡嗡地飞出来,在她手边盘旋。阳光照在蜂箱上,木头散发出温热的气息,混合着野花和松脂的味道。

小赵调试着他的设备,惊讶地说:“大妈,您都不怕被蛰啊?”

“跟它们处久了,就是一家人。”李大姐顺手拿起一只落在手背上的蜜蜂,放在镜头前,“瞧,这个小东西今年才出生,工蜂,翅膀还很新。”

小赵赶紧凑近拍:“大妈,您怎么分辨它们的年龄的?”

“翅膀,”李大姐解释道,“新的蜜蜂翅膀透亮,老了就会变得毛糙,边缘还会破。”她突然笑了笑,“跟人一样,年纪大了,浑身上下都不利索。”

她说这话时,自己粗糙的双手正轻柔地拨开蜂箱一角。那双手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泥土,却能毫不费力地在蜜蜂群中穿梭而不被蛰伤。

“大妈,您能不能跟镜头说说,您是怎么开始养蜂的?”小赵问道。

李大姐下意识地摸了摸颈后的那块老茧,那是常年背蜂箱磨出来的。“哎呀,哪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二十年前家里揭不开锅,听说卖蜂蜜挺赚钱,就去县城借了五百块,买了三箱蜜蜂回来。”

“一开始就赚钱了吗?”

“哪能啊!头三年赔得裤衩都差点当了。”李大姐咧嘴笑了,露出几颗黄牙,“第一年,蜂王死了;第二年,赶上连阴雨,蜜蜂饿死大半;第三年好不容易有点蜜了,又被邻村的老王用低价抢了生意。”

她边说边熟练地检查每个蜂箱,还用指尖沾了点蜂蜜,放在嘴里尝了尝。“今年的槐花蜜还行,就是回甘慢了点。”

“那您为什么还坚持养?”小赵依然举着他的相机,额角微微冒汗。

李大姐沉默了一会儿,目光飘向远处山谷中的几间土房——那是她家。屋顶上铺着几块深色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反射着微光。那是两年前儿子寄钱买的,说是省电。

“没别的活路。”她最终说,“种地不挣钱,打工没人要,总不能饿死。”说完,她从口袋里摸出一颗奶糖,剥开锡纸,塞进嘴里,锡纸被她叠成小方块,又塞回口袋。“再说,”她含糊地补充,“蜜蜂听话,不跟你顶嘴。”

小赵点点头,镜头对准了李大姐粗糙的双手。

中午时分,李大姐从家里提来两个饭盒。“将就吃点吧,没啥好东西。”她打开饭盒,里面是咸菜炒饭和几个煎鸡蛋。盒子是红色的塑料饭盒,边角已经有些融化,像是用开水烫过多次,上面还贴着已经模糊不清的老式贴纸,依稀能看见”好好学习”几个字。

“这蛋真香!”小赵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是自家下的吧?”

“嗯,那边坡上有十几只鸡,都是散养的。”李大姐顺手掸了掸裤腿上的灰,“以前养了只大公鸡,特别凶,见人就啄,后来被黄皮子叼走了。”

小赵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您的蜂蜜都卖给谁啊?”

李大姐嚼着嘴里的咸菜,慢悠悠地说:“村口李二家的小卖部拿一点,县城的几个老主顾一年来取两三次,其他的就放着。”

“多少钱一斤?”

“纯蜜,八十。有时候赶集,便宜点,七十。”李大姐说完,忽然叹了口气,“可惜现在人都不信这是真蜜,都觉得是勾兑的。超市里那些二三十块钱一瓶的,倒没人怀疑。”

小赵皱了皱眉:“您的蜂蜜又没添加任何东西,怎么会有人不信呢?”

李大姐拿起水壶喝了一口,水壶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那种红色暖水瓶,瓶塞是用报纸卷的。“现在的人啊,”她说,“就认瓶子不认蜜。你要是装在塑料饮料瓶里,再贵都没人买;装在漂亮罐子里,印个洋文,价格翻一倍都有人抢。”

她起身拍拍屁股上的草屑:“走,带你看看后山的那片花。现在没开,等春天,蜜蜂最爱去那儿。”

两人沿着羊肠小道走了约摸二十分钟,到了一片开阔地。现在是冬天,看不出什么特别,只有一些枯草和光秃秃的灌木。李大姐指着那片地说:“春天这儿全是野花,紫的黄的白的,煞是好看。这里的蜜最香。”

小赵环顾四周,扛起相机拍摄起来。李大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忽然开口:“你这是要拍给谁看啊?”

“放网上啊,现在短视频可火了!”小赵一边摆弄着三脚架一边说,“我打算给您做一个账号,专门分享养蜂的故事和蜂蜜的好处。”

李大姐半信半疑地点点头:“那能挣钱吗?”

“当然!如果视频做得好,不仅能挣点广告费,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人知道您的蜂蜜,到时候销路就广了。”

“胡说八道,”李大姐摆摆手,“谁会看一个老太婆养蜜蜂?”

小赵信心满满:“大妈,您不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爱看这种’田园生活’了。您这二十年的养蜂经验,不比那些网红教程真实得多?”

回到蜂场,太阳已经偏西。李大姐从一个蜂箱中取出几框蜜脾,小赵赶紧跟上去拍摄。

“这就是上个月的新蜜,”李大姐指着金黄色的蜂巢,“你看这个颜色,透亮不?”她小心翼翼地用刀切下一小块递给小赵,“尝尝。”

小赵接过来,蜂蜜顺着他的手指滴落。他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也太香了!比我在超市买的甜多了,还有股花香味!”

李大姐得意地笑了:“那当然,我这可是野生的!不像那些喂糖浆的蜜蜂,产的蜜又甜又腻,没有层次感。”

小赵继续记录着李大姐取蜜的全过程——切开蜜脾,放入离心机,摇晃,过滤,装瓶。李大姐用的离心机是十年前买的手摇式,摇把上包着一层破布,说是防滑。过滤用的是她亲手缝的白纱布,已经被蜂蜜染成了浅黄色。

装蜂蜜的瓶子倒是五花八门,有饮料瓶、老式玻璃罐,还有几个不知从哪收来的洋酒瓶。李大姐还在每个瓶子上贴了手写的标签,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纯土蜂蜜”,再加上年份和花种。

“李大姐,您的蜂蜜一年能产多少斤?”小赵在一旁问道。

李大姐掰着指头算了算:“要看年景。去年好,有六七百斤吧;今年雨水多,可能不到五百斤。”

“卖得完吗?”

李大姐笑了笑:“卖?能卖一半就不错了。剩下的放着呗,反正不坏。”

小赵瞪大了眼睛:“这么好的蜂蜜卖不完?”

“谁认识我这山沟沟里的老太婆?”李大姐叹了口气,“以前靠我儿子带出去一些,他去年去了广东打工,就更难了。”

太阳落山前,小赵收拾好了设备。临走时,他坚持要买两瓶蜂蜜。李大姐推辞不过,最后收了一百块钱,还硬塞给他三瓶。

“回头给你们全家尝尝,”她说,“城里买不到这个味道。”

小赵答应了,临走前说:“李大姐,我这几天就把视频剪出来,保准让您大火一把!”

李大姐只当是年轻人嘴上说说,笑着摆摆手:“得了吧,别瞎折腾。”

两个星期后,李大姐正在灶房生火做饭,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她。她抹抹手走出去,看见小赵骑着电动车,后座上还坐着个年轻姑娘。

“李大姐!”小赵兴奋地跳下车,“大新闻!您的视频火了!”

李大姐一头雾水:“啥视频?”

“就是我给您拍的养蜂视频啊,上星期发到网上,现在都有十几万播放量了!”小赵掏出手机给她看,“你看,下面全是留言,都在问怎么买您的蜂蜜呢!”

李大姐半信半疑地接过手机,屏幕上是她站在蜂箱旁的画面,穿着那件褪了色的蓝格子衬衫,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发亮。她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养蜜蜂啊,最重要的是用心……”

“这…这真是我?”李大姐有些不敢相信。

“当然是您!”小赵自豪地说,“我给您取了个网名叫’山花蜜语李大姐’,怎么样?”

那个年轻姑娘这时插嘴道:“阿姨,我是小县城电商服务中心的小林。看了您的视频后,我们想和您谈一下合作,帮您把蜂蜜卖到全国各地!”

李大姐愣了半天,才把两人让进屋里。她家的堂屋很简陋,水泥地面,一张老式方桌,几把木凳子。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有她和老李的结婚照,还有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桌子上放着个老式收音机,那是她每天听戏的家伙。

小林详细解释了合作方案:帮李大姐设计包装、做品牌、开网店,甚至可以帮她申请有机认证。李大姐连连摆手:“我哪懂这些啊,再说,我就这么点蜂蜜,够卖吗?”

“阿姨,现在不是量的问题,是质量和故事!”小林激动地说,“您二十年的养蜂经验,这份匠心和坚持,正是我们想要传达的价值!”

李大姐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尝试看看。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赵每周都来拍摄李大姐的养蜂日常。春天到了,后山的野花开了,蜜蜂忙碌的身影成了小赵镜头中的主角。他拍下了李大姐如何在清晨检查蜂箱,如何用手指试蜜的成熟度,甚至拍下了她独自一人扛着沉重的蜂箱迁徙到新花源的画面。

李大姐的视频越来越受欢迎,评论区里满是点赞和问询。小林帮她开通了网店,设计了精美的包装盒,上面印着”二十年匠心·山野纯蜜”,配上李大姐在蜂场劳作的剪影。

最让李大姐意外的是,她的蜂蜜价格从原来的八十元一斤,涨到了一百六十元,却依然供不应求。预售活动开始后,第一批三百瓶蜂蜜在两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都是冲着您的故事和诚意来的,”小林解释道,“现在消费者不只是买产品,更是买情怀和信任。”

夏末的一天,李大姐正在屋子后面的小菜园里摘辣椒,忽然听见院子里有说话声。她走过去一看,竟然是隔壁村的村支书和几个穿西装的人。

“李大姐啊,”村支书笑呵呵地说,“这是县里农业局的领导,专门来考察你养蜂的情况!听说你现在可出名了,是我们县的’网红’!”

李大姐有些不好意思,擦擦手上的泥土,把客人让进屋。那些领导对她的养蜂经验很感兴趣,还说要把她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县,帮助更多农民通过电商脱贫致富。

临走时,一位领导拿出一份文件:“李大姐,我们想邀请你做全县农产品电商推广大使,还计划支持你扩大养蜂规模。县里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支持,你看怎么样?”

李大姐犹豫了一下,忽然想起昨天收到的儿子电话,说是想回乡创业,不想在外面打工了。

“行啊,”她笑着答应下来,“不过得让我儿子回来帮忙,我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秋天的一个傍晚,李大姐坐在山坡上的石头上,看着远处新建的蜂场。那里已经整齐地排列着五十多个标准化蜂箱,每个箱子上都漆着统一的标志。县里还帮她修了条砂石路,直通山脚下,方便运输蜂蜜。

儿子赵小伟回来了,正和两个新雇的村里年轻人一起检查蜂箱。他大学学的就是农业,这些年在外打工攒了点经验,回来得心应手。

李大姐的手机响了,是视频号的粉丝要求连线。现在她已经学会了简单的直播,每周固定时间和网友互动,分享蜂蜜知识和乡村生活趣事。老人家说话直率真诚,虽然偶尔普通话不标准,却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连线的是个北京的中年女士,说是用了李大姐的蜂蜜后,多年的过敏症状减轻了,特地打来感谢。李大姐笑得合不拢嘴:“蜂蜜嘛,就是得纯正,这才是大自然的馈赠。”

挂了电话,李大姐看着山下村子里星星点点的灯光,想起了老李。“老头子,”她轻声说,“你看见了吗?咱们的蜜蜂现在出名了。”

不远处,小赵架着相机,悄悄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他已经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和李大姐合作开了家文化传播公司,专门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李大姐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尘,朝山下走去。明天,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有一批来自上海的团队要来参观学习,还要筹备下个月的”蜜蜂生态保护”公益活动。

路过老蜂场时,她停下脚步,抚摸着那个她用了二十年的第一个蜂箱。箱子已经很破旧了,但她舍不得丢。儿子说要把它做成展示品,放在他们新开的蜂蜜体验馆里。

“谁能想到呢,”李大姐自言自语,“养了二十年的蜜蜂,突然就让全国人都知道了。”

她转身,朝家的方向走去。天边的晚霞映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也藏着新生的希望。

“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她笑着摇摇头,“真是世事难料啊。”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