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能源先锋"实践团聚焦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可持续发展,组建跨学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居民问卷及政策分析,考察焚烧技术效能,剖析选址争议等挑战,探索技术创新与社区共治路径。项目旨在为垃圾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化解“建厂难”、推动环境
宣讲垃圾燃烧
传递环保理念
"绿色能源先锋"实践团
“绿色能源先锋"实践团聚焦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可持续发展,组建跨学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居民问卷及政策分析,考察焚烧技术效能,剖析选址争议等挑战,探索技术创新与社区共治路径。项目旨在为垃圾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化解“建厂难”、推动环境决策民主化,同时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责任感,为破解垃圾治理瓶颈贡献青年智慧,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成员有宋菲、王渊、王昊卿、何梦菡、汪劲凯 、任彦蓉、陈紫航、李彦泽、汤佳惠、陈馨妮、张京伟、舒乐团、姬雨飞、苏柏豪、程欣茹意、令狐文杰 。
科学处理垃圾
共护绿色家园
垃圾处理现象
8月13日,张京伟同学重返母校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开展"科学处理垃圾,共护绿色家园"主题宣讲。通过"身边垃圾处理现象"切入,以生活化案例解析焚烧发电原理,结合3D动画演示垃圾收集、焚烧、发电全流程,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可视化认知。互动环节围绕"二噁英防控"等争议议题展开辩论,现场发放环保手册与分类海报,强化知识落地。
活动呈现三大创新:一是采用"问题链"教学法,从垃圾分类困境延伸至焚烧技术优势;二是设置太阳能风扇组装实验,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能量转换;三是建立"前测-干预-后测"评估体系,数据显示参与者环保认知度提升41%。指导老师评价:"同学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科普语言,用青年视角搭建起科技与公众的桥梁。"
张京伟同学在资料筹备中深化技术认知,在争议问题讨论中锤炼辩证思维,更通过"知识播种"过程体会到环保宣传的使命感。正如手册扉页所写:"每一度焚烧发电的背后,都是对绿色未来的承诺。"此次校地联动,为构建"无废校园"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普范式。
焚烧发电
科技向善
垃圾去哪儿了
“焚烧发电”宣讲
8月19日下午,华北电力大学"绿色能源先锋"实践团队成员程欣茹意走进新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20余名青少年开展"再次认知:焚烧发电"主题宣讲。活动聚焦"打破误解、传递科学"目标,通过生活化讲解与趣味互动,系统阐释垃圾焚烧发电的环保价值与技术原理。
作为主讲人,程欣茹意以"垃圾去哪儿了"的提问切入,引导青少年思考传统填埋方式的局限。通过"电饼铛自动翻面"类比机械炉排炉工作原理、"高压锅烹饪"解析焚烧高温控制技术,将复杂工艺转化为直观认知。现场播放的3D动画演示垃圾收集、焚烧、发电全流程,配合太阳能风扇组装实验,使抽象技术具象化。
程欣茹意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从资料查证到现场答疑,严谨的学术态度是破除误解的关键;而将"无废城市"愿景融入书签设计,更彰显了"科技向善"的实践智慧。
青春“绿”动
志愿“净”行
垃圾资源化利用
8月14日,华北电力大学宋菲同学在天津市宁河区顺兴小区开展"垃圾焚烧发电"专题讲座,作为"青春‘绿’动,志愿‘净’行"主题活动科普员,以"破解误解、传递科学"为核心,通过生活化案例解析技术演进。
讲座以居民日常垃圾处理场景切入,用"厨房废油变燃料"等通俗案例阐释焚烧技术从简单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历程,结合"高压锅烹饪"等比喻解析高温控制与污染物处理关键技术。动画演示垃圾收集、焚烧、发电全流程,配合知识竞答与问卷调查双线互动,43份问卷显示:87%参与者活动后认同焚烧发电的减量效果,较宣讲前提升24%。针对"焚烧是否产生有害气体"等疑问,宋菲结合环保标准与实际案例细致解答,有效厘清了认知误区。
宣讲
实践感悟
在筹备宣讲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垃圾燃烧的技术资料和环保标准,也遇到过不少争议性问题。这让我们明白,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社会实践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与人沟通,更是面对问题时的思考与担当,这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指导老师寄语
在本次垃圾焚烧发电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从社区科普到校园宣讲,同学们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用生活化案例破解技术误解,以创新互动模式搭建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