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刷到宋楚瑜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视频,老爷子八十多岁了还站得笔杆条直,说起台湾历史时中气十足:"诸位可知?早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将军率领水师收复台湾时,当地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这段跨越时空的往事,听得人眼眶发热。
前两天刷到宋楚瑜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视频,老爷子八十多岁了还站得笔杆条直,说起台湾历史时中气十足:"诸位可知?早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将军率领水师收复台湾时,当地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这段跨越时空的往事,听得人眼眶发热。
要说清台湾的身世,得先把时针拨回明朝万历年间。1602年,福建漳州人陈第随沈有容将军渡海赴台,撰写的《东番记》里白纸黑字记载:"东番夷人不知所自,居彭湖外洋......岁时向明国朝贡。"这可比荷兰人霸占台南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再看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时,葡萄牙水手惊叹这片土地"福尔摩沙"(美丽之岛),但他们在绘制海图时不得不标注:"此地为中华帝国东南海疆屏障"。这些泛黄的羊皮纸卷,至今仍躺在荷兰国家档案馆里。
郑成功收复台湾那年是1661年,他在《致荷兰守将书》中义正言辞:"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句话在台南赤崁楼的红砖墙上刻了三百年,风雨剥蚀不去。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时,全岛人口已突破十万,垦殖范围北抵淡水,南达琅峤。
最打脸"台独"史观的,当属日本殖民时期的档案。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日记里写道:"清国虽割让台湾,然其民皆视死如归,可见此地非无主之地。"这帮侵略者费尽心机推行皇民化运动,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始终指向中国大陆。
再看国际法框架下的法理依据。1943年《开罗宣言》明文规定:"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台湾及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华民国。"这份文件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编号RG242-43-1-123,任何人都可查阅。
宋楚瑜在演讲中提到,他祖父那辈人渡海来台时,随身带着族谱和祖坟碑拓。这种跨越海峡的文化血脉,岂是几句"去中国化"口号就能割断的?就像鹿港天后宫的香火从未断绝,湄洲妈祖的金身上至今留着当年渡海时留下的贝壳印记。
现在某些势力鼓吹"两国论",就像在故宫博物院里硬要把翠玉白菜说成日本国宝。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台湾同胞的祖先牌位上,清清楚楚写着"泉州府晋江县"的字样。就像宋楚瑜说的:"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不能篡改共同的历史记忆。
站在台北101大楼俯瞰万家灯火,你会恍然明白:这座岛上无论闽南话还是客家话,说的都是唐诗宋词的韵律;每座庙宇的香案上,供奉的都是中原大地的神祇。这种文化DNA,不是任何政治势力能用谎言稀释的。
说到底,台湾问题的本质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认同。就像阿里山的日出和泰山的日出同样辉煌,浊水溪的水和黄河的水终将汇入大海。当我们在厦门吃着蚵仔煎,在台东喝着小米酒,就会懂得: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从来就不该有海峡的阻隔。
来源:汪悦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