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苑】以检察之名,写就铭记的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5:02 1

摘要:我站在蔡永令烈士墓碑旁的农田边,看着公益诉讼检察官陈宁、赵于茜子举着相机、捧着笔记本,站在荒草堆里还原当时调查取证时的场景。他们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滚,却顾不上擦拭——这是我们拍摄《万众一心》的寻常一天,40度的高温里,每个人的制服后背上都洇着白花

以检察之名,写就铭记的答案

漯河市检察院 黄鑫迪

七月的漯河,暑气是活的。它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整个城市裹得严实。柏油路被晒得泛着油光,脚踩上去能清晰感受到热浪往上冒,连空气都带着烫人的温度。

我站在蔡永令烈士墓碑旁的农田边,看着公益诉讼检察官陈宁、赵于茜子举着相机、捧着笔记本,站在荒草堆里还原当时调查取证时的场景。他们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滚,却顾不上擦拭——这是我们拍摄《万众一心》的寻常一天,40度的高温里,每个人的制服后背上都洇着白花花的汗渍,却没人停下手里的活,去躲一躲太阳的曝晒。

这次拍摄的筹备,起初并不顺利。当宏大的历史撞上碎片化的认知,又该如何让年轻人读懂“铭记”的分量?直到站在漯河受降亭的碑面前,指尖拂过碑上“受降”二字的纹路,才忽然清晰——漯河,这座全国唯一一个为受降事件筑路立碑的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比起宏大的叙事,这里的一碑一路、一草一木,都藏着最鲜活的“铭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铭记”,借由检察履职故事,来讲给更多人听。

在蔡永令烈士的墓碑前,同事们顶着烈日,仰头仔细查看碑体的每一处细节,田埂上的影子被太阳拉得又细又长。不是为了刻意渲染辛苦,而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些散落在农田里的纪念,从来都不是被遗忘的存在。有次拍摄间隙,一位扛着锄头的大爷路过,指着墓碑跟我们说:“这是俺蔡庄村的大英雄,你们能来拍,好啊!”那声“好”轻得像风,却让我忽然红了眼睛——我们这些“时代的尘埃”,正在用镜头把英雄与当下的联结,一点点捡起来,拼成漯河人心里独有的记忆。

检察履职的故事,总藏在细碎的日常里。在我们去拍摄回访“光荣之家”牌匾的维护情况时,现役军人家属蔡大哥拉着我们的手,指着大门口外墙上挂得端端正正的牌匾,眼里亮着光:“这牌儿是国家给的荣誉,安好了,俺心里也踏实了。”在这个片段里,我们没有加过多的解说,只是把他的笑容和铁锤敲打钉子的场景装进镜头里——这些带着生活气的画面,比任何台词都动人。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在发现原郾城第一党支部旧址被损坏后,我们的同事们立刻联系相关单位进行紧急修缮,让古建筑重焕生机;为更好建立红色资源全链条保护体系,他们还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了红色资源动态电子档案,给辖区内的每个纪念设施都设置了“检察官联络卡”。这些事小得像沙河澧河里的浪花,却在漯河的土地上,漾开了“铭记”的涟漪。

拍摄《万众一心》的那些日子,我们总在跟太阳“抢时间”。清晨天刚亮就出门,为了趁着凉快多拍些镜头;正午实在热得扛不住,就找个树荫下整理素材,汗水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字迹,却没人舍得停下;等到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才肯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回走。路过沙河澧河时,看着河水静静流淌,忽然想起漯河的历史——从1945年受降时的庄重,到如今市井里的烟火,这两条河流见证了太多,而我们正在做的,不过是把这段历史里的“光”,借由镜头和故事,传递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后来“豫检直播间-检察官来了”开播了,看着屏幕上同事们顶着高温直播讲述公益诉讼检察守护英烈纪念设施、保障军人合法权益的故事,我的内心里更是感慨万分。有网友留言“原来漯河还有这样的故事”“原来检察官在大夏天还在做这些事”。那一刻忽然明白,我们这些“尘埃”的微薄力量,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当漯河的受降故事、公益诉讼检察的履职细节被看见,“铭记”的种子,就已经在更多人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如今,《万众一心》《豫检直播间-检察官来了》都已经播出过了。我在闲暇时总爱翻一翻拍摄时的照片:检察官现场取证的身影、现役军人家属看着牌匾的笑容、他们每个人脸上的汗水。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们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记得剪辑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在机房里反复听98岁老兵张自祥与孩子们重叠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兵的声音沧桑却坚定,孩子们的声音稚嫩却清亮。那一刻忽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块碑、一块牌匾,更是在守护精神的传承——从1945年的浴血奋战到今天的和平年代,从亲历者的记忆到传承者的认知,这“一”的力量,从来都在代际的传递中不断生长。

傍晚的风终于带了点凉意,吹过办公室的窗户,落在桌上的受降路照片上。我想起拍摄时同事说的一句话:“我们做的事很小,但只要能让更多人记得,就值。”是啊,作为时代的尘埃,我们或许无法留下惊天动地的痕迹,却能在漯河的土地上,用镜头记录、用故事讲述,让抗战精神借着这些细碎的努力,在盛夏的热浪里、在寻常的日子里,悄悄生长,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这群“尘埃”,给抗战胜利80周年最朴素、也最真诚的致敬。

审核:刘立新 李达

编辑:赵海波 闫晴 王晋

校对:黄盈

来源:河南检察

相关推荐