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迷信标签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用头衔去快速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可当有人用上百个身份行走于高校、政府、媒体与企业之间,甚至十多年间不断变换角色却从未被拆穿,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是骗子的演技太高明,还是这个社会,早已习惯了只看标签,不问真伪?
宾语|文
在这个迷信标签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用头衔去快速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可当有人用上百个身份行走于高校、政府、媒体与企业之间,甚至十多年间不断变换角色却从未被拆穿,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是骗子的演技太高明,还是这个社会,早已习惯了只看标签,不问真伪?
最近,一位自称“清华教授”、“中央党校教授”、“央视主持人”、“危机管理专家”等多重身份的栾某,被层层剥开面具,其使用的各种头衔竟多达一百个。从高校讲堂到政府培训,从财经论坛到公益机构,他像一个熟练的演员,不断更换戏服,游走于各种场合,而台下观众却大多信以为真。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竟以“中央党校教授”的身份,站在清华的讲台上为县委书记带队的党政领导干部授课,以央视国际策划、主持人身份给市委书记坐镇的“领导干部大讲堂”授课,以“清华大学教授”身份给全自治区公安机关民警授课……讲授的都是《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这场荒诞的“角色错位”,照出的正是我们对权威盲目信任的集体心态。
这件事最令人震惊的,不是一个人能编造那么多头衔,而是这些头衔何以在这么多年里畅行无阻。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权威的社会,很多时候,“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名号,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信任背书。正是因为这些机构在公众心中具有极高的公信力,才让栾某之流有了可乘之机。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天然信赖,把一个个光鲜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接收这些信息的机构、媒体甚至公众,往往缺乏核实的意识和动力。
细细想来,这场持续多年的“角色扮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诚信破产,更折射出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主办单位在邀请专家时,只注重名头响不响亮,却不花一点时间去核实真伪?为什么某些官方媒体和培训机构,也甘愿成为这场骗局的“传声筒”,不经求证就为其背书?甚至当栾某以“中央党校教授”的身份站在清华的讲台上,给县委书记们授课时,居然也无人质疑?这背后,或许是一种习惯性的懒惰思维,也是一种对形式主义的妥协,我们是否太满足于“请到了某某专家”的形式感,却忘了内容才是根本;只要场面过得去,课程办得热闹,谁又在乎讲台上的人到底是谁?
进一步看,“栾某现象”背后是变味的“专家崇拜”与“专家文化”的异化。“教授”、“导师”、“专家”被包装成明码标价的商品,头衔越响亮,“定价”就越高。一些机构为了吸引学员、提升票价,热衷于请“有来头”的专家,却忽视其真实水平和资质。这种扭曲的需求,恰恰成为栾某们生存的土壤。我们一边抱怨专家泛滥、干货稀缺,一边却对头衔过度追捧,心甘情愿为浮夸的各种头衔买单,成了“栾专家”们的共谋。
而更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个明显存在漏洞的“人设”,为何能维持如此之久?仅仅从公开资料来看,从2014年首次以“清华教授”身份亮相,到2025年8月还在变换身份四处讲课,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这期间,难道真的没有人发现吗?或许有,但为什么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拦截机制?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学术和职业身份认证上的制度性薄弱。高校、媒体机构在对外师资、嘉宾信息的管理上,是否存在盲区?是否缺乏公开、便捷的查询渠道,使得假冒者有机可乘?
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虚假身份对社会信任的侵蚀。当“教授”可以自封,“经历”可以编造,公众对知识、对权威的信任也会逐渐瓦解。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将会损害整个教育、学术和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好在,这场“人设闹剧”的曝光也让我们看到了转机:媒体和公众正在觉醒,相关官方媒体正在跟进,质疑的声浪正在掀起。它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形成更强的监督意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目相信光环,而是开始追问真相。但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仍需制度性回应。高校、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外聘人员身份的审核和公开透明度,建立便捷公开的身份核验机制;培训主办方应树立责任意识,落实嘉宾审查责任;相关平台也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携手共建诚信名单,对屡次造假者实施联合抵制。
而作为普通公众,我们也应学会保持一份清醒,不盲目崇拜头衔。
回过头来看栾某这一百个马甲,荒诞之余,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权威”时的态度和选择。是习惯于接受光鲜的外包装,还是愿意花点时间追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这或许才是整个事件留给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社会,信任不应构建于浮华的头衔之上,而应该坚守诚信这一最基本的底线。
只有当每一个头衔都能经得起推敲,每一次授课都名副其实,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诚实、可靠的知识传播环境。
否则,这样的“马甲闹剧”,恐怕还会换一个主角,再次上演。
来源:琳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