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携手科创美好明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9:03 2

摘要:8月28日,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银川开幕。当天下午,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的举办,让中阿合作交流在技术领域结出了新的丰硕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摩洛哥乔伊·杜卡利大学(杰迪达校区)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哈贾吉·阿卜杜勒·瓦希德

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夏蕊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签约联合实验室、工作基地、人才服务等13个合作项目。

8月28日,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银川开幕。当天下午,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的举办,让中阿合作交流在技术领域结出了新的丰硕成果。

作为中阿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实现多领域多方面的交流,为阿拉伯国家生态、农业、能源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由此,中阿双方结下了深厚友谊,也在深化合作中实现携手共赢。

如今,友谊的脚步愈加坚实,合作的进程不断推进。关于“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的“过去”与“未来”,仍是活动的重要话题。

智慧农业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未来农业将走向哪里?农业劳动力紧缺的难题如何破解?8月28日,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给出了明确答案——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未来。

“无论哪个国家,未来都要走这条路。” 罗锡文指出,当前全球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智慧农业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罗锡文以他们团队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为例,详细介绍了智慧农业的技术突破,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20亩,比传统人工插秧提升近200倍,精准作业横向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这些创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我们在总体技术上处于‘并跑’阶段,部分领域甚至‘领跑’。”罗锡文特别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收割机与运粮车协同作业系统,该项技术的配合精度和作业效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积累,中国智慧农业技术与阿拉伯国家存在显著的合作潜力。“技术本身的价值在于应用。”罗锡文表示,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干旱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等挑战,而中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包括无人驾驶农机系统、智能灌溉技术等,都具有显著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这些技术既能够适应阿拉伯国家干旱缺水的环境,也能满足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需求。

选择在中阿博览会上重点推介智慧农业,正是看中中阿博览会连接中国与阿拉伯乃至全球市场的桥梁作用。罗锡文告诉记者,通过中阿博览会这一平台,中国可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起常态化的技术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国智慧农业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也能深入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具体需求,实现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有效的技术转移需要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中阿双方应立足于共同研发、本地化应用和人才培养,构建可持续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国际市场需要,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的国际合作。” 罗锡文表示。

依托中阿博览会开展更多成果和项目合作

一款绿色能源技术从中国实验室到摩洛哥校园落地应用需要多久?8月28日,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摩洛哥乔伊·杜卡利大学(杰迪达校区)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哈贾吉·阿卜杜勒·瓦希德给出了生动答案——今年2月14日,中摩联合研发的清洁能源领域联合实验室已成功在摩洛哥安家,成为两国科技合作的亮丽名片。

联合实验室聚焦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新型智能传感技术、储能科学等先进技术研发,致力于解决绿色能源和先进材料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摩洛哥及非洲地区的转化应用。

“基于联合实验室,我们签署了一些协议,在这次大会上非常隆重地为大家展示。”哈贾吉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但每次都有惊喜。最令哈贾吉欣喜的是,中摩联合研发的实验舱已在摩洛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不仅为师生提供科研展示平台,更吸引了众多摩洛哥高校和企业的关注。“中国的技术在摩洛哥落地之后,很多高校和企业纷纷要求提供更多技术转移,产品订单也络绎不绝。” 哈贾吉表示,这一成果成为中摩科技合作的示范项目,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中摩合作的重点。” 哈贾吉透露,他们不仅与西安理工大学保持长期合作,还将与山东大学开展新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转移项目。“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对两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普及非常重要。”对于未来,哈贾吉充满期待:“我们将依托中阿博览会这个平台,以宁夏为起点,开展更多成果和项目合作,促进双方交流。”

正如哈贾吉所说,中阿博览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连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创新合作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个平台,中国的先进技术得以快速落地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国家的需求也能及时反馈给中国科研机构,实现互利共赢。

如今,新一轮合作序幕已经拉开。随着更多摩洛哥和中国企业、高校加入这一创新网络,中摩经贸合作正在书写科技创新合作的新篇章。

这场关于创新与友谊的奇遇,正在中阿博览会的舞台上持续上演。

宁夏农业技术在哈萨克斯坦广种广收

依托中阿博览会的桥梁,越来越多中国农业技术扬帆出海,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硕果盈枝。近日,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与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峰源)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节水灌溉、盐碱地治理、高蛋白饲草种植等领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和技术转移。

同样深居内陆,同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共同面临土壤盐碱化的严峻挑战——宁夏与哈萨克斯坦有着诸多相似的农业发展困境。如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生态治理经验的宁夏,正将成熟的治理技术输出到这位远在中亚国家的朋友。

“我们希望宁夏的技术,不仅能帮助解决哈萨克斯坦目前的盐碱难题,更能为当地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收益。”8月28日,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绿峰源负责人吴夏蕊表达了她的美好愿景。

早在2018年,吴夏蕊就带着宁夏的藜麦种子走进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试验田。吴夏蕊介绍,盐碱地高蛋白饲草的种植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当地干旱或盐碱地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我们在阿拉木图州推广的藜麦种植技术,可实现节水30%以上,节肥15%至20%。”吴夏蕊介绍,在藜麦饲草产量方面,过去当地农民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缺少经验,管理相对粗放,每亩产量只有1吨左右,应用绿峰源的技术之后,每亩产量可以达到2吨至3吨。同时,藜麦种植也带动延伸当地的产业链,如饲料加工、畜牧养殖等,相较于传统的小麦种植,农民的收益明显增加。

未来,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将不止于技术的推广,更将拓展到贸易协作、农业技术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等领域。比如,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优质藜麦饲草可通过中欧班列运返宁夏,反哺本地畜牧业发展。“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双向互动,更是资源互补、产业协同的共赢局面。”吴夏蕊说。

借助中阿博览会的平台,以绿峰源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正阔步走向国际舞台,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农业合作领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记者 马越 贺紫瑞 马丽)

来源:宁夏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