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其实仔细观察身边人会发现,不少人手里没余钱,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被一些 “坏习惯” 拖了后腿。
文/沐雪
卷首语
提到 “没钱”,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是运气不好、没碰到好机会,或是天生没赚钱的本事。
但其实仔细观察身边人会发现,不少人手里没余钱,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被一些 “坏习惯” 拖了后腿。
这些习惯,就像看不见的小洞,看似不起眼,可日子久了,辛苦攒下的钱都会从洞里悄悄流走,最后只能看着别人存钱、改善生活,自己却总在 “缺钱” 的怪圈里打转。
第一个习惯:总被 “即时满足” 牵着走,花起钱来没规划
所谓 “即时满足”,就是当下想要什么,就立刻想得到,完全不管以后的日子。
比如,看到别人买了新款手机,自己明明旧手机还能用,却忍不住也跟风买;路过奶茶店,明明不渴,却因为想喝甜的就随手买一杯;刷直播时看到主播推荐的衣服、饰品,哪怕家里已经有一堆类似的,还是忍不住下单。
这些花出去的钱单独看不多,一杯奶茶二三十,一件衣服几百块,但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
就像邻居小周,每个月工资五千多,按理说省着点花能攒下不少。
可他每天早上要喝两杯咖啡,中午点外卖要加个卤味,晚上下班还总约朋友吃烧烤、喝啤酒。
到了月底,工资花得一干二净,有时候还要靠信用卡周转。
他总说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可实际上他没怎么想着多赚钱,反而把精力都放在了当下的享受上。
反观同事小李,工资和小周差不多,但他每天自己带饭,咖啡只在周一早上喝一杯提神,周末也很少出去聚餐,而是在家看书、学技能。
半年下来,小李不仅攒下了两万多块,还用攒的钱报了线上课程,后来靠新学的技能涨了工资。
其实不是小李比小周会赚钱,而是小李能忍住当下的小欲望,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而小周被 “即时满足” 困住,钱自然留不住。
第二个习惯:怕麻烦、躲舒适区,不敢尝试 “能赚钱的事”
很多人之所以没钱,不是不想赚,而是太怕麻烦,总躲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里。
比如,明明知道现在做副业能多赚点钱,可一想到要学新东西、要花时间琢磨,就打了退堂鼓;看到别人做自媒体、摆地摊赚了钱,自己也心动,可一想到要面对陌生人、要处理各种问题,就赶紧放弃。
最后只能守着一份死工资,一旦遇到物价上涨、家里有急事,钱就不够用了。
我堂哥就是这样,在一家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干了五年多,工资一直没怎么涨。
去年他老婆劝他学个驾照,以后去开网约车,晚上和周末能多赚点。
可堂哥总说 “学驾照太麻烦,还要记理论、练车,而且开网约车要到处跑,太累了”。
后来工厂效益不好,每个月要降薪一千多,堂哥急得睡不着觉,可还是不愿意去学新技能。
而另一个亲戚小王,之前也是工厂工人,业余时间看到别人拍短视频教做饭很火,就跟着学剪辑、学拍视频。
一开始拍的视频没人看,他也没放弃,慢慢调整内容,现在每个月靠短视频能多赚三千多,比主业工资还高。
其实小王一开始也怕麻烦,也担心做不好,但他愿意走出舒适区,哪怕多花点时间、多试几次,最后反而找到了赚钱的新路子。
那些总躲在舒适区的人,看似轻松,实则错过了很多能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钱自然越来越少。
第三个习惯:没一点 “风险意识”,从不攒 “应急钱”
生活里总有意外,比如突然生病要住院、家里的电器坏了要换新、工作临时出问题没收入,这些时候都需要钱来应急。
可很多人没一点风险意识,每个月钱花光就行,从不想着攒一笔 “应急钱”,结果一旦遇到意外,就只能到处借钱,甚至要借高利贷,最后越欠越多,陷入更缺钱的困境。
朋友小林之前就是这样,她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家里也没什么大事,所以每个月工资都花在买衣服、旅游上,一分钱存款都没有。
去年她妈妈突然生病要做手术,需要五万块,小林拿不出钱,只能跟亲戚朋友借,还在网上借了小额贷款。
后来为了还债,她不得不每天下班去做兼职,周末也不能休息,日子过得特别累。
如果她之前能攒一笔应急钱,也不会遇到事的时候这么狼狈。
反观另一个朋友小张,她每个月都会把工资的 20% 存起来,单独放在一张银行卡里,告诉自己 “这笔钱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
去年她失业了,因为有应急钱,所以不用急着找工作,反而能慢慢挑选合适的岗位,最后找到的工作比之前还好。
其实应急钱不是 “没用的闲钱”,而是应对意外的 “保护伞”,没这个保护伞,一旦遇到风雨,很容易就被钱的问题压垮。
写在最后:
生活就像存钱罐,你每天往里放一点,日子久了就会满;可要是每天都从里面拿一点,再满的存钱罐也会空。
那些能把日子过好、手里有余钱的人,不是他们运气好,而是他们愿意改掉不好的习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慢慢为自己的生活铺路。
从今天开始,试着调整一下自己的习惯,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也会发现,手里的钱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有底气。
来源:梦瑶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