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8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这段时间总觉得胃里翻江倒海,一吃完饭就泛酸水,有时候晚上睡着睡着突然一股“火”从胃里烧上来,难受得不行。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原来这是胃食管反流在作怪。
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尤其是中老年人,但不少人却误以为是胃炎、消化不良,结果耽误了治疗。
那么胃经常反酸、烧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很严重?又该怎么缓解?今天就来讲清楚这个让很多人“胃里发火”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把反酸、烧心当成“上火”。但医学上有明确术语,这其实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典型表现。
所谓反酸,是胃酸从胃里反流到食管甚至咽喉,引起酸水上涌的感觉;而烧心,则是胃酸刺激食管黏膜,产生胸口灼热、发紧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觉得像“胸口着火”,夜间更加明显。
这种病并非小问题。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成人群体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已超过12%。如果反复发作不加干预,长期胃酸刺激可能导致食管炎、食管狭窄,甚至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是吃了辛辣油腻才反酸,其实真正的原因更复杂,医生提醒,以下三点是导致胃酸反流的高危因素——
1.贲门松弛,胃酸“防线”失守
正常情况下,胃与食管之间有一道“门”——贲门括约肌,像止水阀一样防止胃内容物回流。但如果这道门松了,胃酸就可能“倒灌”上来。
贲门括约肌的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此外,长期吸烟、过度饮酒、肥胖等也会让这道防线失效。特别是有胃下垂或腹内压升高(如孕妇、便秘者)的人,反流风险更高。
2.饮食作息不当,刺激胃酸分泌
很多人喜欢吃宵夜、喝浓茶、喝咖啡、吃高脂食物,这些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内压力升高。
尤其是饭后立即躺下或剧烈运动,重力无法帮助食物下行,反而容易让胃酸“上行”。根据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专家的临床观察,饭后平躺30分钟内最容易出现反流症状。
3.部分药物影响胃动力与括约肌功能
有些常见药物也可能“帮倒忙”,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抗胆碱药物、某些镇静催眠药等,会松弛括约肌,增加反流风险。
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也可能破坏胃黏膜屏障,加重症状。
有些人觉得“反酸烧心又不疼,忍忍就过去了”,其实这是在给胃食管反流病“放纵”。
如果长期任其发展,胃酸反复刺激会导致食管炎症、水肿,严重时形成溃疡、出血。更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食管腺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反酸不能拖,烧心不可忍,需要科学管理和积极干预。
想要缓解胃酸反流,除了就医正规治疗,生活中这三件事也很关键:
1.调整饮食结构,避开“助酸”食物
少吃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如火锅、炸鸡、柑橘类水果等;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为主。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的瘦肉、鸡蛋、豆制品,有助于增强括约肌功能。
2.规律作息,避免饭后立即平躺
晚饭尽量安排在睡前4小时内吃完,饭后可散步10-15分钟,帮助消化。睡觉时可抬高床头10-15厘米,利用重力减轻胃酸反流。避免穿过紧的衣服,减少腹压负担。
3.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换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购买或长期使用胃药,以免掩盖病情或产生耐药。同时,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如需长期服药,应与医生沟通,避免药物间相互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常见,但并不等于“无害”。反酸、烧心虽小,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与其一味忍耐,不如早做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范用药,才能让胃“安分守己”,不再“闹事”。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中华消化杂志.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居民合理膳食指南(2022)》
[3]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访谈. 人民网健康频道. 2024年6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海得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