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倒计时,莫迪访日郑重提醒:与中国搞好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6:21 1

摘要:93大阅兵前夕,全球的目光都在向东方转移,自称“东方大国”的印度,最近也是忙个不停,总理莫迪先访日、后要参加天津上合峰会,期间还特意跟日本强调,“与中国处理好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93大阅兵前夕,全球的目光都在向东方转移,自称“东方大国”的印度,最近也是忙个不停,总理莫迪先访日、后要参加天津上合峰会,期间还特意跟日本强调,“与中国处理好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莫迪这是真想当“和事佬”,还是另有盘算?

过去大家总说印度是“两头押注”,在中美之间走平衡木。

但最近几年莫迪政府的路数明显变了,不再是被动回避,而是想主动搭台,从“平衡者”变成“议程设置者”。提醒日本改善中日关系,就是这一转型的关键一步。

谁都知道印度的IT产业靠美国市场吃饭,可如今特朗普将印度的关税加征到了50%,莫迪还罕见的不低头,势要和美国争个输赢。

所以莫迪找日本谈合作,表面是去拉投资和半导体技术,实则藏着更深的心思:打造“印度-东盟-日本”的产业链闭环。

可这里有个绕不开的坎,中日关系如果一直僵着,中国一旦强化与俄罗斯、朝鲜的协作,亚洲很可能会变成“中美各自的圈子”。

到时候印度的产业链夹在中间,既拿不到中国的市场和原材料,又可能因为美国施压失去日本的技术支持,两头不讨好。

莫迪的提醒,说白了就是想避免这种双输局面,跳出“选边站”陷阱,为自己搞“第三极”扫清障碍。

这和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完全不是一回事,当时是躲着走,现在是主动划地盘、定规则,野心明显大多了。

而且时间点也很巧合,莫迪说这话时,正好是上合刚扩员完要开峰会,而四方安全机制(QUAD)却因为美国心思转到“印太经济框架”(IPEF)上,越来越边缘化。

日本早就抱怨美国“只聊安全不聊钱”,莫迪恰恰抓住了这个矛盾。

一方面,他去天津参加上合峰会,跟中国巩固反恐、能源合作,借中国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在欧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又拿“中日关系缓和”当诱饵,劝日本把部分资源从QUAD转到“日印+上合” 的合作里。

这招确实妙:既不得罪美国,还能跟中国搭上线,顺便拉日本进自己的圈子。

之前印度推动金砖和上合合作,已经试过水了,这次是把这套玩法从多边机制用到了双边互动上。

过去大家谈中日印关系,总盯着政治安全,却忽略了一个最实在的事:三国产业链其实是互相依赖的。

中国是日本汽车、电子元件的最大市场,2024年日本对华汽车出口占了总出口的38%;

日本又是印度半导体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在建的12座晶圆厂有9座用的是东京电子的设备;印度则是中国光伏组件、化工产品的大买家,2024年中国对印光伏出口上涨了45%。

日本也不是没想过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加入IPEF就是尝试,可2024年IPEF的贸易额只占日本GDP的2.3%,远比不上对华贸易的12%。

这种两难处境,莫迪看得明明白白:日本想跟着美国施压中国,可经济上又割不断。

所以抛出提醒,等于给日本一个台阶:改善中日关系能稳住经济,还能借印度当“缓冲”,不至于被美国骂“对华妥协”。

对印度来说,好处就更直接了:中日关系缓和,日本企业扩大在华投资,肯定要多买半导体设备,印度就能借机要技术;

中国要是放宽对印光伏进口,本土产业也能跟着受益。

一箭三雕,这账算得真精。

但是,仅凭莫迪这一句话,就能真的改变中日关系吗?

要知道,在军事领域,日印还是很硬气,刚修订的《日印安保共同宣言》里,仍提及“关切东海、南海局势”。

这种“经济软、安全硬”的分裂态度,正好说明两国的纠结所在。

短期看,双方关系也就“表面缓和”,经贸合作可能热一点,但核心的安全分歧还是绕不开。

可长期来看,意义也不小,这是印度第一次挑明,“拉帮结派搞对抗”没好处,“靠产业链利益绑在一起”才是正道。

说不定,东盟也会学印度,推动中美在东南亚协调利益;欧盟也可能借这个由头,重启和中国的投资协定谈判。

这么看,莫迪在93大阅兵前的这句提醒,说不定会成为打破中美博弈僵局的一个转折点。

说到底,莫迪既不是仗义执言,也不全是外交算计,而是全球化碎片化时代,中等强国想往上走的必然选择,谁能看透利益依赖的本质,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来源:镇远校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