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顶哥,专业庭院设计师,点击右上方“关注”我,了解更多【庭院设计营造知识干货】,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中国人的院子,便是其中最宁静、最深邃的乐章。
它不只是一砖一瓦围合的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的容器,一种精神的图腾,一种刻在我们骨子里的风雅。
这种风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而是融于日常的烟火与诗意。
它承载着我们对天地、对自然、对家族、对内心的最深切认知。
01
院之起源:围合天地,道法自然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我们从未想过要征服自然,而是渴望融入其中,与之共生。
院子,便是这种哲学最伟大的实践。
一道围墙,并非隔绝,而是界定了一个独属于自我的宇宙。
墙外是红尘滚滚,是功名利禄;
墙内是山水萦绕,是心之所安。
在这一围一合之间,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微缩的自然天地。
于是,我们“叠山理水”,将万里山河的壮阔,凝练于一方假山、一池清泉之中;
我们“借景纳境”,将远处的山岚、塔影,甚至风月星辰,都变为院中流动的画卷。
这不是简单的造园技巧,而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是“壶中天地”的东方智慧。
02
院之风物:一草一木,皆具灵性
院中的风雅,体现在一草一木的精心安排里。
1、莳花弄草,四时有序
春日的海棠、夏日的荷风、秋日的桂花、冬日的腊梅。
院子,是一个家庭的四季表。
主人依据节气,播种、修剪、收获,在劳作中感受时光的流转。
这不仅是园艺,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我们透过植物的枯荣,感知生命的轮回,学会从容与珍惜。
2、器物陈设,可见匠心
一个斑驳的石榴花老陶缸,养几尾闲鱼;
一段挖空的老榆木,成了滋养睡莲的盆;
甚至一个废弃的石磨、一个祖父用过的旧马槽,都能在院子里获得新生,成为点睛之笔。
这些老物件,带着岁月的包浆和家族的记忆,让风雅接了地气,有了温度,这便是 “侘寂”之美,在残缺与古朴中见永恒。
03
院之生活:烟火之中,亦有诗意
中国人的风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一碗茶、一顿饭、一阵风里。
1、晴耕雨读,知行合一
院子里总要设一张木桌,几张竹椅。
天晴时,在此沐浴阳光,品茗阅读;
下雨时,在此静坐,听雨打芭蕉,看檐水成帘。
这里是书房的外延,是思考的道场。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院子的静,滋养了内心的定。
2、庭院家宴,情感归处
没有什么比在自家庭院里招待挚友亲朋更惬意的事了。
夏夜的烧烤,中秋的赏月,冬日的暖炉小宴。
食物的香气与欢声笑语在院子里弥漫、升腾,凝聚成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院子,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团聚、欢笑与成长,是情感的容器,是家的核心。
04
院之情怀: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在高速旋转的现代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院子。
它是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集体记忆的呼唤,是对“归田园居”的精神渴望。
它不必很大,或许只是阳台上的几盆花草,露台上的一处小景。
但我们为之倾注心血,因为我们在打造的,不只是一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和疗愈地。
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身份与焦虑,触摸土地的真实,感受四季的分明,安放躁动的灵魂
这份源于血脉的对庭院生活的向往,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审美与风雅。
写在最后:
中国人的院子,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体。
它超越了居住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观,一种审美趣味。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雅,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中有山水,脚下有泥土,眼中有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院子的眷恋,早已如同基因密码,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风雅。
你心中的理想院子是什么模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晒出你家的院子!
#院子 #庭院 #花园 #小院#家#设计#别墅#生活#美好#私家别墅#风雅#慢生活#
顶哥,大学园林专业毕业,从事园林景观工作15年,专业庭院设计师,致力于打造庭院设计个人品牌,每天分享优秀庭院设计案例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喜欢文章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多多转发,谢谢你们!如需花园设计和咨询,请私信我
来源:益谈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