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豫军数字化突围:钥匙扣读出诗经文献,百万师生走进“智慧课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7:54 2

摘要:春光日盛,“新”潮澎湃。2月底,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召开“创新突破行动”动员会,将2025年定位为“创新突破年”,旨在构建现代教育新生态,培育向善向上的文化现象。

春光日盛,“新”潮澎湃。2月底,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召开“创新突破行动”动员会,将2025年定位为“创新突破年”,旨在构建现代教育新生态,培育向善向上的文化现象。

在此共识下,一个个新项目、新业态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诠释着出版的N多可能:

郑州市第三中学《中国历史》文物微缩博物馆内,学生可近距离触摸“贾湖骨笛”“妇好鸮尊”,还能组团来场文物音乐会;

用一个小小的钥匙扣,就能将文献图书推送到海内外学者手机上;

河南百余万师生,在数字教材的陪伴下,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智慧课堂”……

3月上旬,郑州市第三中学,“我是小小历史讲解员”活动正式启幕。

贾湖骨笛、北京人头像、长信宫灯、妇好鸮尊……一件件微缩文物,静静地陈列在“格子铺”中,这间普通的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学生祝尚荣正在为大家讲解《一枚钱币的千年历史》。

郑州市第三中学历史组教研组长刘海燕说:“在这里,历史课本上的文物图片一下子具象化了,不仅能看,还能触摸、能演奏,学习历史的劲头儿更足了。”

这正是“国宝进校园——《中国历史》文物微缩博物馆出版融合项目”的落地实践。该项目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联合大象出版社共同实施。

大象出版社数字出版技术创新部李云照介绍,该项目通过对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中涉及的90余件文物,进行微缩高仿制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数字孪生《中国历史》文物微缩数字博物馆。

这样一个项目,并非横空出世。李云照说,大象出版社曾出版过《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并于199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大奖”。2016年,根据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内容资源开发体系”的部署,大象出版社就计划对华夏古乐复原活化,结合中小学人文历史教育课程,进行历史文物微缩复制开发。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优化、完善,最终有了当前的项目落地。

的确,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出版豫军”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长期的资源积累与技术沉淀。

文献出版,同样是大象出版社的优势领域。深耕30余年,积累了370余万面底本、约17亿字的优质文献内容资源,为“文献中国”资源库项目实施打下根基。

早在2004年,当大多数出版社仍在纸质出版领域深耕时,大象出版社已成立全国首批数字化部门。2020年建成出版业首个私有云数据中心,形成从数据存储到云端分发的完整技术链。“云端地基”夯实,为数字化转型注入不竭动力。

“技术赋能,始终离不开优质内容。”中原传媒创新研发事业部副主任贾保倩表示,这些项目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育,只要内容做得足够扎实,就能找到契合的技术做支撑,进而实现多形态的转化和呈现。

聚焦自身优势,瞄准特色产品线,躬耕不辍,持续发力,在“出版豫军”中,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简称豫教音像社)的发展轨迹也具有样本意义。

“豫教音像社自带好基因,本身就是做教育服务的,而且近几年在数字教材、平台建设方面也一直在做,表现越来越亮眼。”贾保倩说。

自2017年起,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逐渐形成了以数字教材服务为核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中原传统文化视频制作传播为两翼的融合出版特色。

“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中原文化云课堂系统”“河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等融合出版服务平台陆续建成,“出版+智慧教育+大数据”的融合发展模式日益完善。

豫教音像社副总编辑翟永勇回忆,“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从2017年上线至今,已十分成熟。

“当时在国内,我们是首先推出数字教材的,这是全国省域层面的第一个数字教材应用平台,走在了国内前列。”翟永勇说,数字教材应用做到了三覆盖,学科覆盖、版本覆盖、年级全覆盖,并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

目前,平台用户规模达185万余人,近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场,培训教师达35万人次,建立数字教材应用样本校208所。

亮眼的表现引来很多省外同行的关注与交流。翟永勇介绍,广东、浙江、广西等地的同行都来豫教音像社“取经”学习“河南模式”。

“在相关标准制定和应用方面,是地方出版单位的一个弱项。”豫教音像社总编辑张瑞芳介绍,他们曾推动建设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规范,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出版行业和中小学教学中,并取得准确的数据支撑。

豫教音像社还参与《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和《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出版基本流程》两项国家级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并入选2021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项目,是当时入选的唯一一家地方出版社。张瑞芳坚定地表示:“我们不仅是出版社,更是文化科技企业。”

“出版豫军”的创新,不止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理论支撑和试点检验,更是深度融入教育文化场景的一场实践革命。

《中国历史》文物微缩博物馆,能让文物“开口说话”。2万余名学生从课程《我是国宝代言人》《“塑”造美好家乡》中感知文化的魅力;“数字非遗甲骨文专习室”“数字篆刻研习馆”“数字历史教室”等一系列数字孪生项目,正在加紧研发中。郑州市第三中学的历史课堂,也有了新的上法:编钟能够演奏古乐,毛公鼎铭文可以通过AR扫描进行解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包动手复刻一件文物;还可以组团排演一出历史剧、举办一场文物音乐会。李云照说:“数字孪生系统可以让微缩文物在虚拟环境中‘活’起来,进而推动中小学历史教育从平面阅读转向立体认知,让孩子们和历史对话,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艺术的魅力。”

“文献中国”资源库,让古籍活化拥有了“智能方程式”。大象出版社推行的“一次开发,多元发布”策略,正在全面重构文献出版流程。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诗经》文献以丛刊形式影印出版,使数百种珍本古籍首次全面公布。《诗经》文献资源库应运而生,“故纸堆”得以走出“深闺”,转化为“数据矿”,实现了多元融合同步出版。

“我们还开发了NFC钥匙扣,与智能手机轻轻一碰,就能试读文献。在去年的《诗经》文献新书发布会上,借助这个小小的钥匙扣,我们将上百种文献图书以极低的成本推送到了百余位海内外学者的手机中,他们非常惊喜。”大象出版社数字内容研发运营部副主任田朝彬分享说。

科技型出版的“河南范式”,让中小学课堂有了更多可能。3月19日,一场中小学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优质课观摩活动,让长垣千余名中小学教师领略了“智慧课堂”的魅力。

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英语教师李东珂,借助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带着学生们听音乐、填歌词、玩游戏,还用哪吒、申公豹的“时间表”引导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李东珂说:“数字教材资源特别丰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升级、利用,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更好、更有趣的资源,让小学英语课堂焕发更大光彩。”

从传统的纸质教材,到充满科技感的智慧课堂;从单一的纸质阅读,到多元的阅读体验,“出版豫军”重新定义了“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的时代内涵。

“实验室研发成果只有与出版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闭环。”贾保倩表示,这些项目充分释放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融合发展(郑州)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集聚和科技引领作用,下一步,集团将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大对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应用,依托内容资源优势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实践推广,进一步夯筑科技赋能产业基石。

用数字火炬照亮更深处的阅读星空,“出版豫军”一直在路上。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弯文奎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黎川红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