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鲁迅吸烟”的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公共场合呈现此类画面是否妥当的争议,实则指向历史人物形象传播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尊重史实与契合时代价值间找到平衡,而非陷入“拿来主义”的惰性或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近期,“鲁迅吸烟”的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公共场合呈现此类画面是否妥当的争议,实则指向历史人物形象传播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尊重史实与契合时代价值间找到平衡,而非陷入“拿来主义”的惰性或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有人以“尊重历史”为由为相关画面辩护,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呈现在公共视野中的历史,从来不是未经筛选的原始碎片。正如争议中所提及,曾有观点称鲁迅主张“废掉汉字”,可这一说法从未成为大众认知中的主流,本质上就是历史传播中“选择性呈现”的结果。既然对可能引发误解的观点会有所取舍,为何面对与当下社会价值相悖的细节时,反而固守“史实不可动”的单一逻辑?
当下中国,“控制吸烟”已成为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公共场合禁烟规定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都在传递“吸烟有害健康”的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刻意呈现鲁迅吸烟的画面,并非真正的“尊重历史”,而是陷入了“抱残守缺”的误区。这让人联想到“三尺金莲”:古代曾以之为美,但随着时代进步,其对女性的束缚与伤害被普遍认知,如今无人会刻意宣传“金莲之美”——这正是历史认知随时代价值迭代的必然结果,历史人物形象的传播,理应遵循同样的逻辑。
事实上,“调整历史人物呈现细节”与“尊重史实”并不矛盾。鲁迅吸烟是事实,但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更多时候是以“夹着粉笔授课”“握着钢笔写作”的形象存在,这些场景同样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既然存在更契合时代价值的呈现方式,为何不能“掐灭烟头、除去烟雾”,让观众看到一个更贴近其精神内核、更符合当下健康理念的鲁迅?这种调整并非“篡改历史”,而是通过合理筛选,引导大众聚焦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贡献,而非无关其核心价值的生活细节。
遗憾的是,相关画面的呈现者,恰恰奉行的是鲁迅所深恶痛绝的“拿来主义”——不加思考地照搬历史场景,懒得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合理优化,最终引发争议。这一事件的深层警示在于:历史人物形象的传播,既不能为了迎合时代而凭空虚构,也不能以“尊重史实”为借口回避价值引导。真正负责任的传播,应该是在还原历史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合理裁剪”,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既能扎根于史实,又能与当下社会产生积极共鸣。
鲁迅一生批判“拿来主义”的惰性,倡导“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动思考。如今,在他的形象传播上栽在“拿来主义”上,无疑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反讽。历史从不是静止的标本,唯有让历史人物形象与时代价值同频共振,才能让他们的精神真正穿越时空,成为滋养当下的力量。(关前)
来源:文化玥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