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7年他高中毕业,就直接进了巴伐利亚军队,当了野战炮兵,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一步步往上爬,到1899年已经是参谋军官了。1896年他娶了玛莎·迈尔-多斯,她有点犹太血统,这在后来纳粹时代成了麻烦事。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阿尔布雷希特1903年出生,次子海因茨
卡尔·豪斯霍弗这个人,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他生于1869年8月27日,在慕尼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经济学教授,爷爷是画家,从小就接触了不少文化知识。
1887年他高中毕业,就直接进了巴伐利亚军队,当了野战炮兵,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一步步往上爬,到1899年已经是参谋军官了。1896年他娶了玛莎·迈尔-多斯,她有点犹太血统,这在后来纳粹时代成了麻烦事。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阿尔布雷希特1903年出生,次子海因茨1906年出生。1903年豪斯霍弗开始在巴伐利亚战争学院教书,讲军事历史和地理那些事儿。
1908年11月到1910年6月,他被派到东京当武官,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在那儿研究日本陆军,还学了日语,写了报告,回来后成了远东专家。途中他路过印度、东南亚、朝鲜和中国东北,观察了不少地形和战略点。1911年到1913年,他一边养病一边读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日本的,1913年在慕尼黑大学拿了哲学博士学位。一战爆发后,他在前线指挥炮兵旅,亲历西线战场,1916年升准将,1918年升少将,1919年退役。
退役后他转行搞学术,1919年在慕尼黑大学当政治地理学讲师,1921年又拿了个地理学博士。1922年他建了慕尼黑地缘政治研究所,1924年和别人一起办了《地缘政治杂志》,一直出到二战结束。他写了不少书,比如1925年的《太平洋地缘政治》,推广他的观点。1923年,通过学生鲁道夫·赫斯,他接触到关在兰茨贝格监狱的希特勒和赫斯。从1923年底到1924年,他去监狱好几次,给他们上课,提供书,讲一战失败原因,强调联盟重要性。这事儿让他的想法间接传到纳粹圈子。
1933年希特勒上台,豪斯霍弗当上慕尼黑大学教授,但没要正式工资,留着军饷。从1934年到1937年,他当德国科学院院长,推国际交流。他的妻子因为血统问题,得靠赫斯保护避开种族政策。1930年代他每月广播国际政治评论,挺受欢迎的。但他没正式加入纳粹党,保持点距离。1941年5月10日赫斯飞苏格兰后,他的靠山没了。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失败,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牵连在内,豪斯霍弗7月28日被抓,关达豪集中营一个月,8月29日放出来。战后1945年9月24日,他接受盟军审讯,否认直接教唆希特勒。1946年3月10日,他和妻子在巴伐利亚帕尔家自杀,他吞毒,她上吊,留下遗书说没教坏希特勒。
豪斯霍弗一辈子从军人转学者,影响了地缘政治这块儿,但也因为和纳粹沾边,名声两极分化。他强调国家像有机体,需要空间扩展,这想法后来被扭曲了。其实他本意是分析地理对政治的影响,但落到实处,就成了扩张借口。话说回来,他对亚洲的了解,在当时德国人里算少的,帮着推动德日关系。但他家事儿也挺惨,儿子死于抵抗,妻子有犹太背景还得藏着掖着。总的看,他是个典型德国知识分子,夹在军界和学界,时代大潮推着他走。
他创办杂志和研究所,目的是传播地缘观点,分析国际格局。1920年代他写书讲太平洋战略,指出日本潜力。1930年代他的广播让普通人懂点国际事儿。但影响力主要通过赫斯到希特勒那儿,生存空间概念进了《我的奋斗》。不过豪斯霍弗后来否认,说纳粹误解了他的理论。他更注重实际联盟,而不是种族偏见。退役后他教书育人,学生不少,但二战后他的研究所关了,杂志停刊。盟军审他时,焦点在他对纳粹的间接作用上,但他没上纽伦堡审判台。自杀前他挺沮丧的,儿子没了,城市毁了,他怪罪外部势力。
从时间上看,他一战前军旅生涯稳扎稳打,一战中实战经验,二战前学术高峰,二战中影响力衰退,战后直接结束。没啥虚构的,就是这些事实拼起来。豪斯霍弗不是天才发明家,而是综合别人观点的学者,受拉采尔、麦金德影响大。他把地缘政治从理论拉到现实,德国人当时需要这种东西来反思一战失败。话说,他对日本的报告,帮德国了解东方,但也间接助长扩张野心。家庭方面,妻子犹太血统让他在纳粹时代尴尬,赫斯保护了他们好几年。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后来搞外交,还写诗,但卷入抵抗死了。豪斯霍弗的生平,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纠结,选择不对就全盘皆输。(约1550字)
题目提到的内容
话说二战德国要怎么赢,其实很多人反思一战失败,就觉得关键在联盟上。豪斯霍弗这家伙,从一战经验出发,认为德国败就败在四面树敌,轻视外交。德国陆军强,但两线作战扛不住。他提出选对伙伴,避免孤立。首推苏联,因为两国都受凡尔赛条约挤压,苏联被孤立,德国丢领土。他建议别管意识形态,联手苏联,用德国工业加苏联资源和人力,形成欧亚强势。这能让德国专心西线,不用担心东边。
他规划里,德苏联盟针对英国帝国,中亚、中东、印度给苏联当势力范围,换取合作。苏联要印度洋出海口,几百年念想,这条件挺诱人。结果是瓜分欧亚,孤立美国。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军备松,但豪斯霍弗看准了,美国不会坐视欧洲统一。他选日本牵制美国,但不主张日本直接打美国或深陷中国,那会消耗大,还惹苏联。日本该融入德苏框架,用经济渗透东亚,升级军备,摆脱美国依赖,然后南下东南亚,抢英国殖民地资源,甚至到澳大利亚。
希特勒1933年上台,挺欣赏这套,开始部分执行。1939年8月23日,德苏签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德国进波兰,苏联从东跟进,分了土地。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三国同盟。1941年4月13日,苏日签中立条约。一个德苏意日集团差点成型,针对英国。
豪斯霍弗通过赫斯推这些条约。1939年谈判时,德国外交官忙活,条约签后,德国避开两线,集中打法国。1940年春德国推进法国,三国同盟让日本盯太平洋,苏日条约缓日本北边压力。日本本该经济渗透东亚,但没全听,深陷中国战场。豪斯霍弗反对这点,说会激化苏日矛盾,消耗资源。他建议日本南下资源区,德国给技术援助。
但希特勒种族偏见重,轻视斯拉夫人、日本人、意大利人。他痴迷英国,想联英治天下。在罗马尼亚和芬兰问题上,苏联要价高,希特勒恼了,决定灭苏联换英国臣服。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联盟破裂。
这规划要是执行,德国胜算大。德苏联手,资源互补,欧亚大陆稳。美国被日本牵制,不易介入。英国殖民地被瓜分,中国压力减。但希特勒没听,种族主义毁了一切。话说,豪斯霍弗的点子接地气,从地理资源出发,不搞空谈。受麦金德心陆理论影响,他翻转成德国优势。杂志和书里,他分析世界分成泛区,美国潘美,德国欧非,日本亚太。德国该联俄日,形成大陆块,对抗海权国家。
实际执行到1941年初,四方框架现形。条约让英国孤立,中国战场日军轻松点。苏联东欧集结,德国工业加速。但希特勒转向争端,破坏平衡。豪斯霍弗强调经济自给,不是单纯征服。反对日本侵华过度,说会陷泥潭。建议日本贸易渗透,建工厂,换资源。德国提供情报,换石油橡胶。若继续,联盟稳,德国统一欧洲。但种族偏见让规划落空。
总的,这战略有内涵,从一战教训出发,注重实际联盟和资源。不是空想,而是基于地理事实。德国工业强,苏联人多资源多,日本海军好,三结合无敌。但执行半途而废,遗憾。(约1520字)
来源:刘白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