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折磨人的,不是劳苦,不是白发,而是心中千回百转的执念。
古人云:“形劳而不倦,心安而不忧,则寿。”
可惜世人往往只知求长寿之术,不懂养性之道。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折磨人的,不是劳苦,不是白发,而是心中千回百转的执念。
人若心中有结,纵有千金药石,也难安稳;人若心中无累,一箪食,一瓢饮,亦能笑看风烟。
真正的长寿,从来不是与岁月对抗,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
《史记》载伍子胥过昭关,因一念不平,终至一夜白头。怨气一旦滞于胸中,便能蚀骨伤身。
庄子亦说:“哀莫大于心死。”怨恨缠身,心便早已朽坏。
中年人最沉重的枷锁,不在身,而在心。与其困于旧怨,不如放下。
释怀,并非原谅他人,而是宽恕自己。
岁月本已催人老,何必再添心中铁锁。
《佛说无量寿经》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皆不可握,人却常执着于其中。
多少人未雨绸缪,忧虑未至之祸;更多人沉湎往昔,悔恨已逝之机。
到头来,皆是一场空。
若能如禅者般,吃时专心吃,行时专心行,卧时专心卧。
那么分分秒秒,皆是长生。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世人常念后一句,忘却前一句。
中年之人,已历风雨,若还被众声裹挟,只会在纷争里丧失自我。
人海喧嚣,本就不属于每个人。
真正的从容,是学会独善其身。
他人之议,不过风过耳畔;世俗之评,不过尘落衣襟。
《淮南子》言:“欲不可纵,纵则心溢。”
纵欲之人,纵有万贯,心亦不足;知足之人,一盏清茶,便觉天下圆满。
中年后,欲望若不断生长,便如野火燎原,耗尽精气神。
若能学会止足,反而能护住生命的根。
人到知足时,心才静,静则长久。
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以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为伴,便能遣尽寂寥。
这便是独处的境界。
真正的修行,不在群体热闹,而在一人静心。
独处时,能与己对话,能照见心底的尘埃,也能安顿漂泊的灵魂。
世间清欢,多在独处。
《老子》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生许多病根,皆起于争辩。争一时输赢,乱了心气;较一分高下,折了寿命。
天地各有轨道,人生自有归途。
与人争锋,不如与己和解;与己较劲,不如与心言和。
能让一步,便多一份从容;能忍一时,便少一分伤害。
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便能望见悠然南山。
李太白举杯邀月,便能与影成三人。
可见人心若有乐趣,天地万物皆能与之为伴。
真正的长寿,不在岁数,而在心境。
心有光亮,眼有热爱,人便不老。
《大学》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人若昏昧,纵然衣锦食玉,亦难逃困顿;人若通透,纵是粗茶淡饭,亦能步履轻盈。
中年后的智慧,不在博闻,而在洞察;不在热闹,而在通透。
能看穿事物本质,便不再受虚妄裹挟。
能洞察人心起伏,便能保持安定之境。
心若通透,命自悠长。
《黄帝内经》早已言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能食,说明五脏和谐;能眠,说明心无大碍。
世间多少人,财富满堂,却难眠一夜安稳。
反倒是能安然入睡、从容起居的人,真正握住了健康。
食能下咽,卧能安睡,这本就是天恩。
能常怀感激之心,便已是无上修行。
古人求长寿,有服丹药者,有炼气功者,有苦行坐禅者。
可最后都明白,长寿不在外求,而在内心。
不与旧事较劲,不向未来乞怜,不困于世俗,不苛责自己。
如此,便是最好的养生。
余生路上,若要一言以蔽之:
——真正的长寿,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来源:陈大炮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